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牛”爱国或是一种慢性中毒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30 10:46 1

摘要:“《孙子兵法》是美国西点军校必修课!”“西点军校立雷锋雕像,美国大兵皆学雷锋!”此类消息刷屏之时,不少人顿觉心头一振,自豪感油然而生,随即点赞转发,附言“华夏先祖智慧、中华儿女精神,竟让异国他乡争相推崇!”

“《孙子兵法》是美国西点军校必修课!”“西点军校立雷锋雕像,美国大兵皆学雷锋!”此类消息刷屏之时,不少人顿觉心头一振,自豪感油然而生,随即点赞转发,附言“华夏先祖智慧、中华儿女精神,竟让异国他乡争相推崇!”

可真相往往冰冷——这两则广为流传的“荣光”,全是被刻意包装的谎言。当爱国情怀需借虚构事实支撑,当民族自豪感要靠虚假吹捧提振,我们更该深思:何为真正的爱国?何为健康的文化自信?

一、拆穿谣言:虚妄“高光”经不起细究

先说《孙子兵法》与西点军校的关联。多年来,诸多媒体乃至公众人物皆称,美国西点、英国桑赫斯特、法国圣西尔等西方顶尖军事院校,均将《孙子兵法》列为必修课。此语听来振奋人心,实则与事实相去甚远。

经多方查证,上述院校从未将《孙子兵法》纳入全体学员的“必修课”——它或许出现在某门东方军事思想选修课的参考书目里,或许在战略研讨中被偶尔提及,但这与“所有军官必须学、不学不得毕业”的必修课,有着天壤之别。恰如吾辈大学之《西方哲学史》课会提及柏拉图,却绝不能称“柏拉图思想乃中国大学生必修课”。“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般偷换概念的表述,本质是对事实的刻意扭曲。

再看“西点军校学雷锋、立雷锋雕像”的谣言,其生命力更是顽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流传至今。然西点军校官方早已反复澄清:校园之内仅有七尊雕像,纪念的皆是艾森豪威尔、麦克阿瑟、巴顿等美国本土著名将领,从未有过雷锋雕像。稍作逻辑推敲便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所国家顶级军事院校,怎会给意识形态完全不同的外国普通士兵立像?这既不符常理,亦违背军事院校纪念本国英雄的基本传统。

有趣的是,吾辈从不缺真正值得骄傲的事物:长城“万里蜿蜒如龙卧”,故宫“红墙黄瓦映千秋”,是穿越千年的文明印记;高铁“朝辞白帝暮江陵”,5G“天涯若比邻”,是当代中国的实力证明;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浪漫,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情怀,是浸润心灵的文化瑰宝……可为何有人偏偏舍弃这些真实的荣光,执着于编造经不起查证的谎言?

二、探究根源:三种心态催生虚浮爱国

看似荒诞的“吹牛式爱国”,背后藏着国人深层的心理症结,归纳起来,无非三类。

其一,是“补偿心理”的过度宣泄。近代中国百余年积贫积弱,“落后就要挨打”的集体记忆,早已刻进民族基因。当吾辈终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对“被认可”的渴望便格外强烈——我们太想证明“自己也行”,太想摆脱过去的屈辱。这种渴望迫切到,有人不愿等待用实实在在的成就慢慢积累认可,转而寻求“捷径”:借“连敌人都在学我们”“连对手都崇拜我们”的虚构场景,快速填补心理落差,获得“我们自古以来就很强”的自我安慰,恰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急功近利之下,忘了踏实积累的真谛。

其二,是“攀比心理”与“面子文化”的错位延伸。生活中,人皆习惯比孩子、比成绩、比工作;放大至国家层面,这种比较便演变成“别人有的我们必须有,别人说好的我们必须更好”。当吾辈在某些领域(如过去的科技、军事)暂时落后时,有人便从历史文化中寻找“我们曾经比你阔多了”的优越感,用虚构的“外国推崇”掩饰当下的不自信。正如鲁迅笔下阿Q的“精神胜利法”,“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看似是争面子,实则是内心底气不足的暴露——真正的自信,从不需要靠贬低他人或虚构胜利来证明。

其三,是“信息茧房”与“惰性思维”的推波助澜。当谣言披上“爱国”的外衣,便有了天然的“护身符”:质疑者会被贴上“不爱国”的标签,传播者则能收获“正能量”的赞誉。于是,许多人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懒得查证、不愿思考——转发谣言既能表达爱国情怀,又能获得社交认同,何乐而不为?最终,这些虚假信息在封闭的圈子里反复发酵,“三人成虎,众口铄金”,直到成为许多人深信不疑的“事实”。

三、警惕危害:虚妄吹捧暗藏致命伤

有人或许会说:“出发点是好的,不就是吹吹牛吗?能鼓舞士气、增强凝聚力,有什么大不了?”实则不然,“吹牛式爱国”的危害是慢性且致命的,它正在悄悄侵蚀我们最珍视的一切。

首先,它会透支国家的信誉。“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当外国人第一次听闻“西点军校学雷锋”,或许会觉得新鲜;可一旦查证发现是谎言,便会对“中国宣传”产生质疑。下次吾辈再介绍嫦娥探月“九天揽月”、北斗导航“星河为路”等真实成就时,他们难免会先打个问号:“这该不会又是吹的吧?”“狼来了”的故事人尽皆知,当国家形象与“虚假”挂钩,我们用无数努力换来的信任,会被几句谎言轻易摧毁——这笔损失,远比一时的“自豪感”沉重。

其次,它会毒害社会风气,尤其误导年轻一代。“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教孩子“诚实守信,童叟无欺”,转头却在社交媒体传播虚假信息;我们劝孩子“正视差距,迎头赶上”,自己却沉浸在虚构的“强大”里。这种言行不一,会让年轻人陷入困惑:究竟该相信事实,还是相信“爱国的谎言”?更可怕的是,长期被虚假荣光包裹,他们会失去直面现实、奋起直追的勇气——真正的强大,是“知耻而后勇”,敢于承认“我还有不足”;而虚假的强大,只会让人躲在“祖上阔过”的幻梦里,“夜郎自大,固步自封”。

最关键的是,它会贬低我们真正的文化瑰宝。《孙子兵法》的价值,从不需要靠“西点必修课”来证明——它穿越两千余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的智慧,至今仍被全球政治家、企业家、军事家奉为圭臬,这本身就是最耀眼的勋章。将它硬说成“必修课”,反而把一部哲学经典拉低到“考试教材”的层次,“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雷锋精神的崇高,亦无需靠“西点雕像”来彰显——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无私,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生动诠释,早已成为无数人向善的动力。将他符号化、工具化,塞进虚构的场景里,反而削弱了他作为“平凡英雄”的人性光辉。

我们真正该骄傲的,是文化本身的魅力、精神本身的力量,而非“是否被外国人供奉”。这种需要外界认可才能确认自身价值的心态,恰是“妄自菲薄”的深层体现,与文化自信背道而驰。

四、寻觅正途:真自信在实事求是

那么,何为真正的民族自豪感?何为健康的文化自信?答案其实很简单:“不卑不亢,实事求是”。

它是看到差距时的清醒——当吾辈在芯片、航空发动机等领域暂时落后,不浮躁、不气馁,而是像“两弹一星”先辈那样,“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埋头苦干、奋起直追;它是取得成就时的沉稳——当高铁里程突破四万千米、航天事业迈入空间站时代,不炫耀、不膨胀,清楚知道“行百里者半九十”,前路仍有挑战。

它是面对文化时的从容——我们为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情骄傲,是因诗句本身能打动人心,而非“某外国总统会背《静夜思》”;我们推崇《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智慧,是因它能指引生活,而非“某西方学者盛赞儒家思想”。传承文化,不是把它当成攀比的工具,而是真正去理解、去践行,让“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让古老智慧在当代焕发新生。

它是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时的真诚——老祖宗留下的典籍“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当代人创造的奇迹“日新月异,举世瞩目”,本身就足够精彩。我们无需“添油加醋,无中生有”,只需把真实的中国展现在世界面前:既有五千年文明的厚重,也有新时代发展的活力;既有成就,也有挑战。这种真实,远比任何虚构的“荣光”更有力量,也更能赢得“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发自内心的尊重。

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真正的自信,是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我们愿意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师夷长技以制夷”;也敢于坚守自身的文化根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告别“吹牛式爱国”吧,别让虚假的荣光遮蔽了真实的辉煌。当我们用事实说话、用实力证明,当我们的自豪感源于真正的成就、健康的文化,这份自信才会“坚如磐石,稳如泰山”,才能支撑我们走向更远的未来。

来源:王若水wrise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