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印度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新德里每年秋冬季节都会因农作物秸秆焚烧产生的烟雾、机动车尾气等污染物滞留,陷入“空气危机”,此次人工降雨实验是当地政府探索污染治理的新尝试,但其效果与可持续性仍面临多重考验。
近日,印度首都新德里正式启动人工降雨实验,试图通过这一技术手段缓解日益严峻的雾霾问题。
作为印度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新德里每年秋冬季节都会因农作物秸秆焚烧产生的烟雾、机动车尾气等污染物滞留,陷入“空气危机”,此次人工降雨实验是当地政府探索污染治理的新尝试,但其效果与可持续性仍面临多重考验。
此次实验由新德里首都圈政府与印度坎普尔理工学院联合开展,核心采用“云催化”技术——通过航空飞行器向云层中播撒碘化银等化学物质,促进云内水汽凝结形成雨滴,从而达到人工降雨、冲刷空气中污染物的目的。
不过从首日实验结果来看,当地媒体并未观测到明显降雨,仅记录到微弱的湿度变化。
尽管初期效果有限,新德里首都圈政府仍表示,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反复开展此类实验,希望通过持续尝试找到适配当地气象条件的操作方案。
从技术原理来看,人工降雨的成功依赖严格的气象条件,云层中需含有充足的水汽与凝结核,且温度、气流等因素需达到特定阈值,这也意味着该技术并非在任何时候都能生效。
新德里首都圈政府对此有着清醒认知,同时强调“将人工降雨作为缓解污染的手段之一”,而非唯一解决方案。若后续实验能实现稳定降雨,政府计划在此基础上制定长期应用规划,将其纳入秋冬季节的常规污染应对措施中。
然而,这一举措面临的现实挑战不容忽视。首当其冲的是成本问题,单次人工降雨实验的费用约为1000万日元,折合约47万人民币,若长期频繁开展,将对地方财政造成不小压力。
更关键的是,舆论对其“治标不治本”的质疑声不断:不少环保人士与民众指出,人工降雨仅能通过物理方式暂时冲刷空气中的污染物,无法从根源上解决秸秆焚烧、工业排放、交通污染等核心问题,属于“被动应对”,难以真正改善新德里长期的空气质量。
新德里的污染现状也凸显出治理的紧迫性。每年10月至次年2月,随着北方邦、哈里亚纳邦等周边农业区开始大规模焚烧农作物秸秆,大量烟雾随风飘向新德里,与城市内部的机动车尾气、工业废气叠加,导致空气中的微小颗粒物浓度飙升。
根据瑞士空气净化器制造商发布的2024年全球大气污染排名,在PM2.5年均浓度最高的20个城市中,印度占据11个,新德里便是其中之一。
长期暴露在高污染空气中,已导致当地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显著上升,不少民众尤其是老人与儿童频繁出现咳嗽、胸闷等健康问题,医疗资源也因此面临额外压力。
对于新德里而言,人工降雨实验是应对当下雾霾危机的“应急之举”。如何在短期缓解措施与长期根源治理之间找到平衡,例如推动农业区秸秆资源化利用、升级工业排放标准、优化公共交通以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等,仍是新德里乃至印度全国在大气污染治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来源:说一件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