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颗苹果的甜蜜,如何蔓延成全民的喜悦?一场“村BA”的激情,怎样转化为发展的动能?一方水土的文脉,又如何滋养出崭新的气象?
一颗苹果的甜蜜,如何蔓延成全民的喜悦?一场“村BA”的激情,怎样转化为发展的动能?一方水土的文脉,又如何滋养出崭新的气象?
答案,就写在南徐村万亩果园被压弯的枝头里,写在“景家黑牛队”球员们挥洒的汗水中,更写在直播间连接田野与世界的方寸屏幕之上。
在镇原县平泉镇,农业的根基、文化的活力和旅游的路径正深度融合,用一场生动的实践,在陇东黄土塬上作出了响亮的回答。
直播推介特色农产品。
Part 01现代农业的“多元”图景秋日的平泉镇,是从一颗苹果开始甜起来的。
走进南徐村的万亩果园,红透的果子压弯了枝头,空气里浮动着蜜糖般的香气,果农们的身影来回穿梭,麻利地采摘着这一年中最饱满的收获。
苹果喜获丰收。
在这片热闹的果园之外,一座座标准化养殖场里,四万多头生猪茁壮成长;林下土鸡自在觅食,三百多亩中药材随风摇曳,成群肉牛膘肥体壮,勾勒出一幅产业兴旺的家园画卷。
窥一斑而知全豹,南徐村的产业格局正是平泉镇产业布局的生动写照。
姚川村依托洪河川区优势,将4000亩瓜菜产业打造成群众增收的“绿色引擎”;
景家村紧紧抓住肉牛产业这个“牛鼻子”,通过“龙头企业+养殖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全村养殖安格斯肉牛近500头,让“一头牛”成为富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
放眼全镇,一条条特色产业带铺展延伸,共同编织出平泉多元共生、优势互补的现代农业图景。
“产业要兴旺,就不能单靠一条腿走路。”近年来,平泉镇以“科技引领、模式创新、示范带动、循环发展”为路径,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通过推动设施农业提质增效、苹果产业转型升级、养殖产业集约发展,形成了多元支撑的产业格局。更重要的是,土地流转、入园务工、订单农业和集体经济分红等多重渠道,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千家万户。
如今,这份来自黄土塬的丰收喜悦,正乘着数字经济的东风,传播得更远。
景家村肉牛产业。
平泉镇种兔繁育基地。
Part 02“村”字号的活力密码如果说丰收是平泉的“底色”,那文化就是它最鲜亮的“表情”。
在这里,文化不是束之高阁的展品,而是流淌在生活里的鲜活脉动。这里精心培育的“村晚”“村BA”“村艺”三大品牌,已凝练成一张贯穿年度的文化名片,年均吸引线下参与超15万人次,线上关注量破亿。
这里的“村晚”,是真正属于农民自己的舞台。白天还在田间劳作的“民星”们,此刻是引人喝彩的歌手、舞者和小品演员;他们用自编自导的歌舞、小品、戏曲,讲述着家乡的变迁与身边的烟火气,活动还巧妙融入剪纸、刺绣等非遗活态展示及传统民俗互动,成为乡土文化传承的“流动课堂”与情感纽带。
而这仅仅是平泉“村”字号文化品牌的冰山一角。真正能点燃全镇激情的,是汗水挥洒的“村BA”篮球赛场。这里的球队命名,就是一幅生动的“产业地图”:“景家黑牛队”“马洼菌临天下队”“八山金玉米队”……球员是身边的乡亲,队名是家乡的骄傲。赛事规模与影响力逐年攀升,今年成功举办的庆阳市“大贤杯”和美乡村篮球大赛(平泉·村BA),吸引38支代表队鏖战122场。
2025年庆阳市“大贤杯”和美乡村篮球大赛现场。
与之相呼应的,是每年一度的民俗文化艺术节“村艺”。秦腔的吼声荡气回肠,巧手妇人的香包刺绣五彩斑斓,古老的皮影戏在幕布上演绎着悲欢离合。
这三驾“村”字号马车并驾齐驱,共同构建起“文体搭台、经济唱戏、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的融合发展新格局。
Part 03从“流量”到“留量”的进阶农与文的深度融合,自然催生了“旅”的新芽。
平泉镇没有刻意去打造“盆景”,而是把现有的资源“串珠成链”。春季的苹果花海摄影、秋季的采摘体验游,让游客从“看客”变成“参与者”。而“村晚”“村BA”等爆款活动,则如同强大的引力源,将四面八方的关注瞬间汇聚,镇上精准把握时机,提前发布攻略,巧妙地将活动期间汹涌的人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留量。
效果立竿见影。据统计,仅今年“村BA”期间,就拉动当地消费超500万元,农特产品线上线下销售额同比激增120%。“平泉醉仙兔”“川巴农”等品牌借势出圈,成为“网红爆款”。镇上趁热打铁,还推出“篮球+旅游”线路,将赛事激情与北石窟驿、太阳池等景点的静谧风光串联,成功吸引游客量同比增长76%,带动全县旅游收入在单周内突破千万大关。
现场推介特色农产品。
与此同时,平泉镇深挖脚下的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旅游景点与农业观光、文化体验有机结合,设计成一条条精品研学或旅游线路,让游客在品尝丰收果实、感受民俗魅力的同时,接受一场精神的洗礼。
而直播这个新时代的“新农具”,正是将瞬时流量转化为持久留量的关键。它在果园里,让苹果“未摘先火”;在“村晚”后台,带着网友探班;在文化节现场,向全国展示陇东民俗的魅力。据统计,通过直播带货,平泉镇的特色农产品线上销售额年均增幅高达35%以上,成功打造了多个网红农特产品牌。
来源:沈氏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