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香樟经济学英文论坛在深圳前海圆满举办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30 11:08 1

摘要:2025 年 10 月 24 日,第十一届香樟经济学英文论坛在深圳前海国际人才港三楼港湾报告厅和组织生活室成功举行。本次论坛由香樟经济学圈( CEC )主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前海)、大湾区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实验室、粤商研究中心承办,聚焦

2025 年 10 月 24 日,第十一届香樟经济学英文论坛在深圳前海国际人才港三楼港湾报告厅和组织生活室成功举行。本次论坛由香樟经济学圈( CEC )主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前海)、大湾区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实验室、粤商研究中心承办,聚焦数字经济、企业出海与制造业升级、全球产业链与供应链、国际经济合作与区域发展等前沿经济学议题,旨在为国内青年经济学者提供高水平、专业化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基于现代经济学范式的中国问题研究。

来自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科技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深圳大学、日内瓦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青年学子参与研讨,共同探索经济学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与新实践。本次研讨会共报告了 15 篇论文,每篇论文报告和讨论的时间 45 分钟左右。本次会议诚邀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申明浩教授致辞,还特别邀请了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谷一桢副教授、中国农业大学林发勤教授、中山大学梁平汉教授、暨南大学薛森副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张琳编辑作为特约点评专家。此外,华南农业大学的张同龙教授等校外专家,以及来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校内专家和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全体师生参与了本次论坛。

论坛开幕式由中山大学梁平汉教授主持。在开幕式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申明浩教授代表承办方致辞。他指出,香樟经济学论坛已成为中国经济学界极具影响力的品牌学术活动,本届论坛采用英文形式在深圳前海举办,既是学术交流形式的升级,更是推动中国经济学研究国际化、促进中外学术思想深度碰撞的积极尝试。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新时代国家改革开放的核心战略平台,为探讨经济学前沿问题提供了鲜活实践场景,期待学者们用国际通用学术语言讲好中国经济发展故事,贡献基于中国实践的经济学智慧。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作为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拥有鲜明的国际化特色,此次承办论坛既是对学校经济学科学术影响力的认可,也为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交流机会。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申明浩致辞

致辞结束后,与 会的各位专家 及学者们亲切合影

论坛分为上、下两个半场,分别设置两场平行论坛, 15 位汇报人围绕不同研究方向分享成果,特邀点评专家从研究设计、理论框架、实证方法等维度提出专业建议,现场研讨氛围热烈。

数字经济分论坛中,宁波诺丁汉大学博士研究生刘维在《 Robot Adoption and Export Product Quality 》的报告中,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与海关贸易数据,实证分析机器人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发现机器人应用通过提升生产率、强化产业链整合及改善全球价值链地位,显著提高出口产品质量,且对中高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及高质量商品的促进效应更突出。湖南科技大学的博士研究生何孟洁在《 Digital-Real Economy Integration,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Freedom —— Empirical Evidence Based on 46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Route 》汇报中,以 “ 一带一路 ” 沿线 46 国 2011-2023 年数据为样本,研究数实融合、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自由度的关系。实证发现数实融合显著提升经济自由度,呈边际收益递减的非线性特征,产业结构升级有调节作用,且数实融合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签订 2 个以上自贸协定的国家效果更优。北京工业大学李怡聪在《 Public Data Openness Asymmetric Supply Chain Spillovers,and High-Quality Enterprise Development 》汇报中,基于 FactSet Reverse 供应链数据与 CSMAR 数据,研究核心节点企业参与公共数据开放对上下游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溢出效应。发现核心节点企业参与显著促进下游客户企业发展,对上游供应商溢出效应不显著, “ 超级节点 ” 企业、数字经济发达地区效果更强。日内瓦大学博士研究生郭鉴铖在《 Farmland Transfer, Structural Changes and China’s “Labor Reservoir” 》汇报中,构建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中国农地流转市场对劳动力市场 “ 蓄水池 ” 功能的影响,发现农地流转市场削弱了农业吸收城镇失业人口的能力,放大了贸易冲击对失业的影响,短期内在土地契约调整比例较高时,城镇失业率上升更明显,同时若农地流转引发大量城乡迁移,还可能因城镇劳动力市场摩擦与贸易条件恶化导致总体福利损失。

企业出海与制造业升级分论坛中,北京科技大学白旻老师汇报主题为《 Caught in the Crossfire: US-China Trade War and Corporate Employment Decisions 》,主要基于中美贸易战背景,研究其对跨国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效率的影响,并发现受美国关税制裁的跨国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效率显著提升,机制为信息透明度提高、劳动力过度投资减少与人员结构升级。广东金融学院谢观霞老师在《 ESG Disagreements and Firm Risks 》中,以 2010-2020 年中国非金融 A 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 ESG 评级分歧对企业风险的影响,发现 ESG 评级分歧显著提高企业系统性风险,机制上通过减少 ESG 投资者参与、引发负面媒体情绪及降低政府补贴三条渠道传导,且在非污染行业、信息披露透明度低、投资周期短及地方 ESG 政策关注度低的企业中影响更强,其中公司治理( G )维度的分歧对风险影响最大。深圳大学尹倩敏则以国企债券违约为切入点,研究隐性政府担保退出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溢出效应。在《 Implicit Government Guarantee Withdrawal and Corporate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Evidence from Chinese State-Owned Enterprise Defaults 》汇报中,经过实证表明行业内国企违约抑制同行企业真实盈余管理,尤其减少向下盈余操纵,现金流充足、地方财政压力大的企业效果更明显。

全球产业链与供应链分论坛中,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徐咏仪老师基于 2008-2016 年中国国家税收调查数据,分析税率式与税基式税收激励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在文章《 How Tax Incentives Shape Corporate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China 》中表明,税基激励通过风险分担机制持续促创新,税率激励效果取决于风险损失补偿程度,二者组合多呈挤出效应,且税基激励作用更强更持久。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赵家琪在《 Firm-Politician Nexus and Local Public Finance under Trade Shocks: Evidence from China’s Primary Land Market 》汇报中,以中国出口放缓为背景,研究贸易冲击下政企关系对地方土地财政的影响,发现出口冲击会降低土地出让收入,而与城市领导人有政治关联的企业(尤其是非本地企业)在土地购买中发挥关键作用,且这类企业购买土地价格更高,同时出口冲击还会通过土地财政影响基础设施投资、官员职业生涯及企业补贴。华南农业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张萌娜在《 Can Agriculture Drive Economic Growth? Evidence from China’s Grain Production Growth Program 》中,以 2009 年中国粮食增产计划( GPG Program )为外生政策冲击,分析其对 800 个产粮大县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该计划使产粮大县人均 GDP 提升 3.3% ,增长主要源于人口外流与要素配置优化,而非总 GDP 扩张,其中第一产业因资本替代劳动提高粮食产量,第二产业受固定投资溢出效应推动增长,第三产业则因人口外流导致消费需求下降而下滑。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王一平在《 Schooling More with Less: Long-Term Impacts of a Primary Duration Reform in Mid-20th Century China 》中,基于 20 世纪中期中国小学学制从 6 年改为 5 年的改革,结合地方方志与 CFPS 面板数据,发现缩短学制使小学毕业率提升 40% 、总受教育年限增加 0.6 年,成年后认知能力提升 0.2 个标准差、家庭收入提高 20% ,且在贫困地区与信贷约束家庭中效果更显著,揭示在资源约束环境下,降低教育门槛比延长教学时间更能提升教育可及性。

国际经济合作与区域发展分论坛中,暨南大学刘文在《 Knowledge is Power: Does Health Literacy Promotion Reduce Medical Malpractice Lawsuits in China? 》中,结合中国健康素养促进试点县( HPCs )的渐进式推进与医疗纠纷诉讼数据,发现健康素养提升使医疗纠纷诉讼数量减少 32% ,机制上通过提高健康资本、增强对医生的信任,缓解医患信息不对称,且对低严重程度诉讼及母婴健康、传染病防治等健康素养相关领域诉讼的抑制作用更显著,同时降低了个人医疗支出,提升了自评健康水平。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向科谚在《 The Lasting Scars of War: Economic, Health, and Intergenerational Effects of 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中,利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战役数据与人口普查、 CFPS 、 CHARLS 等调查数据,分析早期战争暴露对人力资本的长期及代际影响,发现战争暴露使个体受教育年限减少 0.26 年、白领就业比例下降 8% 、家庭消费降低 11% ,且影响通过父亲代际传递,同时战时队列规模因死亡率上升与生育率下降减少 8% ,进一步加剧人力资本损失,总体福利损失相当于 2010 年中国 GDP 的 31%-45%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余海若利用 2011-2018 年 CHARLS 数据,研究老年人认知衰退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并作题为《 Cognitive Decline,Awareness, and Household Consumption in Old Age 》的汇报。报告中指出,知晓认知衰退的家庭消费无明显变化,未知晓家庭消费显著增加,子女探望增多可缓解未知晓家庭的短期消费冲击。华南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罗艺聪在《 Between Cranes and Cradles: How Economic Stimulus Affects Rural Maternal Labor 》汇报中,以 2008 年中国 “ 四万亿 ” 刺激计划为需求侧冲击,研究了其对农村女性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基于 2010 年人口普查数据,发现刺激计划通过扩大男性主导的建筑业,使农村母亲劳动参与率下降 3.15% ,传统性别规范强的地区效果更明显。

交流环节中,与会者围绕各篇论文的研究细节展开深入讨论,点评专家与汇报人就数据完善、模型拓展、理论深化等问题充分交流,为论文进一步完善提供宝贵建议。在热烈的掌声中,为期一天的第十一届香樟经济学英文论坛圆满结束。

会后,全体参会人员合影留念

此次第十一届香樟经济学英文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经济学领域的前沿研究提供了展示与交流平台,更推动了中国实践与国际学术话语的深度融合。未来,香樟经济学论坛将继续秉持学术本真,注重研究深度与质量,为青年经济学者搭建更多高质量交流桥梁,助力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创新发展与国际化传播,为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提供学术支持。

来源:古畔听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