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把离婚协议塞进并购文件里,让老公亲手盖章把公司卖给自己”——这操作一曝光,评论区直接炸了:爽文都不敢这么写。可现实比爽文更离谱,宋锦书真就这么干了,还把顾氏集团一起拖下水,一夜之间市值蒸发三十亿。股民骂娘,媒体狂欢,只有当事人安静得像按了静音键。
“把离婚协议塞进并购文件里,让老公亲手盖章把公司卖给自己”——这操作一曝光,评论区直接炸了:爽文都不敢这么写。可现实比爽文更离谱,宋锦书真就这么干了,还把顾氏集团一起拖下水,一夜之间市值蒸发三十亿。股民骂娘,媒体狂欢,只有当事人安静得像按了静音键。
先别急着拍桌子说狗血。把夫妻账放在并购桌上算,在资本圈早就不是新鲜事。去年A股一共发了1278份重大资产重组公告,其中两百多份背后站着“夫妻店”,比例快赶上两成。只是大多数人选择关起门来分蛋糕,宋锦书偏要掀桌子,还顺手把蛋糕拍在对方脸上——手段确实野,但法律圈朋友一句“程序没毛病”就把所有情绪打回肚子:只要双方自愿签字,再离谱的条款也有效。婚姻里那套“感情不能当饭吃”,到了并购书里直接写成“感情折算估值”,冷冰冰一行小字,把三年隐婚、青梅竹马、白月光、PUA全打包计价。外人看得血压飙升,人家律师见怪不怪:夫妻并购最怕的不是翻脸,是翻账,只要账平,咋演都行。
再说隐婚。吃瓜群众纳闷:都2024了,结个婚还玩地下情?可去问问做FA的朋友,他们最头疼的就是这种“隐形实控人”——夫妻档公司表面股权清爽,背后结婚证揣兜,尽调挖出来一地雷。白皮书写得直白:四成老板隐婚是怕合作方多想,三成怕离婚被分家,剩下两成纯纯怕麻烦。感情被锁进NDA,婚姻成了商业机密,日子久了,连自己都忘了当初是爱人还是合伙人。宋锦书和顾瑾珩三年没同框,一张合影都没流出,本以为保密做到极致,最后保密保出个惊天大雷:枕边人直接举牌收购,自己还蒙在鼓里。时也命也,活该。
更扎心的是赛道错位。宋锦书做AI芯片,天天泡在实验室,一身卫衣跑展会;顾瑾珩玩金融,西装三件套连袖扣都不重样。一个要烧钱,一个算回报率,本来各玩各的也能活,偏偏两边家长非要“互补”,一句“资源整合”把两人捆进民政局。科技新贵撞上老牌资本,文化还没磨合,床垫先冷了。清科去年统计,跨行并购失败率六成,失败原因排第一不是估值,是“生活理念差异”——翻译过来就是:吃饭都能吵起来,还谈什么协同效应。宋锦书想的是五年后芯片替代进口,顾瑾珩想的是下季度报表怎么好看,节奏对不上,日子就过成慢放版的灾难片。
最恶心的是情感操控。顾总对江若绮一句“别怕,有我在”能连发三个朋友圈,对宋锦书连“今晚回不回家”都懒得打字,直接让秘书口头传达。北师大那位教授说得客气,叫“若即若离的操控”,大白话就是:把你晾成干,再回头给你一滴水,让你自己怀疑是不是太矫情。宋锦书熬了三年,最后把并购书拍在桌上那一刻,才想起自己早就是估值过十亿的创始人,凭什么要在别人的剧本里演苦情女二?于是反手把离婚条款写进收购协议:想要我签字,先把你名下18%的股份按市价卖给我,再公开辞去董事长。一刀下去,感情、面子、里子全收,比什么复仇语录都响。
数据也站在她这边:去年离婚的女老板里,28%干脆单干,融资额平均比婚内还高一轮。投资人私下聊起来一句话特实在:“婚都离了,风险更小,至少不怕半夜突然冒出一纸共同财产保全。” 情绪价值算不清,但估值模型里“创始人稳定性”可是实打实的打分项。宋锦书这一离,机构反而排队给TS,说是“情绪回表”,估值反倒抬了三成。感情归零,身价正增长,狗血里莫名带点励志。
当然,也不是鼓励大家都去掀桌子。律师朋友补了一句:宋锦书能赢,是因为她提前两年就把公司股权装进信托,又提前一年悄悄做了财产公证,连并购款都是境外SPV闭环支付,每一步都踩在合规线上。换个人空手硬刚,很可能赔掉底裤。感情可以一拍两散,账目必须锱铢必较,这才是成年人世界的残酷浪漫。
故事讲到这儿,最该记的不是“手撕渣男”的爽点,而是那句被忽略的小细节:宋锦书在并购书最后一页加了一行小字——“本次交易完成后,双方确认不再存在任何关联关系”。曾经同床共枕的两个人,用最体面的商业术语,把余生切成泾渭分明的两条平行线。再精彩的商战剧,落版也不过一句:好聚好散,别再相见。至于那些还在隐婚、还在权衡、还在忍的局中人们,看戏归看戏,回家别忘了翻翻自己公司的章程——万一哪天要签字,至少知道哪儿可能埋雷。毕竟,生活没有编剧,自己得写好脚注。
来源:聪慧小鱼0K2uH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