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华挑衅遭反噬,立陶宛自毁经济,高官连番下台!新政府急回头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30 15:27 1

摘要:这话听上去有点反差,要知道几年前,立陶宛可是欧洲“抗中急先锋”,一边大喊“中国威胁”,一边拼命拉高军费、得罪中国。可现在他们为什么突然“回头”了?

最近,立陶宛政坛又出事了。新总理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说要“调整对华政策”。

这话听上去有点反差,要知道几年前,立陶宛可是欧洲“抗中急先锋”,一边大喊“中国威胁”,一边拼命拉高军费、得罪中国。可现在他们为什么突然“回头”了?

很简单,现实太打脸了——经济已经快撑不住了。

话说当初,立陶宛前总理帕卢茨卡斯上台后,不断炒作什么“中国威胁论”,疯狂加军费,还想把国防开支提到GDP的5%~6%。

问题是,立陶宛本就经济一般,真没那资本折腾。结果,财政吃紧就开始对老百姓和企业加税,糖税、房产税、商业税轮番上,搞得企业喘不过气来,经济一天天往下掉。

就连那些本来经营得不错的大型企业,也被拖进泥潭。今年,立陶宛的企业是以“每天倒三家”的节奏在破产。

更讽刺的是,帕卢茨卡斯自己最后还因为腐败丑闻黯然下台,政府一度瘫痪。

而就在帕卢茨卡斯下台没多久,中国宣布制裁立陶宛两家银行。新总理一上台,马上就改口风,说希望能在欧盟框架下“正常化”对华关系。连总统瑙塞达也不再坚决反对。

这可不是突然变得理性了,看看立陶宛的贸易数据就明白了。今年1到8月,立陶宛出口下降了1.2%,但进口却涨了4.5%。

光是上半年,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就涨了36%,达到了11.6亿欧元,仅次于斯洛文尼亚。还有通过欧盟中转的,算下来总额逼近22亿欧元。

说白了,立陶宛的制造业高度依赖中国零部件,不进口不行。再加上中美贸易摩擦让中国商品大量流向欧洲,立陶宛这边也顺势“吃了点红利”。可现在,这红利要没了,他们慌了。

别看嘴上说得好听,要改善关系,但他们竟然要求中国先让步,这可能吗?而且立陶宛在行动上更是另一套逻辑。

9月中旬,波兰封锁边境,一度让中欧班列中断。立陶宛也学着“搞事”,试图模仿波兰的做法,继续和中国对着干。

不仅如此,他们还投靠美国和荷兰,加入了“欧洲半导体联盟”,想借助美国技术和欧盟投资打造自己的芯片产业链。

说得挺美,但问题是,这事儿就像在做梦,欧盟说要采购400亿美元的美国产芯片,可相关协议压根没细节,全是姿态。

荷兰呢?转头就在美国压力下限制中国企业参与本国半导体产业,甚至把中国企业称为“最大网络威胁”。立陶宛也跟着学样,新建了四家电子元件厂,想分一杯羹。

问题来了,中国不是吃素的。面对挑衅,中国对芯片企业安世半导体进行了出货限制,还加强了对稀土、锂电池、石墨材料等关键资源的出口管制。

这一下,最先遭殃的是谁?正是立陶宛的“后台”德国和荷兰。立陶宛本身产业基础薄弱,德国制造业一出问题,立陶宛就跟着倒霉。

德国很多汽车零部件都在立陶宛代工,现在德国企业纷纷撤资,立陶宛的企业也只能一个接一个关门。

更惨的是,德国稀土审批通过率只有25%,锂电池设备也被卡住,新能源车产业直接受影响。大众甚至宣布可能要停产,法国也跟着受波及。

连美国车企都坐不住了。通用、福特、丰田这些巨头纷纷表示,没了中国芯片,很多车型连生产都成问题。虽然大家都在研究“去稀土”方案,但短期内根本没戏。

现在欧洲媒体都在调侃,说欧洲有两个“立陶宛”:一个是真的立陶宛,一个是“模仿秀”荷兰。后者在对华政策上比谁都激进,但最后也只能自己吞下苦果。

10月21日,荷兰经济大臣还公开表示,希望和中方就安世问题保持沟通,想找“建设性的解决办法”。这话听着耳熟不?立陶宛几个月前也这么说过呀。

说到底,欧洲国家一边想跟着美国“遏制中国”,一边又离不开中国的市场和产业链,这种“骑墙”的操作,迟早要出问题。

再看德国,原计划10月26日访华,结果临出发前取消了,说是“会谈安排不周”。你说这是诚意,谁信?

写在最后

立陶宛现在的处境,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进退两难。作为欧盟制造业链条上的小齿轮,它太依赖德国;而德国又深度依赖中国。一环出问题,整个链条都受影响。

更讽刺的是,立陶宛还在为军费吵架。国防部长坚持要把军费定在GDP的5.5%,而总理只肯给到5.38%。结果两人闹掰,部长直接辞职,政坛又乱了。

说到底,立陶宛是政治优先,搞错了方向。现在的问题是,他们还来得及回头吗?

参考信息:

《权力的游戏》墙将消失:立陶宛国防部长辞职-2025-10-21-军事评论

立陶宛贸易逆差创11个月新低-2025-10-10 14:33-TRADING-ECONOMICS

立陶宛新总理为何请求与中国恢复关系 条件苛刻引发争议-2025-09-15 07:53:29-中华网

来源:球哥开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