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消委会检测30款啤酒,全都含“生物胺”,危害大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0 18:42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785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喝点啤酒解解乏,应该没啥问题吧?”

可就在最近,香港消费者委员会发布的一项检测报告,让不少人开始重新审视这杯“快乐水”。

报告显示:市面上热销的30款啤酒不分品牌、不论产地,全部被检测出含有生物胺,其中有些样本的含量甚至接近国际参考标准的上限。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生物胺是啥?喝了对身体有啥影响?还能不能放心喝啤酒了?

今天,我们就来搞清楚这个事。

生物胺(Biogenic Amines),说白了,是一类由氨基酸分解后生成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像组胺、酪胺、腐胺、尸胺这些名字听起来就不太友好的东西,其实都是生物胺。

它们广泛存在于各种发酵食品中,比如奶酪、酱油、腊肉、泡菜,当然也包括啤酒。

为什么啤酒里会有生物胺?这和它的酿造工艺有关。

啤酒发酵需要酵母参与,而酵母和原料中的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酶,把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再进一步转化成生物胺。

也就是说,啤酒含有生物胺,并不稀奇,也不是非法添加,而是正常的副产物之一。

但问题在于——生物胺超标会不会对健康造成影响?

有,但不是人人都会中招。

首先明确一点:生物胺不是毒药,但也绝非无害之物。它们在人体内如果累积过多,确实可能引起一些不适症状。

比如:

组胺过多,可能引起面部潮红、头痛、恶心、心跳加快;

酪胺摄入过量,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心悸、焦虑;

其他像尸胺、腐胺,虽然毒性较低,但大量摄入也可能造成胃肠道不适。

尤其是对于特定人群,比如:

患有单胺氧化酶缺乏症的人,对生物胺代谢能力较差;

正在服用某些抗抑郁药(比如MAO抑制剂)的人,会影响生物胺的分解;

有酒精不耐受、肝功能异常的人,处理这类物质的能力也较弱。

对于这部分人来说,哪怕喝一瓶生物胺含量较高的啤酒,也可能出现明显不适。

而对普通健康成年人来说,小量摄入生物胺一般不会有明显影响,但长期大量摄入,仍然可能干扰神经系统,甚至被部分研究认为与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有关联,尽管目前尚未被主流指南确认。

香港消委会这次检测了30款啤酒,结果显示:所有样品都含有生物胺,其中腐胺、尸胺、酪胺、组胺是最常见的几种。

最引人关注的是:

有7款啤酒中的酪胺含量接近或超过了欧盟建议的参考限值(10mg/L);

部分样本中腐胺含量也较高,超过了美国FDA建议的安全摄入值上限。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目前中国内地并未对啤酒中的生物胺设定强制限量标准,所以这些产品在法律上并未违规。

但从健康角度看,这依然值得重视。

香港消委会也特别提醒:生物胺含量与啤酒的储存环境、运输条件、生产工艺密切相关,尤其是在高温、氧化、微生物污染的条件下,含量更容易升高。

其实,含有生物胺这件事,本身并不意味着啤酒“有毒”。关键是摄入量、身体状况,以及你喝的是哪种酒。

专家建议:

喝啤酒要适量,尤其是对生物胺代谢能力差、有肝病或胃病的人,最好少喝或不喝;

选择大品牌、正规渠道的产品,因为其工艺更稳定、储运条件更可靠,污染风险更低;

避免重复加热或储存时间过长的啤酒,买回家就尽快喝完,不要反复冷藏;

搭配饮食要注意,不要与高组胺食物(如腊肠、奶酪、鱼干)一起大量摄入,以免“叠加效应”。

此外,若饮酒后出现面部潮红、心悸、头痛、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是否为生物胺反应或酒精不耐受引起。

说到底,生物胺不是新鲜事物,也并非啤酒专属。很多我们日常爱吃的食物,比如豆腐乳、泡菜、酱油、红酒里也都有。

关键是:我们怎么喝,喝多少,身体能不能代谢掉

如果你是健康成年人,偶尔喝一杯啤酒,并不会因此“中毒”或“致癌”。但如果你本身代谢功能较弱,或者每天都靠啤酒“续命”,那就要小心了。

健康这件事,从来不是“喝不喝”的问题,而是喝得明不明白

参考资料:

[1] 香港消费者委员会. 《消委会检测30款啤酒样本全部含生物胺》. 2024年10月
[2]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食品中生物胺的风险评估报告》. 2022年
[3] 中华预防医学会. 《发酵食品安全消费指南》. 2022年
[4] 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关于发酵食品中生物胺存在对公共卫生风险的科学意见。”2011

来源:老年病科安医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