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风景摄影或许是摄影领域中极具挑战性与成就感的题材之一。本拍摄指南汇总了50条拍摄绝美风景照片的要点与技巧,掌握这些内容,便能将大自然的壮丽风光定格于镜头之中。
风景摄影或许是摄影领域中极具挑战性与成就感的题材之一。本拍摄指南汇总了50条拍摄绝美风景照片的要点与技巧,掌握这些内容,便能将大自然的壮丽风光定格于镜头之中。
1. 善用纵深感
为风景照片营造纵深感,主要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对画面中所有元素精准对焦,以此呈现大景深效果。这是表现纵深感最常用的方式,建议将光圈设置为f/11至f/16这类偏小数值,使画面全域清晰锐利,打造独特的视觉层次。
第二种是利用浅景深,通过虚化前景元素,将视觉焦点集中于画面主体。可选用f/2.8至f/4的大光圈,精准对焦主体,让核心景物成为视觉中心,突出画面重点。
2. 巧用画面层次
与上述技巧原理相通,若想拍出更具创意的照片,可尝试构建画面层次。最简单的方法之一,是在前景中加入特色元素(如花朵、岩石、雾气等),借助环境中引人注目的景物,让主体更突出。
另一种构建层次的思路,是强化自然景观本身的层次感。例如,台湾日月潭的实拍案例中,湖边的码头与后方的群山自然形成分层结构,清晰呈现出画面的空间递进关系。拍摄时可根据喜好构图,搭配小光圈确保全域对焦,让画面层次更分明。
3. 寻找并活用前景
借助前景元素,能轻松为构图增添独特性。如示例作品所示,可寻找叶片、石块等作为前景,将其纳入画面,与中后景形成呼应,丰富画面层次,避免构图单调。
4. 使用广角镜头
广角镜头能打造独特的视觉效果与空间透视感,可将更广阔的场景纳入画面。但要想充分发挥广角镜头的优势,关键在于尽可能靠近前景元素——通过缩短与前景的距离,能更好地营造景深,让画面纵深感更强烈。
示例作品中,摄影师利用三脚架将相机尽可能贴近地面拍摄,最大化展现了广角镜头的空间表现力。
5. 勿低估变焦镜头的作用
虽然变焦镜头无法像广角镜头那样收纳广阔场景,但这正是其优势所在:通过聚焦特定元素,可将主体从复杂风景中“剥离”,打造更独特的构图。
变焦镜头的另一实用用法是“压缩画面构建层次”。例如在示例中,摄影师并未对整座城市对焦,而是使用200mm长焦端聚焦迪拜相框建筑,通过镜头的压缩感,让背景建筑与主体更紧凑,相比标准镜头,主体聚焦效果更突出。
6. 无三脚架时,选择合适的快门速度
根据经验,建议快门速度不低于所使用镜头的焦距数值。例如,使用160mm焦距且无三脚架时,快门速度应至少设置为1/160s,以补偿轻微的相机抖动,避免画面模糊。 需注意,这仅是经验参考——实际拍摄中,若受光圈或光线限制,可能需要使用更慢的快门速度,但该原则可帮助快速判断基础快门范围。
7. 使用偏振镜
偏振镜能让风景照片色彩更鲜明:它可减少画面反光(如水面、叶片反光),同时增强天空的蓝调质感,让画面更通透。但需谨记,偏振镜并非万能:拍摄日出、日落时,或希望保留画面反光(如水面波光)时,建议取下偏振镜,避免破坏光影氛围。
8. 捕捉动态元素
若想让风景照片充满活力,可使用慢门速度清晰记录场景中的动态,尤其适合拍摄水流、云层等元素——慢门能将水流拍出丝滑质感,将云层拍出流动轨迹,赋予画面动感。根据光线强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可能需要搭配ND滤镜(中灰密度镜)控制进光量。示例作品中,摄影师使用滤镜配合1/25s快门速度,成功捕捉到动态效果。
9. 善用水面倒影
风景摄影中,若能拍摄到如镜面般的倒影,呈现自然的左右对称效果,画面美感会大幅提升。若想捕捉大范围的清晰倒影(如湖面倒影),建议选择日出或日落时段——此时水面通常更平静,且光线柔和,能减少波纹对倒影的干扰,让对称效果更完美。
10. 加入人物,体现场景尺度
在风景中加入人物,是展现场景宏大尺度的绝佳方式。通过人物与景物的比例对比,可让观者直观感知风景的广阔,避免画面因缺乏参照物而显得“扁平”。
11. 运用三分法
三分法是摄影构图的经典法则,也是风景拍摄中需时刻留意的技巧。可开启相机的网格线功能,或在脑海中想象将画面纵向、横向各分为3等份,形成9个区域。将主体(如山峰、落日)置于网格线的交点处,能让画面平衡感更佳,相比居中构图更具吸引力,让风景更富层次感。
12. 融入引导线
引导线是另一经典构图技巧。人类视觉天生对直线、对称物体敏感,借助场景中的自然引导线(如道路、海岸线、河流)构图,能引导观者视线聚焦于主体,让画面更具纵深感与叙事性。
示例作品中,左侧照片以道路为引导线,右侧照片以海滩与海面的交界线为引导线,前者突出延伸感,后者让画面更显细腻。
13. 别忘了三角形构图
与技巧10、11类似,三角形构图也是需掌握的经典方法。无需刻意寻找实际的三角形景物,而是在构图中“构建”虚拟三角形——例如通过三座山峰、三块岩石的位置排布,形成三角形结构。
合理的三角形构图能让景物间形成稳定的视觉关联,让画面视觉流线更自然,避免元素杂乱。
14. 学会运用地平线
地平线的位置会直接影响画面氛围与视觉重心:
- 将地平线置于画面下方,可突出天空(如云层、晚霞),让画面更显开阔;
- 将地平线置于画面上方,可强化前景元素(如草原、岩石),让观者注意力集中于近景细节。
15. 敢于打破摄影法则
前文提到的三分法、引导线等构图原则,本质上只是“参考指南”而非“绝对标准”。与其他规则一样,打破法则有时能发掘独特风格——例如尝试居中构图、极端裁剪等,通过不断尝试不同方式,找到属于自己的拍摄风格。
16. 提前踩点、尽早抵达、尽量久留
虽非每次拍摄都能实现,但若想捕捉日落前的黄金时刻,建议提前1小时抵达拍摄地踩点:观察光线角度、寻找最佳机位,避免临时匆忙构图。此外,拍摄日落时,日落之后也别急着离开——日落后的“蓝调时刻”(天空呈现纯净蓝色的时段),常能拍出极具氛围感的风景。
17. 主动出击,付出行动
与技巧16相通,想要拍到极致风景,往往需要“比别人更早起、更敢走”:例如凌晨起床奔赴日出机位,或徒步穿越山野寻找小众场景。若绝美风景能轻易拍到,便不会成为稀缺的佳作——正是这份“主动付出”,让好照片更具价值。
18. 黄金时刻拍摄
黄金时刻之所以被奉为“最佳拍摄时段”,是有原因的:此时阳光角度低,光线柔和且带有温暖的金色调,能为风景赋予“魔法般”的氛围,相比正午强光,更能凸显景物质感与色彩层次。
19. 恶劣天气也别放弃拍摄
当然,多数人都偏爱在黄金时刻拍摄,但很少有人会在天气恶劣时外出——而这正是拍出独特风景的机会。雨天的雾气、阴天的柔和光线、雪天的纯净场景,都能为照片赋予强烈的个性与氛围感。
但务必注意:外出前需确认安全,避免在暴雨、暴风等极端天气下冒险拍摄。
20.不限于黄金时刻
若想拍出特别的照片,关键是不要将拍摄时间局限于黄金时刻。阴天时,云层间隙透出的“丁达尔光”能营造梦幻感;白天在林间行走时,也可能遇到阳光透过枝叶形成的斑驳光影,这些都是值得捕捉的瞬间。
21. 耐心是成功的关键
即便准备再充分,也可能拍不到理想的画面——天气突变、光线不佳等意外时常发生。而正是这种“不确定性”,让风景摄影更具挑战性,也让最终拍到的好照片更显珍贵。保持耐心,才能在机会来临时抓住最佳瞬间。
22. 用专业摄影APP规划拍摄
风景摄影中,“错过理想画面”是常有的事。因此,当拍摄条件(如光线、季节)符合预期时,需精准捕捉。
使用专业摄影APP,不仅能节省时间,还能提高拍摄成功率。例如示例中,摄影师通过APP精准预测日出方位与时间,成功拍出“阳光穿过模特手臂”的创意画面——若未提前用APP规划,首次在该地点拍摄很难实现这一效果。
23. 使用三脚架
尽管三脚架在徒步时略显笨重,但却是风景摄影的“必备工具”:
- 当需要用f/9至f/14的小光圈营造纵深感时;
- 当需要用慢门捕捉动态(如水流、云层)时;
- 当使用低ISO确保画质时,三脚架都能避免相机抖动,保证画面清晰。
24. 尝试不用三脚架
与上一条相反,也可尝试不带三脚架外出拍摄。虽然三脚架能提升画面稳定性,但“无脚架拍摄”会迫使你调整拍摄思路——例如通过提高快门速度、寻找支撑点(如岩石、树干)来保证清晰,这种限制反而能锻炼构图与控机能力,提升摄影技巧。
25. 尽可能设置低ISO
虽非每次都能实现,但为了拍出低噪点、高画质的照片,应尽量将ISO设置为最低值(如ISO 100)。要实现“低ISO+画面清晰”,需平衡ISO与快门速度——此时三脚架便能派上用场:通过慢门补偿低ISO带来的进光不足,同时避免抖动模糊。
26. 花时间确定构图
抵达拍摄点后,不要急于按下快门。建议花5-10分钟观察环境,让眼睛适应场景细节,再慢慢调整构图——避免因“盲目拍摄”浪费内存,也能减少后期筛选照片的时间。
27. 学会看直方图
相机中的直方图看似复杂,实则是判断曝光的“实用工具”,能直观反映画面的亮度分布。方图的用法多样,基础技巧是:为了保留阴影细节,可适当提高曝光(让直方图峰值略微右移),避免阴影区域“死黑”,后期再通过软件微调亮度,确保画面细节完整。
28. 尽量用RAW格式拍摄
虽非100%绝对,但RAW格式能保留场景的几乎所有光影与色彩信息,大幅提升后期编辑的灵活性。后期修图时,常会后悔“当时若能多保留些细节就好”;反之,若无需后期、仅需快速分享(如发给朋友),用JPEG格式拍摄也完全可行。
29. 分享到社交媒体
通过社交媒体分享作品,是摄影师成长与提升的有效方式:
- 不仅能与志同道合的摄影爱好者交流;
- 还能通过对比他人作品,锻炼对“画面美感”的判断力,提升自身审美。
30. 换个视角看世界
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用“平视视角”观察事物,而拍摄时改变视角,能拍出更具创意的风景:例如趴在地面用超低角度拍摄,或用无人机拍摄鸟瞰全景,打破常规视角的限制。
31. 不确定时,用中等光圈
外出拍摄时,若忘记“不同场景该用什么光圈”,可选择中等光圈(如f/8至f/11)——该光圈范围既能保证画面清晰度,又能避免因光圈过小(如f/22)导致的“衍射效应”(画面边缘画质下降)。不同镜头的最佳光圈不同,建议出发前了解所用镜头的性能,提前做好准备。
32. 尽量追求最高画质拍摄
如今的主流数码相机拥有出色的动态范围,能通过后期弥补不少拍摄失误。但拍摄时仍需尽量追求“前期最佳画质”——这能大幅减少后期修图的工作量,避免因前期失误过多(如过曝严重)导致后期无法挽救。
33. 尝试用胶片拍摄
若想提升摄影技巧,建议尝试胶片拍摄:胶片拍摄需精准控制参数(光圈、快门、ISO),且无法像数码照片那样后期调整,能强迫你更深入理解“光影与曝光”。胶片的优势在于:虽然操作门槛高,但部分胶片能呈现数码难以复刻的独特色彩质感,画面更具复古韵味与艺术感。
34. 风景摄影不止于拍自然
对此技巧可能存在不同观点,但风景摄影并非“只能拍自然场景”。建议尝试在多元环境中拍摄,例如走进城市,用风景摄影的构图思路记录街景、建筑,打破“风景=自然”的固有认知。
35. 别只拍风景,多尝试其他题材
不要因专注风景摄影,就忽略其他题材。外出时可顺便拍摄人像、宠物、街头纪实等,通过不同题材的练习,拓宽摄影思路,反哺风景摄影的构图与光影控制能力。
36. 尽快备份拍摄素材
虽然“备份素材”是枯燥的管理工作,但务必尽快完成——这能避免因存储卡损坏、设备丢失导致“照片全失”的噩梦。专业技巧:部分相机配备双存储卡插槽,可设置“卡槽1存RAW格式,卡槽2存JPEG格式”。这样既能节省存储空间,又能在主存储卡出现问题时,通过备用卡保留JPEG版本,降低素材丢失风险。
37. 别忘了回头看看
在野外拍摄时,赶路或专注于前方场景时,别忘了偶尔回头——有时最佳构图、最美光线恰恰在身后。尤其徒步时,往返路线的视角差异可能带来意外惊喜。
38. 尽量制定拍摄清单
虽无需每次都做,但时间充裕时,可针对特定拍摄地制定“拍摄清单”:列出想尝试的构图、想捕捉的光影效果,避免遗漏关键画面。
39. 用光圈优先模式拍摄
风景摄影需要调整的参数较多(光圈、快门、ISO等),选择“光圈优先模式(A/Av档)”,可将核心精力放在“光圈控制”上(如用小光圈保景深、用大光圈突出主体),相机自动匹配快门速度,简化操作,让你更专注于构图。如今的数码相机测光精度极高,光圈优先模式下的曝光准确性也有保障。
40. 尝试延时摄影
在风景拍摄地,可用手机或相机的延时摄影功能记录过程——这不仅能留存当天的拍摄记忆,后期回看时,还能发现拍摄时未注意到的细节变化(如云层移动速度、光线渐变规律),为后续拍摄积累经验。
41. 捕捉耀眼的太阳
这一技巧受天气影响较大,但若条件允许,可尝试拍摄“阳光闪耀”的画面——它能为风景增添灵动氛围。
成功拍摄“耀眼太阳”的关键:
1. 选择合适光圈:通常用f/16至f/22的小光圈,可拍出太阳的“星芒效果”(不同镜头的星芒效果有差异,需提前测试);
2. 抓住关键瞬间:例如太阳从地平线、山峰、树木后“探出”的时刻,避免正午强光直射镜头;
3. 注意天气:若大气浑浊、雾气重,可能无法拍出清晰的太阳效果。
42. 用自动包围曝光调整曝光
遇到“明暗反差极大”的场景(如暗部山峦与亮部晚霞共存),若没有可变ND滤镜,可通过“自动包围曝光(AEB)”调整:
1. 将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避免画面偏移;
2. 拍摄3张(或更多)不同曝光的照片:1张对准暗部、1张对准亮部、1张正常曝光;
3. 后期用修图软件(如Photoshop、Lightroom)将多张照片合成,平衡画面明暗,保留暗部与亮部细节。
43. 适时拍摄全景照片
全景照片并非适用于所有场景,但在合适时机(如拍摄广阔草原、连绵山脉),能展现风景的宏大尺度。
部分相机自带“自动全景模式”,但追求高质量全景时,更推荐“手动分段拍摄+后期合成”:逐段拍摄场景的不同区域,确保相邻照片有1/3左右的重叠度,后期用软件拼接,避免自动模式下的画质损失。
44.按季节拍摄同一地点
尤其在日本,“四季分明”让同一地点随季节呈现截然不同的风貌。即便在同一地点,也可按季节拍摄——春天的樱花、夏天的绿荫、秋天的红叶、冬天的积雪,能记录场景的“时间变化”,形成系列作品。
45. 运用“2倍焦距对焦法则”
当使用f/9至f/16的小光圈营造纵深感,且希望画面所有元素清晰时,对焦参考原则是“2倍焦距对焦法则”。将焦点对准“画面中最近景物距离的2倍处”。例如,若最近的前景距离相机1米,便将焦点对准2米处。需注意,该法则受相机与镜头性能影响,建议提前了解设备特性,结合实际测试调整。
46. 有时简单即是美
拍摄宏大风景时,容易陷入“想把所有元素都纳入画面”的误区,导致构图杂乱。多数情况下,简化画面反而能让作品更有力量——剔除无关元素,聚焦核心景物(如一座山峰、一片湖面),能让观者更易感知画面的美感与重点。
47. 微调构图细节
不要将相机固定后就完全不动——即便觉得构图“完美”,也建议微调相机位置:向左/右、向上/下移动几厘米,观察画面变化。有时细微的调整,能让地平线更水平、主体更居中(或更符合三分法),大幅提升画面整体协调性。
48. 专注一台相机,吃透所有功能
虽然容易想收集多台相机,但提升摄影水平的关键之一,是“专注使用一台相机,吃透其所有功能”。长期使用同一台设备,能让你在拍摄时“无需思考就能调整参数”,避免因设备不熟悉错过最佳瞬间。
若确实想升级设备,建议优先更换镜头而非机身——好的镜头对画质的提升,往往比机身更显著,且镜头的通用性更强(可适配多代机身)。如今的主流数码相机,已能满足绝大多数风景拍摄的画质需求。
49. 用手机预览构图
若想快速确认构图效果,可先用手机相机预览:手机镜头视角接近20mm广角(不同手机略有差异),能帮你快速判断“当前构图是否合理”“前景是否合适”,避免架设相机后才发现构图问题,节省调整时间。
50. 用“平移追拍”打造创意效果
摄影需要偶尔突破常规,尝试创意手法——“平移追拍”便是其中之一。通过“慢门速度+相机左右平移”,可捕捉画面的动感与能量:
- 若拍摄静态风景,平移追拍能拍出抽象的艺术感;
- 若拍摄动态主体(如冲浪者、行驶的车辆),可跟随主体平移相机,让主体保持清晰,背景呈现动态模糊,形成“动静对比”的视觉效果。
总结:相机价格与作品质量无绝对关联
与过去不同,如今的相机(包括手机相机)都能拍出极高画质的照片。新相机或许搭载了更先进的功能(如高动态范围、防抖),但作品的优劣,最终取决于摄影师的技巧与审美——而非设备价格。
来源:互通lightroom教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