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次我们聊天她不是在暗暗发誓要好好存钱,就是在懊悔不应该花钱买哪样东西,结果下次还是犯同样的错误。
工作10年,我身边仍旧有朋友一直处于缺钱的状态。
她不是真的没钱,而是把钱都花到了满足自我情绪价值和装饰外表上面。
每次我们聊天她不是在暗暗发誓要好好存钱,就是在懊悔不应该花钱买哪样东西,结果下次还是犯同样的错误。
当花钱成为一种习惯,那“缺钱”就会变成人生常态。
而那些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穷习惯”,如同隐形的枷锁,将人牢牢困在财务的泥沼之中。
约翰·伯格曾说:“贫穷不仅仅是剥夺,它更是一种禁锢。”
真正的贫穷,往往始于思维和习惯的匮乏。
下面这五个习惯,正是其中典型,它们相互交织,共同编织了一张难以逃脱的网。
1、追求及时满足
你的身边有多少人会这样?
明明工资只有5000,却想要买8000的苹果手机,一次性付款不起,那就选择24期免息分期。
每个月几百块,看似无痛,实则在长期割肉。
最后债务越垒越高,压力越来越大,不得不拆了东墙补西墙。
这种及时满足的消费欲望,在不断吞噬我们的资产,久而久之,我们没有积蓄去应对风险,更别谈投资未来。
沃尔特·米歇尔曾说:“延迟满足感,是为了将来更大的收获,而甘愿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
不是让我们压抑欲望、过苦行僧式的生活,而是让我们学会理性看待欲望。
工资5000,那就买个2000的手机,每个月存下来1000,把目光放得长远些,才能在有限地资源内提升生活质量。
2、面子大于里子
我发现家里的人总把面子看得很重要。
过年,大家聚在一起要抽最好的烟,喝最好的酒,这象征着身份和地位,别人也会高看自己一眼。
可家里却一团糟,对父母舍不得花钱,对子女舍不得教育,因为没钱,对家人抠抠搜搜。
在朋友圈里,人人都说他“仗义”,等哪一天自己困难需要借钱时,却无人伸出援手。
塞涅卡曾说:“一个人真正的价值,在于他内在的品格与能力,而非外在的虚荣与排场。”
当一个人把面子看得重,忽略里子时,在一定程度上,就会陷入“越穷越要装,越装越穷”的恶性循环里。
3、渴望“一夜暴富”
我发现现代人的心理都对金钱有种极致的渴求,这种渴求不是说通过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去换取。
而是希望天上能够掉馅饼,一心只想着赚“快钱“。
今天跟着别人炒币,明天投入资金做代理,后天又迷信某个彩票号码。
结果几年下来,钱没赚到,自己的本钱还赔了个精光。
有句话说的好:财富就像一棵树,它从一粒小小的种子开始成长。你存下的第一块钱就是种子。
长期缺钱带来的焦虑,会让人失去耐心,渴望找到捷径。
他们追逐的是一个又一个的风口,却忘了自己没有翅膀。
真正的财富积累,更像春耕秋收,需要你在一个领域持续深耕,播下种子,耐心浇灌。
放弃对“奇迹”的幻想,专注于提升自身价值,才是普通人致富最可靠的路径。
4、消极的自我设想
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自己不好,各方面能力都不强,用打压自己的方式,让自己承认我没钱都是因为我不行。
当朋友邀请她一起学习理财时,她说:“我就这点钱,理什么财啊。”
她的大脑被“稀缺”所占据,所有的思考都围绕着“我没有”、“我做不到”展开,从而放弃了所有可能改变现状的机会。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你相信什么,你就会朝向什么。改变信念,是改变命运的开始。
当你相信自己会成功,会达成所愿,心中有强大的欲望,事情就会朝着你想要的方向发展。
来源:一家的深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