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
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
文 I 丝路直播
编辑 I 丝路直播
说起袁世凯,大家想到的可能是那个权倾一时的大人物,可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人,也有过一段低谷落魄,甚至被人当面羞辱的经历。
当年他走投无路去找妻弟借钱,反被冷言冷语打发,这段经历他记了一辈子。后来他飞黄腾达,当上了大总统,那个曾经看不起他的妻弟又找上了门。
这位记仇又记恩的袁大总统,会怎么对待这位亲戚?他又说了句什么话,让妻弟羞愧难当?
投笔从戎
袁世凯年轻时,跟当时大多数读书人一样,走的也是科举考试的路子,想着考个功名光宗耀祖。
可惜他不是那块料,两次参加乡试都名落孙山。第二次落榜回家,袁世凯彻底火了,他把自己写的那些文章一股脑全扔进了火盆里,对着熊熊火焰发誓:“男子汉就该战场上建功立业,我不跟笔墨较劲耽误工夫!”
话虽说得豪迈,可问题来了,要出去闯荡,手里没钱怎么行。这时候的袁世凯,才发现自己这些年花钱大手大脚,连出门的盘缠都凑不齐。
没办法,他只能硬着头皮去求人。
借钱蒙羞
袁世凯想到的第一个人,就是他的妻弟于氏。于家家底厚实,坐拥两千多顷良田,在当地是响当当的富户,借点钱应该不是问题。
谁知道,他这位小舅子听完他的来意,脸上一点好脸色都没有,直接甩过来一句话,这句话像根刺一样,扎进了袁世凯心里。
小舅子说:“我看你趁早死了当官的心,还是在家待着好些。”
这话太伤人了,简直就是当面指着鼻子说你不行。袁世凯碰了一鼻子灰,心里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最后,还是一位远房亲戚看不下去,送来一百两银子,加上他生母和嗣母凑的私房钱,这才勉强凑够了路费,踏上了投军的路。
这笔账,袁世凯默默记在了心里。
小站练兵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袁世凯投军后,凭着一股狠劲和手腕,步步高升。尤其是在天津小站练兵,更是让他抓住了时代的命脉。
他练出来的北洋新军,军饷给得足,纪律也严明,跟当时那些松松垮垮的清军完全不一样。为了让士兵们对他忠心,他每天操练前都要搞一个仪式。
长官扯着嗓子问:“咱们吃谁的饭?”
底下的士兵齐声山呼:“吃袁宫保的饭!”
长官再问:“咱们给谁出力?”
士兵们又吼:“替袁宫保出力!”
就这么着,这支军队成了他最忠实的本钱,也把他一步步推上了权力的顶峰。
有恩报恩,有仇必报
二十多年过去,风水轮流转。当年的落魄书生,如今成了手握大权的大总统。
这时候,那个曾经让他蒙羞的小舅子,居然厚着脸皮找上门来了,目的也很直接——想讨个官做做。
袁世凯坐在他的楠木大椅上,看着眼前这位点头哈腰的亲戚,估计心里五味杂陈。他没发火,也没骂人,只是不紧不慢地,把他当年说过的话,几乎原封不动地还了回去。
袁世凯淡淡地说:“外边无事可做,还是在家待着好些。”
十三个字,字字诛心。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对待那位曾资助过他的远房亲戚。袁世凯派人打听,得知对方不想做官,就直接送去了整整五千块现大洋,报答当年的雪中送炭之恩。
写在最后
从这件事就能看出来袁世凯的为人处世之道,可以说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这个人的性格,就像后来人们总结的那样:“人负我一毫,我记十年;人赠我一粟,我还千钟。”
有恩,他加倍奉还;有仇,他也绝不会忘。这种恩怨分明的性格,或许也正是他能够在那个乱世之中,一步步爬上权力之巅的原因之一吧。
来源:丝路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