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媒锐评郑智化&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30 13:30 1

摘要: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文| 齐达编辑| 王娜娜初审| 高亮

文| 齐达

编辑| 王娜娜

初审| 高亮

10月底的这场风波来得突然又猛烈。

台湾歌手郑智化在微博上一通操作,把深圳机场推上了风口浪尖。

一开始大家都站在他这边,毕竟谁看到残疾人说自己"连滚带爬"登机,心里都会不舒服。

机场也老老实实道歉了,态度诚恳得不行。

可谁能想到剧情突然反转,监控视频一出来,所有人都傻眼了。

这事儿到底是机场真的做错了,还是有人在利用公众同情心做文章?

张颂文那句"公众人物要谨慎使用影响力"的话,现在听起来是不是格外刺耳?

10月25日晚上,很多人还在刷着手机准备睡觉,郑智化的第一条微博就炸了。

他在微博上描述自己在深圳机场登机的经历,用词相当激烈。

"连滚带爬"这四个字特别扎眼,配合着他残疾人的身份,立刻引发了网友的愤怒。

他说升降车跟机舱门之间有25厘米的距离,对于行动不便的他来说简直是折磨。

字里行间透着委屈和愤怨,说机场没人性,完全不考虑残疾人士的实际困难。

这条微博发出去没多久,评论区就炸开了锅。

大家纷纷声讨机场的服务态度,有人说这是歧视残疾人,有人说机场管理太差劲。

网友们的情绪被点燃,转发量蹭蹭往上涨。

郑智化作为公众人物,这番控诉确实很有杀伤力。

大家想想看,一个坐轮椅的残疾歌手,在机场遭受这样的对待,谁能不生气?

深圳机场的反应速度倒是挺快。

当天晚上就发出了官方回应,语气特别诚恳,先是道歉,说给郑智化带来了不好的体验,然后解释那个25厘米的距离是行业规范,为了防止升降车剐蹭到飞机。

机场还承诺会改进服务,加强员工培训。

这个回应看起来挺有诚意,但网友们并不买账,觉得这就是在找借口。

郑智化显然不满足于只说深圳这一次。

他紧接着发了第二条微博,这次把火力范围扩大了。

南京机场、新疆机场、上海机场,一个个都被点名批评。

他说自己这些年在大陆机场遭遇了太多不愉快的经历,每次都是各种不方便,各种不被理解。

这番话说得很重,等于是把整个大陆的机场服务都批判了一遍。

网络上的讨论越来越激烈。

有人开始质疑是不是大陆机场的无障碍设施真的有问题,有人说郑智化作为残疾人代表发声是应该的。

舆论几乎是一边倒地支持他,机场方面成了众矢之的。

这种情况下,郑智化又发了第三条微博,这次语气稍微缓和了点,说愿意原谅深圳机场,但还是要追究升降机司机的个人责任。

他说规则是规则,但人性化服务也很重要。

这三条微博下来,郑智化成功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为残疾人群体发声的斗士形象。

网友们觉得他敢于公开批评,是个有担当的公众人物。

各种媒体也开始关注这个事件,讨论机场服务质量和残疾人权益保障的话题。

事情发酵得特别快,深圳机场的压力可想而知。

事情的转折来得猝不及防。

机场方面公布了完整的监控视频,这一下所有人都看清楚了当时的情况。

视频里显示,郑智化登机的全过程有4名工作人员在旁边服务。

升降车升到合适的高度,距离机舱门确实有一小段间隙,这个间隙目测就是20到30厘米左右。

工作人员态度很好,一直在旁边协助,有人帮忙推轮椅,有人在旁边看护,整个过程井井有条。

最关键的是,视频里根本看不出郑智化所说的"连滚带爬"的场景。

他从轮椅上站起来,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跨过那个小距离进入机舱,动作虽然不太利索,但谈不上狼狈。

工作人员全程都很细心,没有任何不耐烦或者不专业的表现。

这个视频一出来,网友们的态度立刻变了。

大家这才意识到,原来所谓的"连滚带爬"是一种情绪化的夸张表达。

那个25厘米的距离确实存在,但并不像郑智化描述的那么夸张。

机场的服务其实挺到位,工作人员也没有任何过错。

网络上开始出现批评郑智化的声音,说他利用公众同情心炒作,说他滥用公众人物的话语权。

舆论风向急转,从一开始的同情支持变成了质疑批评。

面对监控视频的实锤证据,郑智化发了第四条微博。

这次他换了个说法,说"连滚带爬"只是自己当时太生气了,用了比较夸张的形容词,并不是真的要那么做。

他表示对深圳机场的工作人员表示歉意,承认是自己情绪化了。

这个道歉看起来挺诚恳,但网友们并不领情。

大家觉得这个道歉来得太晚了,而且诚意不够。

如果监控视频不公布,郑智化会道歉吗?

他会承认自己夸大事实吗?

肯定不会。

这种被动的道歉让人觉得不舒服,像是被抓住把柄后不得已的认错。

况且他还是把问题归结为"情绪化"和"用词不当",似乎在暗示自己的遭遇确实很糟糕,只是表达方式有问题。

网友们开始扒郑智化以前的一些言论,发现他对大陆的态度一直比较复杂。

有人说他这次借题发挥,想要制造话题博取关注。

有人说他作为台湾艺人,对大陆本来就有偏见,这次只是表现得更明显而已。

舆论场上的讨论变得复杂起来,不再是简单的对错问题,而是牵扯到更多的背景和动机。

《浙江日报》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标题就很直接——《到底谁在连滚带爬》。

文章的措辞相当犀利,直指郑智化滥用公众人物的话语权,利用网民的同情心和正义感制造舆论。

文章说得很明白,残疾人应该得到尊重和照顾,但这种尊重不意味着可以不顾事实地指责别人。

文章特别强调了公众人物的社会责任。

作为有影响力的人,发声之前应该三思而后行,而不是凭着一时的情绪就在网上发泄。

郑智化的行为不仅伤害了深圳机场的声誉,也伤害了那些认真工作的机场员工。

他们本来服务得好好的,却莫名其妙地背了黑锅,承受了巨大的舆论压力。

官媒的这篇文章引发了广泛讨论。

很多人赞同文章的观点,认为公众人物确实应该对自己的言论负责。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有影响力就意味着有责任。

不能因为自己是残疾人,就可以随意夸大事实,歪曲真相。

这种行为对真正需要帮助的残疾人群体也是一种伤害,因为它消耗了公众的信任和同情。

演员张颂文曾经在一次演讲中说过,公众人物应该谨慎使用自己的传播影响力。

当时很多人觉得这话说得有点虚,毕竟在网络时代,谁还没个表达的自由?

这次郑智化的事情一出,大家才明白张颂文说的是什么意思。

公众人物发一条微博,影响力不是普通人能比的。

郑智化的第一条微博发出去,几个小时内就有几万条转发评论,舆论立刻形成。

这种影响力是巨大的,可以轻易地左右公众的看法,甚至对被指责的对象造成实质性的伤害。

深圳机场在那几天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工作人员被骂被质疑,机场的声誉受损,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损失。

张颂文的话现在看来一点都没错。

话语权是把双刃剑,用好了可以为社会发声,用不好就会伤人伤己。

郑智化这次就是典型的滥用话语权。

他没有核实事实,没有客观表达,而是带着情绪和偏见发声,结果把自己搞得很被动。

这个教训对所有公众人物都是一个提醒,有影响力不代表可以为所欲为。

这个事件还引发了另一个讨论,就是残疾人的权益保障问题。

有人说机场应该对残疾人更加照顾,那个25厘米的距离就应该消除。

有人说规则就是规则,不能因为某个人的特殊情况就破坏安全规范。

这个争论其实挺有意思,反映了社会对平等和特殊照顾的不同理解。

机场方面解释得很清楚,那个距离是为了防止设备剐蹭飞机,这是安全规范,关系到所有乘客的安全。

如果为了某一个人的方便就打破这个规则,万一发生事故怎么办?

谁来承担责任?

这不是不人性化,而是对所有人负责的表现。

残疾人应该得到尊重和帮助,机场也确实提供了4个工作人员全程服务,这已经是很好的照顾了。

真正的平等不是给某些人超越规则的特权,而是在规则范围内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郑智化的要求其实是不合理的,他想要的不是平等的对待,而是超越规则的特殊待遇。

这种心态是有问题的。

残疾人需要的是无障碍设施和人性化服务,而不是可以随意指责别人的特权。

机场已经做得够好了,工作人员的服务也很到位,这就是对残疾人最好的尊重。

结语

这场闹剧最终尘埃落定,留给我们的思考却不少。

网络时代信息传播太快,情绪化的表达很容易引发舆论风暴。

公众人物手里握着话语权,更要对自己说出去的每句话负责。

郑智化这次栽了个大跟头,不仅没得到同情,反而被批评滥用影响力。

深圳机场背了几天黑锅,最后用监控视频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官媒的锐评说得很对,残疾人应该得到尊重,但不应该拿这个身份当挡箭牌。

张颂文那句话现在听起来真是字字珠玑,有影响力就要有担当,这话适用于每一个在网络上发声的公众人物。

信息来源:

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官方微博声明(2025年10月)

《浙江日报》评论文章《到底谁在连滚带爬》

郑智化个人微博账号相关发文记录

中国民航局《机场地面服务规范》关于升降车操作标准的相关规定

来源:以苒Zran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