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感最弱的省份,却主导全国烘焙行业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9 21:17 1

摘要:提到烘焙店呢,大家脑海里大多会浮现上海淮海路那些爆红的网红店,或者北京三里屯那些排队排到天荒地老的知名品牌。讲究的装修、打卡必备的ins风角落,看着看着,跟咱江西这个内陆省份差远了吧。

提到烘焙店呢,大家脑海里大多会浮现上海淮海路那些爆红的网红店,或者北京三里屯那些排队排到天荒地老的知名品牌。讲究的装修、打卡必备的ins风角落,看着看着,跟咱江西这个内陆省份差远了吧。

你每天买的面包,背后老板很可能也是江西人。鲍师傅、泸溪河、詹记、麦香人家,这些名字挺熟吧?其实全都是从江西资溪县出来的品牌。

全国有1.6万家面包店,里面一半可能和资溪脱不了关系。这个常住人口不到10万的小县城,却在烘焙界闯出了一片天,占据了半壁江山。

这事儿得说起1987年,那会儿两个退伍兵张协旺和洪涛,从部队学到面包手艺,回到资溪老家,开了一家叫“鹭江面包店”。

那时候面包还挺少见的,他们刚开始一年就挣了3万块,别忘了,那会儿城里居民一年的收入才1002块呢。

一般说来,手艺人都讲究“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可是张协旺却不这么按规矩办。乡里人找他学手艺,他都免费教,还没收一分钱,带出来的徒弟多达三百多个。

鲍师傅的创始人鲍才胜,他的父母其实是他的最早学员,而泸溪河的创始人黄进,15岁那会儿就在他店里当过学徒。

今年三月,江西日报提到一个小细节:资溪县面包协会会长钟启文,为了掌握这门技艺,竟然直接放弃了村干部的工作职务。

后来在接受采访时,他透露:“那会儿看到张师傅的店挺红火的,就觉得这是个门道。”

靠着这种“亲帮亲、邻帮邻”的做法,资溪的面包师傅越来越多了。不过要想把生意做大点光靠老乡的帮衬是不行的。

资溪人的第一招是抱团,今年9月,有媒体采访了在深圳开店的资溪人李建国,他说了个细节:

到2024年初,他打算在深圳再开一家店,可是在选地点方面琢磨不定,就跑到附近一家资溪老乡的店里用方言聊了几句,对方直接带他去看了三个铺面,还把自己的供应商信息全都告诉了他。

这事儿可不是个例,资溪人开店都有个潜规则:谁家推出新产品卖得火,别家就会跟着一起推出去。去年红枣糕一火,全国各地的资溪面包店几乎同时都上架,趁着这个热度,很多小店一个月下来赚了好几万。

第二个招数就是政府掏钱帮忙,真金白银地扶持。资溪县政府投入了300万建立了个面包培训学校,愿意学技艺的本地人都可以免费去学,省得担心没有资金。

今年5月,抚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提到,资溪县设立了“面包贷”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创业者最高可以贷到50万。

十月初,央视财经频道播出了一期节目,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资溪的黄小华在2023年在武汉开店时遇到房东违约的麻烦。当地面包协会得知后,马上联系了法律援助团队,仅用了两个月时间,就帮他把问题解决了。

这事儿背后,有资溪县政府专门搭建的服务团队,涵盖了工商、公安等多个部门的工作人员。

2022年资溪县政府工作报告里,把面包产业直接喊成了“首位产业”。这可不是随便说说,意味着全县经济的顶梁柱就是它。

第三个秘诀就是不断推出新产品。鲍才胜曾说过一句话,挺有道理:“烘焙行业每五年得重新洗牌一次,不搞创新,就等着被淘汰。”

今年8月,泸溪河推出了一款桂花酒酿麻薯,刚上市一个月就卖出了200万个。创始人黄进在采访中提到,他们有个二十多人的研发团队,每年在研发上的花费都超过一千万。

资溪县商务局今年7月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县在外开店的5万多从业人员里面,有1.2万人曾参加过近三年的技能培训。县里每年会搞两次大规模的技术交流会,把那些在外面开的店老板邀请回来,分享一些经验。

这三招下来,资溪面包的规模越来越大。到2024年10月,资溪人在全国一千多个城市开出了1.6万家面包店,年产值也突破了三百亿大关。

要比较一下,这数字就显得特别惊人:2023年资溪县的GDP才不过80多亿,而在外省开面包店的资溪人一年竟然能搞出三百亿的产值。大概平均算来,每个从业者一年能贡献60万的产值。

今年国庆假期,一位博主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调查了50家街边面包店,发现有23家的老板都带着江西口音。他还去问了几家,店主都说自己是资溪的,或者师傅是资溪人。

平时,江西这个地方的存在感确实不算高,经常听人开玩笑说“江西是阿卡林省”,意思就是没啥存在感,可在烘焙这个圈子里,江西人倒是挺有话语权的。

跟一些品牌拿了钱就狂撒开店的套路不一样,资溪人走的是另一条路。他们更偏向靠自身积攒资金,稳扎稳打,一家店铺做得好了,再考虑开第二家店。

虽然这种做法步伐比较慢,但很踏实。今年前三个季度,有不少获得大量融资的烘焙品牌关掉了一些店铺,可资溪人的店反倒还是稳步增长,没有停歇。

在一个小县城里,搞面包生意想做到全国,不靠那些什么高大上的商业套路,主要靠的是愿意教人、团结合作、肯动脑子,再加上政府真心实意的帮扶。

这事说到底挺简单,可能坚持几十年把这份事业做下来的,估摸着也就资溪人了。现如今,全国每卖出三个面包,其中就有一个跟资溪扯得上关系,这一成绩也算是明白了。

来源:下弦YTg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