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828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医生,我爸检查出肝硬化晚期,怎么会这么严重?他平时身体还挺好的!”
门诊中,这样的对话并不少见。很多人直到肝脏已经出现严重损伤,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那时往往为时已晚。
我国肝病患者数量庞大,肝硬化成为“沉默杀手”。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慢性肝病患者超3亿人,其中乙肝约7000万,肝硬化患者已超千万。更令人警惕的是,肝硬化每年导致的死亡病例在不断上升,成为我国重要的死亡原因之一。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钟南山院士曾公开呼吁:肝硬化不是突然发生的,日常生活中有些行为看似无害,实则正在一点点透支你的肝。
肝硬化,是指肝脏长期受损后,肝细胞不断被破坏并被纤维组织替代,最终导致肝功能衰竭、门脉高压,甚至肝癌。
它的可怕之处在于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有些人只是觉得疲劳、食欲差,误以为只是“肠胃不舒服”“年纪大了”。直到出现严重腹水、黄疸、出血时,才发现病情已进入晚期。
一位三甲医院肝病科主任曾指出:“很多肝硬化患者来就诊时,肝功能已经只剩下30%。如果忽视早期信号,等到症状明显时,治疗空间就非常有限。”
很多人以为只有喝酒才会伤肝,其实不然。肝硬化背后,常见的“4种行为”正在悄悄毁掉你的肝。
酒精是最直接的肝毒素。乙醇在肝脏代谢过程中,会生成乙醛,这种物质毒性极大,可直接杀死肝细胞,诱发酒精性肝炎、脂肪肝,进而发展为肝硬化。
专家提醒:每日饮酒超50克,连续5年以上,罹患酒精性肝硬化的风险大增。而且女性、肥胖者、乙肝携带者对酒精更敏感,哪怕少量饮酒也可能加速肝损伤。
肝脏的修复高峰期在夜间11点至凌晨3点。长期熬夜会干扰肝细胞代谢节律,导致解毒能力下降,肝组织慢性炎症加剧,诱发肝损伤。
“很多年轻人白天工作,晚上打游戏、刷手机到凌晨,几年下来,肝功能已经出现问题。”某医院主任无奈地说。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化工厂”,所有药物都要经过它代谢。乱吃药、长期服用中成药、保健品,极易引发药物性肝损伤,一旦形成肝炎甚至肝坏死,后果不堪设想。
尤其是含有“解酒护肝”等虚假宣传的产品,不仅无益,反而加重肝负担。
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国家,很多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却不自知;还有人查出脂肪肝,但认为“没症状就不管”。
实际上,乙肝、脂肪肝如果不及时干预,极易演变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
除了行为习惯外,饮食也是保护肝脏的重要一环。钟南山院士曾提出:日常饮食中3类食物别碰,尤其是高危人群。
霉变花生、玉米、坚果等容易产生黄曲霉素,它是目前已知毒性最强的致癌物之一,对肝细胞有极强破坏作用。
“哪怕只是一点点霉味,都可能含有大量毒素。”专家强调,不要心存侥幸心理。
油炸食品、甜饮料、肥肉等会加重肝脏脂代谢负担,促进脂肪沉积,引发非酒精性脂肪肝。长期下来,可能发展为脂肪性肝炎甚至肝硬化。
生食海鲜或未煮熟的食物,可能携带甲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这类病毒通常通过食物传播,一旦感染,轻则肝功能异常,重则肝炎爆发。
很多人关心:肝硬化还能恢复吗?
专家表示:早期肝纤维化是可以逆转的,甚至中期肝硬化,在科学干预下也有希望控制进展。
目前,临床上已经可以通过肝弹性检测(如FibroScan)等方式,早期评估肝纤维化程度,避免延误治疗时机。
而对于已经确诊的患者,规范治疗结合生活干预,如戒酒、规律作息、控制体重、按时随访,能大大延缓病情进展。
肝脏不会喊疼,它沉默,却承载着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解毒重任”。
如果你已经有乙肝、脂肪肝,或者经常熬夜、喝酒,那么从今天起,请记住这句忠告:
“4不做”:不酗酒、不熬夜、不乱吃药、不忽视基础病管理;
“3不吃”:不吃发霉食物、不吃高油高糖、不吃不洁食物。
肝病来临时,你不会有立刻的痛感,但当它发出信号时,往往已经伤得很深。
保护肝脏,不能等到检查出问题才开始。
参考资料: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肝病防治现状报告》. 2023年
[2]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硬化诊疗指南(2021年版)》
[3] 《关于肝硬化的防与治》. 人民健康网. 2024年3月
[4] 钟南山院士健康公开课. 南方卫视. 2023年12月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水沝淼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