摘要: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振兴乡村教育。笔者在调研中深深感到,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尤其要重视乡村教师的实地家访,也呼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为乡村教师家访提供更多支持和条件保障。
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振兴乡村教育。笔者在调研中深深感到,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尤其要重视乡村教师的实地家访,也呼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为乡村教师家访提供更多支持和条件保障。
乡村教师家访的重要性基于乡村的地域特点、社会特征等。乡村学生家长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乡村生活大多属于“熟人社会”,对外来者、陌生人容易产生防御和排斥心理。教师通过电话、微信和家长沟通,往往很难实现真正的交流,大多数只能停留在教师告知学生的在校表现、家长简单回应的状态,难以发现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及其背后的真实原因和需求,更难实现家校共同探讨教育好学生的目的和方法。特别是由于乡村家庭结构的变化、留守儿童现象的存在、单亲等特殊家庭形式的增多,更是需要实地家访,教师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真实成长环境。
教师家访对乡村家庭和孩子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教师到乡村学生家庭家访,对一个家庭的激励作用是巨大的,帮助也是巨大的。乡村学生家长受环境和文化水平限制,普遍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教育意识和能力相对比较薄弱,比如乡村学生节假日在家期间普遍面临学习指导不足、学习习惯养成困难和行为约束不足等问题。教师通过实地家访,可以向家长传递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帮助家长增强教育意识和提高教育能力。通过实地家访,还可以发现和纠正乡村家庭的认知和观念偏差,如重男轻女思想以及“读书无用论”等。教师可以发现问题并和家长一起沟通讨论,并协调社会力量和资源,共同为孩子制定合适的成长规划,及时发现并对辍学、行为失范、心理危机、违法犯罪等问题进行提前干预。
不少乡村教师正是通过实地家访了解到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是由家庭矛盾、家庭变故或是家人生病等原因导致的……而这些情况往往是学生在学校不愿意主动告诉老师的。
家访无疑有助于学校、教师与乡村家长和孩子之间建立起情感联结,同时还可以传递社会对乡村家庭和孩子成长的关注和关怀,减轻个别被边缘化乡村家庭群体的孤独感、被抛弃感和不安全感。
在乡村,教师也可以创新家访形式,如连线留守儿童父母、参与乡村民俗活动、在春播秋收的田间地头与家长见面等。
在信息化时代,一方面要提倡和推进乡村教育数字化,鼓励教师学会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乡村教育的特殊性,在利用电话、微信等手段与家长沟通的同时,教师也要深入乡村、深入学生家庭,真正去了解学生与家长的生活、困难和需求。
乡村教师家访会有一定的挑战,比如常常要走远路,花的时间长,非常辛苦;比如和文化层次不高的家长沟通时比较困难,有时还被误解……但仍有不少乡村教师秉持一颗教育初心和对学生的爱心、责任心,坚持去学生家中家访,即使跋山涉水、路途辛苦,或者即使遭遇不理解甚至是误解,这些乡村教师也没有放弃,他们的付出往往能取得显著的效果,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很大的帮助,也给广大教师做了很好的榜样。
教师下乡家访,怎么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笔者结合调研与思考,有几点建议。
一是可以让家访的形式更多元和接地气。首先,教师要放下架子,态度平易、亲和,才能拉近和家长的距离,同时用乡村家长能听懂且愿意听的语言和他们沟通,让他们愿意放下戒备,愿意讲真话、吐真情;其次,教师可以与社工机构、公益组织的志愿者及乡贤等组成家访小组,在征得家长同意的情况下走访学生家庭,并在家访后整合各方资源,共同分析与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方案,让家长切实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良苦用心。
二是教师要明确每次家访的具体任务,同时丰富家访内容。乡村实地家访应以家校育人责任共担为导向,以激发家长参与学生教育管理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为目标。具体家访的内容可以围绕了解学生家庭环境、反馈学生在校表现、了解学生在家状况、发现学生优点和特长、宣传科学教育理念、与家长共同探讨教育方案和策略等进行。家访中要善于观察、发现和识别家长和学生的潜在或隐性需求。根据家访结果进行认真分析,建立家访档案,并跟踪学生的成长变化,持续与家长保持联系,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同时,学校要为教师下乡家访提供支持。除了为教师提供相应的家校沟通技能和方法培训,还要为教师下乡家访提供时间、安全、交通、物资等方面的保障。同时,学校要与乡村村委会等建立联系,形成乡村“教联体”,遇到学生家庭有特殊困难的情况,要通过“教联体”共同努力来解决,可以推动地方政府将教师下乡家访纳入乡村振兴或基层治理的规划;可以设立专项资金,为教师家访提供交通、通讯补贴和保险保障等。此外,学校还可以建立家访考核和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实地家访工作,对家校沟通方面表现优秀的教师进行奖励和表彰。还要建立持续实地家访跟踪机制,确保家访后教育方案的落实。
建设教育强国,难点之一在乡村教育。家访是家校沟通的重要桥梁,也可以说是振兴乡村教育的重要法宝之一。乡村教师多进行实地家访,走进学生家庭,走进学生成长的地方,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和家长的心灵,才能真正了解和理解学生的处境与需求,给他们提供切实的帮助与支持。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