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当下一种无可回避的状况。然而,不战而躺平却又非有担当的勇者行为,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2025届本科毕业生的展览作品似乎在回应着这一拷问。这批年轻学子挥笔濡墨泼色烫金……在从传统伸手与借当下展示的策略中,透露出他们对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自身思考。
求新何须虑,笔底释青春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2025年本科毕业作品展
展览时间:2025年5月18日-2025年5月28日
(09:00-17:00 节假日正常开放)
展览地点: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大学城校区)2、4、10号展厅
前言
迷茫而求变,变则需战。
这是当下一种无可回避的状况。然而,不战而躺平却又非有担当的勇者行为,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2025届本科毕业生的展览作品似乎在回应着这一拷问。这批年轻学子挥笔濡墨泼色烫金……在从传统伸手与借当下展示的策略中,透露出他们对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自身思考。
四年来,这些年轻学子按照学院的教学大纲潜心研习中国画的传统,从唐宋人物的典雅细腻,到宋元山水的深邃疏朗,乃至明清花鸟的笔墨抒情,借鉴文人画的诗意表达,关注民间绘画的质朴情怀,学子们都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习。在临摹古代经典画作的过程中,他们不但习得传统技法的要义,更领悟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核心。通过眼观手摹,对传统的敬畏油然而生,经典的高度为他们的艺术探索奠定了思想上的基础。
然而,这些年轻人并未止步于传统的藩篱与因敬畏而怯乏,面对瞬息万变的当下社会,他们以自身的感知力窥探着时代的各种脉动。在他们的毕业作品中,可以看到对城市化进程的迷思,对生态环境的注视,对人际关系的困惑,对自身价值认同的追寻……这些作品青涩痕迹很浓,但正是这种不完美中蕴含着最真实而又带有试探性的艺术表达。他们用自己理解的传统笔墨描绘自己理解的当代生活,在纸绢上记录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困惑与思索。
展览中的每一件作品都呈现创作者内心世界的投射。有些作品以传统山水为框架,却融入了现代建筑的符号;有的花鸟画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加入了当代视觉观看的特殊视角;有的人物画作品则直接以二次元的形式表达这一代年轻人内心的迷茫与状态;书法作品中不乏有将对传统的敬畏化作自身的笔线墨痕去叩问岁月抹去的那份回味,壁画的层层透染研磨也彰显着岩彩润物细无声的浪漫;斑驳缺失的画作在保存修复的学生指尖正在若隐若现地重现当年绝美的容颜……这何尝不是在一点一点地迈向成熟,从而体现了年轻一代学子对传统尊重性转化和创新性推进的深浅不一步伐。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部分毕业作品展现出一种特有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渴望回归传统经典所展现的宁静与纯粹,这是对“古意”的一种浪漫式臆想;而另一方面又无法回避现实生活所面对的诱惑与复杂,其真实与活跃也是当下生活不可或缺的向往。这种矛盾在作品中形成了一种喃喃自语的低吟,使他们的作品具有了当下面对社会所产生的一种自我保护意识,他们用不确定的形象意味缓慢记录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感悟,无所谓正确与谬误,却是在传统与创新的碰撞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话语,这是一种真实的表露,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状态。
我们从这些毕业作品看到这些学子们已经开始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痕迹,尽管这种思考不是那么的成熟与具有深度。但他们不再满足于对权威的妥协与简单的技法服从,而是尝试用自己所理解的中国画语言讲述自己的所想所思,这种具有探索的精神正是艺术创作最宝贵的品质之一。尽管他们的作品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但这种不完美恰恰展现了艺术成长的轨迹,也预示着未来无限的可能性。
本次展览不仅是对四年学习成果的总结,更是艺术生涯的新起点。我们期待这批年轻学子们继续保持对传统的敬畏之心,同时保持对当代生活的敏锐感知,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踏实,愿他们永远保持这份对艺术的真诚与热爱,在纷扰的社会中保持一份愉悦,一份自信,一份真诚;不管对人,对事、对自己……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刘文东
2025年5月
人物画工作室优秀作品欣赏
创作感想:本作品描绘了在林间弹琴、休闲娱乐的年轻人。场景选择了当下流行的娱乐方式——野营,选取了具有活力的千禧年代的形象特征,表达了过去与现在的交织,同时也愿当下的年轻人都能够暂别喧嚣,于自然之中重拾内心宁静,以饱满的生命力拥抱未来的无限可能。
《林间合奏》120cm x 150cm 纸本设色
创作感想:以日常炊事为棱镜,折射母亲的永恒光晕。围裙带在油烟中飘成钟摆弧度,切菜声与挂钟滴答构成复调。母亲转身时带起的雾气流,正在瓷碗边缘蚀刻出年轮状的年夜饭倒计时。聚焦家庭羁绊中的暖意流淌,定格时光褶皱里的温柔注脚。
《她的身影》178cm x 115cm 麻纸
山水画工作室优秀作品欣赏
创作感想:石笋每长一寸,人间已历千劫,我们只是在时间的缝隙里得以窥探一瞬息。
《息拂层古》300cm x 240cm 纸本水墨
创作感想:濡墨作画,潮州古韵在我心。与古今融合,设淡彩绘景,抒眷恋倾慕。
《凤栖黛川》170cm x 180cm 纸本设色
花鸟画工作室优秀作品欣赏
创作感想:得稿于天台山国清寺,花期有信,春以为期。剪取东风第一枝,半帘疏影坐题诗。不须脂粉绿颜色,最忆天台相见时。
《天若灵犀》204cm x 130cm 纸本设色
创作感想:以工笔的方式捕捉风过林梢的瞬间,寄生藤蔓与苍木交织成生命的网。红腹雀儿栖于虬枝,叶影在纸上婆娑游移。用绿色表达最原始的颜色,用墨表达树干的沉稳。两者的存在暗喻着新生势力锐不可挡。即使是再渺小的物体也有这般不可忽视的精神。恰如笔墨在纸上既对抗又交融的痕迹,在枯润相生间构筑永恒刹那。
《啼破绿影扶疏梦》320cm x 80cm 纸本设色
壁画工作室优秀作品欣赏
创作感想:广州全运会是展现中国体育风采、传递奋进力量的重要舞台。本作品以壁画形式再现运动健儿拼搏瞬间,诠释团结、超越的体育精神。值此盛会启幕之际,愿以艺术之美激发全民热情,共同展望新时代体育发展的壮丽图景。
《湾区跃章》270cm x 120cm 综合材料
创作感想:创作构想灵感主要来源于对自然的观察,尤其偏爱装饰性绘画的形式构成和节奏感。经常前往学校周围的湿地公园,感受白鹭、飞鸟、树木等自然物的生命力量,这些意象本身具有强烈的形式感和线条感,因此决定将它们结合起来,用平面化符号和装饰性语言去表现作品.从最初被白鹭的优雅形态与林木的抽象韵律所触动,到最终在长卷式的画面中构建起飞鸟、树木与空间的和鸣,整个过程深刻体会到装饰性艺术不仅是形式的秩序之美,更是情感与观念的凝练表达。导师的建议促使跳出了对“唯美”的单一追求,转而思考材质、构成与生态隐喻的多重可能性,使作品在视觉愉悦之外,多了一层对自然与人文关系的思考。
(请左转手机横屏观看)
《自然之纬》70cm x 269cm 综合材料
传统书画保存修复工作室优秀作品欣赏
· 保存摹写作品
摹写心得:临摹本质上是一场多维度的精神训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是虔诚的学徒,又是狡黠的共谋者,在反复的描摹与偏离中,逐渐找到自己艺术语言的坐标。那些留在画布上的,不仅是颜料的痕迹,更是无数个平行时空里不同版本的自己相互切磋的印记。
《宋徽宗题赵昌花鸟图》95cm × 45cm 绢本
·修复实践小组作品
修复作品介绍:《白鹰》是一副从日本回流的绢本画作,接收到《白鹰》时,作品的状态陈旧,虫蛀破损明显。作品的收藏者对画作的修复要求是“以旧补旧,修旧如旧”,这对我们专业的学生而言要求是严格的,《白鹰》的装裱一共分有4层,利用原有的命纸进行修复和再利用,使《白鹰》具有“以旧补旧、修旧如旧”的概念,是一次非常有挑战性的实验,其最终的修复成果也是令人喜悦的,我们的工作使残缺的作品又能被大众看见,让我们有机会去回顾一段艺术历史,也让我们有机会欣赏前辈们留下的珍贵艺术。
《白鹰》修复前
《白鹰》 修复后
书法篆刻工作室优秀作品欣赏
创作感想:我的毕业创作,是以赵之谦大字行书的风格来作为创作方向。在创作的过程中,我遇到的困难不少。比如上下字的字组关系,左右字的协调能力,墨色层次的表达,一行字以及整体的连贯等,简而言之欲完成一幅气韵通畅,结字自然不做作,表达出中国传统书画的笔墨精神的作品。面对挑战,我也是尽力去临帖,同时也在赵之谦的基础上,加入于右任的一些元素,使其简洁大方,目的是写出一张带有理解,有创新,但不偏离经典的碑体行书。我认为,从创作的角度来说,这样才能融会贯通,让自己的思维更加灵活,视野更加开阔。
书法作品
《魏体写意宋词一首》248cm × 341cm 纸本水墨
篆刻作品
《杄堂篆刻》 石斑纸
创作感想:作品以苏东坡诗词为内容,以汉碑为基, 尤重《肥致》,日日习之,偶得一二可观。为学之际,渐悟隶书“拙中藏巧”之趣。自知不足,然此间诚敬,或可通古。惟愿存此赤子心,以拙笔耕砚田。
书法作品
《东坡诗集》255cm × 135cm 麻纸
篆刻作品
《道之以德》老挝石
来源:艺术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