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回想当初缅北四大家族嘲讽中国通缉令“无可奈何”,最终却有人被依法判处死刑,那些嘲讽账号如今早已沉默。这一次,真的只是普通执法吗?国家统一进程的加速,又藏在哪些细节里?
本文章内容均有可靠的信息来源,相关信源加在文章结尾
重庆警方对“台独”分子沈伯洋立案侦查的消息一出,网上仍有零星冷嘲热讽:“抓得到吗?不过是做做样子。”
可回想当初缅北四大家族嘲讽中国通缉令“无可奈何”,最终却有人被依法判处死刑,那些嘲讽账号如今早已沉默。这一次,真的只是普通执法吗?国家统一进程的加速,又藏在哪些细节里?
对沈伯洋立案侦查的质疑声,并非首次出现,此前缅北四大家族无视中国通缉令时,互联网上满是“有本事跨境外抓人”的嘲讽。
但现实很快给出答案:缅北四大家族相关人员不仅被抓获,还依法受到死刑判决,曾经跳得最欢的嘲讽账号,要么是三无水军被封禁,要么是真实用户“被打脸”后沉默“装死”。
如今类似场景再现,只是嘲讽声已明显减少。民众渐渐看清:这类通缉令从不是“发布即失效”,而是像悬在头顶的利剑,何时落下全凭执法节奏。
悬而未落的威慑,远比即时行动更具冲击力,被通缉者从名单公布那一刻起,就成了“丧家之犬”:逃到欧美也好,躲去南美也罢,只能惶惶不可终日,如同老鼠躲在地道不敢见光。
“不怕现在闹得欢,就怕将来拉清单”,这份针对“台独”的“清单”早已在完善,岛上那些心存侥幸者,或许还没意识到,自己早已被列入其中。
沈伯洋被立案,绝非孤立事件,而是国家统一进程“预热”的关键一步。从官方动态就能看出清晰脉络:10月26日新华社先发文阐述台湾问题的由来与性质,紧接着重庆警方立案侦查,随后新华社再发《祖国必然统一,势不可当》,如此密集的权威发声,本质是一场精准的舆论宣传战。
这场舆论战的目标很明确:既要唤醒立场摇摆者,让他们看清统一大势、改换门庭;也要坚定统派信心,争取更多中立派支持;更要让“台独”分子感受到“末日临近”,陷入惶惶不安。
而舆论战背后,是国家机器的全面实备:兵力调动按计划推进,物资储备早已到位,其中仅大豆储备就足够支撑四五年,应对各种可能的计划也在持续修订。
更重要的是,通过关税战、稀土战等“压力测试”,提前试探北约集团的反应,每一步都走得扎实,绝非临时起意。
不少人担心“美西方会干预统一进程”,但从多次“压力测试”结果看,美西方的“底牌”早已露怯。
中国通过稀土等战略资源管控,主动逼美西方亮出可能的战时制裁手段,最终发现他们能做的十分有限。所谓“制裁”只剩“冻结海外资产”这一招,可连俄罗斯的资产他们都不敢彻底没收,只敢冻结,更不要说对中国出手。
要知道,欧美在华投资规模庞大,真要走到“没收资产”那步,中国的对等反制会让他们付出更惨痛代价,局势绝非“仅针对台湾”那么简单。
更关键的是,美国自身的作战能力早已暴露短板:和平时期美军战机频繁坠机,连应对胡塞武装都显得吃力;若真进入高强度热战,面对复杂电磁干扰,其作战体系能否正常运转都是未知数。
反观中国,早已做好“速战速决”的准备,避免陷入俄乌那样的长期消耗战,即便可能与北约海军在公海对峙,也有充足预案。外部干扰的“威慑力”,早已在一次次测试中不断减弱。
在国家统一进程加速的同时,还有一种声音值得警惕:有人在羡慕“1000美元=7000多人民币”,幻想“赚美元花人民币”就能过上好日子。
这类声音的传播者分两类:一类是水军账号,比如做移民生意的,出去的人越多利润越高,另一类是生活不如意者,试图靠“美化欧美”逃避现实。
可真相并非如此:美国本土白人多数每月攒不下钱,甚至要靠信用卡周转;刚“润”过去的华人,即便靠勤俭持家攒点钱,也容易成为当地犯罪分子的目标,他们早就摸清“华人爱储蓄”的特点。
反观国内,只要没有恶习、肯吃苦耐劳,哪怕没有特殊背景,也能过上中等生活:有房有车无贷款,稳定工作有存款,偶尔下馆子、每年旅游一两次,这样的生活质量,并不逊色于欧美普通民众。
那些靠“贬低国内、美化欧美”寻求安慰的人,不过是在服用“精神麻药”。中华民族要实现统一与富强,个人要追求幸福,关键还是要战胜内心的“心魔”:正视现实、踏实奋斗,远比幻想海外“月亮更圆”更有意义。
沈伯洋被立案侦查,看似一次普通执法,实则是国家统一进程加速的缩影:质疑会被现实打脸,外部压力不足为惧,民众认知在逐步统一,而个人的踏实奋斗,恰是与国家进程同频共振的最好方式。
未来,随着更多“清单”落地、更多准备到位,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会越来越近。
来源:小彭的灿烂笔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