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不是发布会,教师何必“字字惊心”?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30 17:51 1

摘要:“失败是失败之母,失败绝不是成功之母。”近日,清华大学一堂心理学课程中教师的这一表述引发网络热议。该校官方账号发布的视频显示,授课教师刘嘉通过“习得性无助”实验阐释消极心理的形成机制。部分网友认同其观点契合心理学规律,亦有声音批评表述“过于绝对”。据潇湘晨报报

□刘锡丹(江西师范大学)

“失败是失败之母,失败绝不是成功之母。”近日,清华大学一堂心理学课程中教师的这一表述引发网络热议。该校官方账号发布的视频显示,授课教师刘嘉通过“习得性无助”实验阐释消极心理的形成机制。部分网友认同其观点契合心理学规律,亦有声音批评表述“过于绝对”。据潇湘晨报报道,目前相关视频已经下架,截至目前校方未公开说明下架原因。

这看似是一场关于教育观点的寻常争议,但其背后,实则是短视频时代课堂语境被“抽空”后,教师陷入的普遍表达困境。当完整的教学设计被简化为只言片语的“金句”接受审判,教学探索的空间正被急剧压缩。

一句课堂结论的“出圈”,是当下教育传播生态的一个缩影。随着短视频平台成为教育内容传播的重要渠道,教师的教学片段常被截取、放大至公共舆论场。从反对“月经羞耻”的生理课,到抵制网络烂梗的班会课,许多教师的创新实践曾借由网络推动教育理念进步;但另一方面,课堂言论的碎片化传播也使教师面临“一字之差,千夫所指”的风险。当授课内容被剥离具体语境、简化为非黑即白的“金句”之争,教学活动的复杂性与探索性可能被舆论的二元对立逻辑所湮没。

同时,教师面临的挑战不仅来自课堂之上。课堂之外,家长对教育理念的差异也可能转化为对教师行为的过度解读。今年2月,海南一位家长因教育理念不合便在平台诬告教师殴打孩子,此类事件加剧了教师的“自保心理”。当教师需时刻担忧言行被断章取义、甚至遭遇恶意剪辑,其教学热情与创新勇气难免受挫。长此以往,部分教师或选择“明哲保身”,回避争议性话题,最终损害的是教育生态的多样性。

应认识到,课堂本质是思想碰撞的实验室,而非字斟句酌的发布会。刘嘉教授提出“失败非成功之母”,意在强调“习得性无助”的心理危害,其观点基于“习得性无助”经典实验与严谨学术逻辑。若要求教师每句话皆四平八稳、无懈可击,无异于将课堂变为谨小慎微的“言论秀场”,反而削弱教学的思想张力。教育的价值,正在于鼓励对常识的批判性反思,而非重复标准答案。

当然,也要警惕将合理监督等同于“苛责”。公众对教师言行的关注,本质上源于对教育质量的更高期待。在信息时代,教师的确需要提升媒介素养,意识到课堂内容可能进入公共视野,因而在表述严谨性与教育效果间寻求平衡。

归根结底,健康的师生关系与家校关系应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社会不妨以更成熟的姿态看待教育争议:给教师容错空间,允许多元观点在课堂碰撞;同时,学校也需建立更科学的舆情应对机制,对断章取义的炒作及时澄清,对确有问题的言行严肃处理。唯有让教师从“字字惊心”的焦虑中解放,才能真正回归“传道授业解惑”的本职,使课堂成为启迪思想的沃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红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