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里生活着1400多名村民,大家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当地警局几十年来没有办过一起刑事案件,被称为“最清闲的警局”。
这个村庄面积约为2000平方公里,是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村落。
这里生活着1400多名村民,大家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当地警局几十年来没有办过一起刑事案件,被称为“最清闲的警局”。
不过这里也面临着巨大的危机,那就是沙漠吞噬。
这是村庄的卫星图,村庄名为达里雅布依,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的一座村庄。
村庄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心地带,被称为我国最难到达的古村落。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村庄南侧已经被沙漠吞噬,一些建筑已经无人居住,在被吞噬的边缘。
在村庄的中部和北部,人们依然在顽强生存,通过种植树木,与沙漠争夺土地。
实际上因为位置过于偏远,且需要穿过茫茫沙漠,在上千年的时间里,这座村庄始终处于不为人所知的境地。
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当地部门才知道,在自己管辖范围内的沙漠中,有这样一个古老村庄的传说。
于是他们沿着克里雅河一路北上,穿越茫茫黄沙无人区,终于找到了这块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最后的绿色长廊。
据考察人们发现,达里雅布依是汉唐时期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之地。
正是因此这里留下了很多古代遗迹,比如喀拉、马坚里克、丹丹乌里克和圆沙古城等。
只不过随着这条线路没落,环境变化,导致这里和外界彻底断绝联系。
好在克里雅河没有抛弃这里,正是靠着这条沙漠河流的水源,人们才能在沙漠中世世代代繁衍下来,坚守千年之久。
不过即便有河流滋润,但沙漠中的环境依然恶劣,河水咸度较高,日照过于强烈,植物过于稀少等等,都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和身体。
比如因为日照太强,当地大多数人都患有白内障,在连通外界之前,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这个村庄。
比如因为河水咸度稍高,水源直接饮用对身体也会造成负担,直到后来国家给村庄通了自来水,情况才逐渐好转。
在住宿上,当地传统的民居是用红柳枝搭起来的房子,十分简陋。
如果现在去这个村庄,人们或者自己搭建帐篷,或者寄宿在村民家中,至少不会流落街头。
只不过居民家的房子是住通铺,卫生程度稍差。
在饮食方面,达里雅布依村主要食物是羊肉,用红柳枝烤羊,这是他们的主食。
把烤好的羊肉塞进馕里吃,就是一顿晚餐。
由于环境的原因,村子里几乎没有蔬菜,绿植也相对较少。
正是因此,村子里的羊也都相对比较瘦,这就是食物太过单一所导致。
在交通情况改善之前,村子虽然已经被发现,但和外界联系依然困难,毕竟近300公里才能到达县城,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月才会前往县城一次。
当时村子里虽然建设了小学,但因为没有电、没有信号,教学资料短缺,村子里的教学环境也很差。
好在2018年后,村民们已经陆续响应国家号召,搬到200里开外,距离县城只有90公里的达里雅布依新村居住。
新村这里生活方便,水电网齐全,还有国家安排的生产任务,人们再也不用为生活发愁,教育医疗也都有了极大改善。
不过虽然有了新村,居住环境也比老村好很多,但依然有很多人选择留在老村。
毕竟这里才是他们的故乡,这里有他们的童年,有他们几十年的过去。
好在老村现在的环境也在改善,加上达里雅布依著名度越来越高,有更多人会选择自驾来老村游玩。
2024年,达里雅布依老村接待游客和探险者9万余人,为当地旅游业创造了大量收入。
村民们负责游客们的衣食住行,游客们则在这里探险、直播、游玩,体现沙漠传统村落“笆子房”的生活。
为了吸引更多游客,当地还成立了驼队,让游客们漫步沙漠。
晚上则组织了篝火民俗表演,通过优美的歌舞,给游客们带来更加美好的体验。
目前老村参与到旅游业的人数已经超过400人,旅游业已经成为村民们的金饭碗。
为了不让这份金饭碗丢失,老村也在努力和沙漠做斗争。
依托气象科技监测沙尘天气、优化防沙治沙工程。
通过种植树木和绿植,老村在这片黄沙遍地的沙漠中心顽强挺立,成为塔克拉玛干腹地的璀璨明珠。
来源:洛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