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 5 月可控核聚变领域重大进展1. 中国新一代核聚变装置“中国环流三号”:成功达成原子核温度 1.17 亿度、电子温度 1.6 亿度的突破。在等离子体约束技术方面,更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这一成果意味着我国在可控核聚变研究上迈出了坚实且具有里程碑意
2025 年 5 月可控核聚变领域重大进展
1. 中国新一代核聚变装置“中国环流三号”:成功达成原子核温度 1.17 亿度、电子温度 1.6 亿度的突破。在等离子体约束技术方面,更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这一成果意味着我国在可控核聚变研究上迈出了坚实且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
2. 全球首个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 BEST 项目:比原计划提前两个月启动总装工作。按照规划,它将于 2027 年实现能量净增益验证,届时将首次向世界演示聚变能发电。这无疑给全球可控核聚变迈向实际应用带来了新的希望与期待。
3.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已经顺利完成核心电磁体系统的建造。计划在 2025 年首次开机,并于 2035 年启动氘氚聚变实验。ITER 的每一步进展都备受全球瞩目,对推动可控核聚变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基于这些重大进展,可控核聚变方向一时间成为市场热点。今天给大家梳理了可控核聚变领域核心公司,供大家参考学习!觉得有帮助记得收藏加关注!
特别声明:以下内容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引导或承诺,仅供学术研讨。本文素材引用官方媒体和网络新闻资料,如有错误,请以最新资料为准。
一、高温超导材料及核心部件
1. 中钨高新
核心业务:研发钨基高温合金材料。
核聚变应用:产品用于核聚变装置内壁防护,耐高温性能强。
技术合作:公司与中科院合作研发耐高温涂层,参与制定核材料标准。
市场地位:国内钨材料龙头,市值约120亿元。
2. 章源钨业
核心业务:高纯度钨制品生产,产品用于抗辐射部件制造。
核聚变应用:钨合金可承受聚变堆极端环境,技术适配性强。
行业地位:国内钨产业链头部企业,章源市值约90亿元,翔鹭市值约60亿元。
3. 永鼎股份
核心业务: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YBCO)量产。
核聚变应用:为磁约束装置提供强磁场支撑,技术对标ITER项目。
市场优势:超导材料技术领先,市值约80亿元。
二、燃料制备与处理技术
1. 中洲特材
核心业务:稀有金属提纯,聚焦氘氚燃料分离技术。
合作进展:与核能研究院联合开发聚变燃料循环系统。
市场潜力:技术壁垒高,市值约250亿元。
2. 百利电气
核心业务:研发液态锂铅合金循环技术。
核聚变应用:用于中子屏蔽与氚增殖,实验室阶段验证完成。
研发规划:2025年启动中试,市值约50亿元。
3. 王子新材
核心业务:高分子复合材料生产。
核聚变应用:探索聚变堆冷却管道耐腐蚀解决方案。
合作动态:与高校联合开发辅助材料,市值约35亿元。
三、激光点火与能量转换
1. 国光电气
核心业务:高功率微波器件与激光调制系统。
核聚变应用:适配惯性约束聚变装置,国内唯一实现10kJ级激光器商用。
市场地位:技术门槛高,市值约100亿元。
2. 雪人股份
核心业务:低温制冷系统研发。
核聚变应用:为超导磁体及聚变堆提供液氦冷却方案。
项目进展:参与上海某聚变实验堆冷却子系统建设,市值约95亿元。
3. 电投产融
核心业务:等离子体诊断设备制造。
核聚变应用:实时监测聚变反应参数,数据精确度高。
合作动态:与合肥科学岛共建数据平台,市值约85亿元。
四、系统集成与设备制造
1. 东方精工
核心业务:精密机械加工,承接聚变装置结构件定制。
技术优势:纳米级精度控制,满足真空室制造需求。
市场拓展:市值约140亿元,订单潜力大。
2. 兰石重装
核心业务:重型压力容器制造。
核聚变应用:参与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原型机建设。
订单进展:2023年签订第一壁组件试制合同,市值约105亿元。
3. 合锻智能
核心业务:智能锻压设备生产。
核聚变应用:耐高温合金锻造工艺适配聚变部件制造。
研发方向:技术升级推动市场拓展,市值约64亿元。
4. 海陆重工
核心业务:特种焊接技术领先。
核聚变应用:参与聚变堆冷却系统管道连接,经验源自核电领域。
行业地位:技术迁移能力强,市值约55亿元。
风险揭示:警惕技术研发周期长、商业化落地不确定的风险。以及政策支持力度及企业研发转化效率。
声明:本文素材引用官方媒体和网络新闻资料,如有错误,请以最新资料为准。本文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引导或承诺,仅供学术研讨,请审慎阅读。市场有风险,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理性的独立思考之上。
来源:先锋洞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