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的父母年轻的时候,很想生一个儿子,因为在传统观念中男孩才能继承本家的“香火”嘛,但等老了,他们才会发现有儿子和有女儿的家庭差距很明显,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生儿生女真的一样吗?说句实话吧,直到现在,都是完全不一样的。
有的父母年轻的时候,很想生一个儿子,因为在传统观念中男孩才能继承本家的“香火”嘛,但等老了,他们才会发现有儿子和有女儿的家庭差距很明显,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前阵子打视频给我爸,他现在六十多岁了,也就是在家种种树、种种菜,有散活再出去做点,没有活的话就在家待着,还算是比较清闲的。
我爸就我和我妹两个女儿,虽然以前他经常会被人打趣:“你家就两个闺女,赶紧再生一个儿子,不然等你以后死了就绝户了,都没人祭拜,多丢人哪!”
但我爸只是笑一笑,并没有让我妈再躲着生一个,而是结扎了。
那些笑话我爸的叔叔伯伯们,确实是有儿子的,但他们现在大多在工地上搬砖呢,每天累死累活,也就一两百块的工资。
他们晚年这么辛苦,也只是为了让儿子早点娶媳妇,因为我们那边娶媳妇得十几万的彩礼,还得建一所大房子,说不定以后媳妇生了孩子还得贴钱,这开销真不小啊。
没办法啊,有儿子的叔伯不能闲在家,还得出去打工、拼命赚钱。
他们工作一天后,到了晚上,就喜欢来我家做客,跟我爸抱怨自己生活的苦,说一些羡慕我爸晚年生活的话。
我爸可高兴了,偷偷跟我和我妹说:“幸亏我明智,当年没有非要再生一个儿子,不然我也得和他们一样老了还要累死累活、当孙子呢!”
以前农村的传统观念很严重,我记得我小时候好多家庭连续生几个女儿,只是为了再生一个儿子,后面儿子是生出来了,但也确实累得跟“孙子”一样。
生儿就像买彩票,中的很可能是“谢谢参与”
村里赵伯伯常说:“养孩子就像种植物,闺女是果子树,有进有出,儿子是食人花,有进无回!”
这话不夸张,像赵伯伯就有两个儿子,他大儿子结婚,说要在县城全款买房,而二儿子攀比着,也说要买带电梯的房子。
幸亏赵伯伯年轻的时候既会赚钱还会存钱,不然两个儿子现在都娶不成媳妇,但这也把他棺材本都掏空了,养老的钱没了。
我爸说,上个月赵伯伯胃出血住院,他两个儿子为均摊380块检查费,在走廊吵得护士都想报警了,真是“不孝”。
反观我一个阿姨,日子就完全不一样了,她家也是两闺女,她的大女儿和女婿承包了果园,二女儿和女婿搞起了直播带货,日子过得很好,对阿姨他们也好。
去年老两口金婚,她家闺女直接包机带他们去三亚拍婚纱照,简直不要太幸福。
有儿子的家庭通常要面对“三大考验”,关关都难过
第一关:结婚前得准备彩礼+房子
我妹2012年结婚,当时老家那边流行的彩礼是5万8,后面水涨船高,变成了8万8,12万8的彩礼,现在是18万8。
除了彩礼,男方想要娶媳妇,还得准备房子、车子、三金、办酒席的钱,如果家里没存了个几十万,即使有儿子,可能也后继无人咯,因为娶不到媳妇。
所以我爸说我们村里有好多打光棍的,有的男人四十多岁了还没结过婚。
更让人吃惊的是,我们老家对面的邻居有3个儿子,但这3个儿子都没有媳妇,后代更不可能有啦。(据说有一个儿子曾经结过婚,但还生下一个畸形儿,因为穷,后面媳妇跑了,畸形儿也没了)
这一关,就淘汰了许多有儿子的家庭。
第二关:要帮忙带孙子,还可能有婆媳矛盾
虽然现在姥姥带娃的家庭变得越来越多,但从传统观念上来看,奶奶仍然被认为是有义务有孙子的,不然会被人说闲话,特别是在农村,好多都是奶奶帮忙带孙子。
帮忙带孙子确实能享天伦之乐,但这一关也不好过,特别是农村奶奶去城市帮儿子儿媳带娃的,不能用老经验带孩子,得学科学的育婴、育儿的方法,不然儿媳妇可是不喜欢的呀。
婆媳关系本来就很难相处,婆婆帮忙带娃,通常是要跟儿媳住在一起的,那很容易产生矛盾,儿子夹在中间左右为难,搞不好就是“世纪大战”“家宅不宁”啦。
而且要是婆婆和儿媳妇处不好,儿子有可能就不往家里跑了,婆婆想见儿子都难。但如果儿子向着妈,夫妻俩闹掰,最后还是婆婆操心,所以这一关比较难啊!
第三关:老了可能会被踢皮球!
一般生儿子的父母,都是想“养儿防老”嘛,但真到了晚年,儿子却不一定给力,有可能会踢皮球哦。
像我舅舅舅妈就不太想管我的外公外婆,他们把外公外婆放在山村的老房子里,有一次我外婆摔断了骨头,还是邻居帮忙送的医院,平时也是邻居关照外公外婆。
他们想要我阿姨管外公外婆,我阿姨也有心无力,自己的身体也不太好,而且还要管孙子、管姨父,抽不开身。
有两个儿子的,也有可能会因为养老争论不休,所以这一关真的不好说,过不了的话,晚年就不幸福啦。
通常来说,只生了女儿的家庭,可能父母的晚年生活会更幸福一些,不至于踢皮球,但一儿一女就不好说啦,两个儿子的更是有风险。
当然啦,生儿子也有孝顺的,我同学他哥就每周回家给父母做饭。
关键不是性别,是教育:你把孩子教成白眼狼,女儿也能啃老;你把孩子教懂感恩,儿子照样端屎端尿。
父母想要晚年幸福,还得准备好养老钱,然后培养孩子自力更生的能力和感恩之心。
来源:聊育儿音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