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25日,由北京中康联医疗技术研究院主办的《抗体药物偶联物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专家共识(2025年版)》(以下简称《共识》)全国巡讲福州站顺利举行。
2025年10月25日,由北京中康联医疗技术研究院主办的《抗体药物偶联物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专家共识(2025年版)》(以下简称《共识》)全国巡讲福州站顺利举行。
国内血液肿瘤领域多位专家学者汇聚福州,围绕《共识》核心内容展开深入交流,共同探讨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在血液肿瘤治疗中的规范化应用,助力提升我国血液肿瘤整体诊疗水平。
本次会议由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李乃农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
会议现场
会议开幕式
马军教授在开幕致辞中回顾了ADC药物的临床应用发展历程,充分肯定其在血液肿瘤治疗中的确切疗效。他指出,中国在ADC药物研发与应用领域已取得突破性进展,未来几年预计将有更多创新ADC药物问世,不仅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选择,也将进一步增强我国在国际肿瘤药物研发中的影响力。他强调,应持续推进多中心协作研究,促进临床实践与循证医学深度融合,不断提升血液肿瘤治疗水平,让创新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患者。
马军教授致辞
李乃农教授在致辞中指出,随着ADC药物、靶向治疗及双特异性抗体等创新疗法的不断涌现,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生存结局正持续改善。他强调,应科学推动ADC药物在适宜治疗阶段的应用,并期待通过临床专家的专业引领、医保政策的协同支持与企业力量的共同参与,使更多创新药物可及可负担,最终助力患者实现更佳治疗转归。他表示,本次巡讲旨在促进ADC药物的规范应用,进一步提升临床医生的诊疗能力,为患者带来切实获益。
李乃农教授致辞
共识解读:科学循证,指导实践
本环节由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吴勇教授和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范圣瑾教授共同主持。
会议主持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赵东陆教授对《抗体药物偶联物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专家共识(2025年版)》进行了系统解读,内容涵盖ADC药物的结构与作用机制、获批适应症、关键临床研究进展以及不良事件管理等方面,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全面参考。他指出,目前我国已有三款ADC药物获批用于血液肿瘤治疗,相关单药及联合治疗研究正在积极开展,期待未来这些研究结果可为患者用药提供参考,从而为更多血液肿瘤患者带来获益。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国ADC药物的临床应用前景广阔,有望为血液肿瘤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和希望。
赵东陆教授作汇报
在随后的讨论环节中,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李晓帆教授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汤宝林教授围绕“ADC药物在ALL临床实际应用中的体会与展望”展开对话。专家指出,ADC药物在难治复发ALL治疗中显示出显著疗效,有效提升了患者的完全缓解率与生存率。讨论还聚焦高肿瘤负荷、伴髓外复发及IKZF1基因突变等特殊人群的治疗策略。专家一致认为,药物选择需综合临床指南、药物机制与患者个体情况,ADC药物在提升ALL疗效方面潜力巨大,期待更多真实世界数据为治疗决策提供支持。
讨论嘉宾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谭业辉教授分享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围移植期免疫靶向治疗》。他指出,对于ALL患者,移植是提升生存/实现治愈的手段,达到完全缓解(CR)和微小残留病(MRD)阴性是顺利桥接移植的重要前提。免疫靶向治疗在围移植期的应用为ALL患者带来深度缓解,增加移植机会,延长生存。对于R/R ALL患者,INO-VATE研究及多项真实世界研究证实,奥加伊妥珠单抗(InO)可带来高CR率和MRD阴性率,更多患者能够桥接移植,且移植后可实现长生存。
谭业辉教授作汇报
讨论环节由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周华蓉教授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蕊教授共同参与。专家围绕“免疫靶向治疗在ALL患者围移植期的应用及疗效和安全性的平衡”展开深入交流。专家强调,在新药时代,靶向药物的选择需综合病理特征、治疗反应及经济因素实行个体化决策;在治疗路径方面,尽管免疫靶向治疗为部分深度缓解患者提供了非移植选择,但对高危、伴特定遗传学异常或缓解不佳的患者,移植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当前临床实践的关键在于精准分层,为患者制定更优治疗策略。
讨论嘉宾
实践真知:临床探索,经验共享
本环节由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鹿全意教授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朱小玉教授共同主持。
会议主持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邓建川教授以《2025EHA ALL新进展》为题,系统梳理了免疫靶向药物在ALL诱导、巩固、维持及复发/难治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在R/R ALL中,中国上市后IV期研究证实,InO用于R/R ALL患者的挽救治疗安全有效,其在中国人群中的疗效、安全性与全球Ⅲ期INO-VATE研究中的结果一致,且VOD/SOS发生率显著低于INO-VATE研究。国际真实世界数据显示,随着VOD防治经验的积累,其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正逐步下降。
邓建川教授作汇报
在讨论环节中,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陈显凌教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洪秀理教授就靶向免疫治疗为B-ALL患者带来的获益展开深入探讨。专家结合一例CD19阴性复发患者的诊疗经验,强调了个体化治疗策略的重要性。讨论指出,靶向免疫治疗方案及移植决策应基于患者病情与治疗目标综合判断。免疫靶向治疗在提升长期缓解率与生活质量方面潜力显著,临床应用需统筹考量多方因素,以争取更佳疗效。
讨论嘉宾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王华锋教授带来《免疫靶向治疗在B-ALL中的变迁及展望》。她指出,在精准治疗时代,多个免疫及靶向治疗药物问世,有助于提高B-ALL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长期生存。免疫靶向治疗在ALL全程管理中展现出良好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一线至复发难治的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和希望。面对特殊患者群体,免疫靶向治疗仍存挑战,未来需进一步探索,为不同患者寻找最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王华锋教授作汇报
随后的讨论环节由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张淑遐教授与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黄家福教授共同参与。专家充分肯定免疫靶向药物在提升ALL疗效、降低毒副反应及促进深度缓解方面的作用,指出其治疗前移有助于提高MRD清除率并改善安全性。同时,专家强调应重视个体化策略,结合患者基因型、生活质量及复发后情况,合理制定治疗方案与移植选择。
讨论嘉宾
会议尾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朱小玉教授作总结发言。她指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已全面迈入免疫靶向新时代,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用更优化的治疗策略至关重要。她期待,随着临床探索与真实世界数据的持续积累,免疫靶向药物能够为患者带来更显著的生存获益。
会议总结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练出小蛮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