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年度10大人物出炉,中国两学者入选,他们有哪些科学成就?

B站影视 2024-12-10 22:28 2

摘要:12月10日,《自然》发布2024年度十大人物。中国有两位学者入选,分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教授徐沪济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嫦娥六号任务工程副总设计师李春来。

12月10日,《自然》发布2024年度十大人物。中国有两位学者入选,分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教授徐沪济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嫦娥六号任务工程副总设计师李春来。

在全球重要问题上,今年有两位入选的科学家作出重要贡献。其中一位是来自刚果民主共和国金沙萨国家生物医学研究所的流行病学家Placide Mbala。他拉响了致命猴痘疫情的警报,准确预测了猴痘病毒会跨越刚果民主共和国的边境传播,并呼吁全球增加对这类疫情的关注,以支持快速响应并拯救生命。另一位是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东欧研究所研究员Anna Abalkina,她力图杜绝和曝光科学出版领域的造假事件,包括剽窃者和论文工厂,这些造假者用虚假论文污染了科学文献库。

有5位科学家因卓越的科学研究入选。其中,徐沪济利用供体来源的基因编辑T细胞成功治疗了毁灭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李春来是首位亲手拿到嫦娥六号采集的月球土壤样本的科学家。德国国家计量研究院物理学者Ekkehard Peik记录了一个调至原子核频率的时钟的首次走时,这种时钟技术的精度有望超过现有的原子钟。美国谷歌DeepMind公司研究员Remi Lam将强大的人工智能工具用来预测天气,该技术能比传统模型提供更快、更准确的预测。美国芝加哥大学天文学家Wendy Freedman的研究结果可能回答了一个长期存在的关于宇宙膨胀速度的问题。

另外3位人物因在一些重要事业上的坚守得到了认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博士生Kaitlin Kharas领衔并参与的一项活动,使该国研究人员20年来首次涨薪。瑞士律师Cordelia Bahr在一场标志性诉讼中成功代表数千名女性证明气候变化是一个人权问题。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Muhammad Yunus成为了孟加拉国的临时领导人。

《自然》编辑部表示,现代科学研究往往是由团队特别是大型团队合作完成的,然而科研世界也有很多个人发挥影响力的故事。《自然》年度十大人物并非一个奖项,也不是全球前十排行榜,它是对当年重要科学进展、事件以及其中一些关键人物及其同事的记录。十大人物由《自然》编辑选出,集中遴选了影响2024年一些最重要科学事件的个人。

徐沪济——勇敢的医生

入选语:这位中国医生和研究人员,冒险尝试了一种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革命性方法。

徐沪济教授现任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内科教研室主任兼风湿免疫科主任,是中国风湿免疫界的领军人物之一。

他带领团队开创性进行的 CAR-T 细胞疗法临床试验,为自身免疫疾病患者带来了全新的治疗希望,标志着这一领域的重大突破。该成果在 2024 年 9 月发表在顶尖生命科学期刊 Cell 上。

在这项研究中,徐沪济团队使用了经过基因编辑的 CAR-T 细胞,这些细胞来自健康捐献者,而非患者本人。这种策略不仅可以实现 CAR-T 细胞的大规模生产,降低治疗成本,还为更多患者提供了负担得起的治疗选择。

在试验中,首批三名患者的恢复超出预期:一名肌无力女性患者在接受治疗两周后,重新获得了抬手梳头的力量;另两名系统性硬化症男性患者的症状也在短时间内显著缓解。六个月后,所有患者均达到疾病缓解状态。

徐沪济对风湿病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临床治疗充满热情。他最初在上海接受医学培训,后续在澳大利亚完成免疫学和风湿病学的博士研究,随后回国建立了大型风湿病临床研究中心。此次 CAR-T 疗法试验,是他对风湿性疾病病因长期研究的延续与突破。

“他非常勇敢,”同为试验团队成员的东华师范大学免疫学家杜冰评价道。这种勇气源于徐沪济对科学的深刻理解和对患者的责任感。尽管这一疗法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尚有争议,但徐沪济坚信,经过优化的捐献者来源 CAR-T 细胞在自身免疫疾病领域具有更大的潜力。

目前,徐沪济的团队已将这一疗法推广至 24 名患者,研究范围涵盖多种自身免疫疾病。他表示,希望未来能够让这种疗法覆盖到更多患者,包括那些患有轻度症状的人。他坚信:“我们有计划,也有决心让这一疗法得到广泛应用。”

李春来——月球岩石守护者

入选语:这位中国地质学家正在牵头研究中国嫦娥六号任务从月球背面采集的岩石样本。

2024 年 6 月 25 日,中国嫦娥六号返回舱成功带回了来自月球背面的首批样本。中国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嫦娥六号副总设计师李春来紧张地注视着返回舱降落,心中默念:“样品,我终于得到你了。”

这一刻,不仅是他多年努力的巅峰,更是中国月球探测史上的新篇章。

他们从月球南极-艾特肯(SPA)盆地内部采集了近两公斤的岩石和土壤,这里被认为是月球上最古老、最神秘的地区,月壳极薄,有望揭露月球背面早期撞击盆地的原始物质。这些样品“就像记录了所有月球上历史事件的录音机”,有助于揭示许多月球的密码,甚至还能揭开火星、金星等地外行星的演化奥秘。

李春来从未想过自己会有机会触碰到月球样品。早年间,他只是一个热爱地质学和宇宙化学的青年学者。但随着中国月球探测计划的启动,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他一步步参与其中,见证了无数里程碑的诞生。

如今,他不仅负责科学目标的制定,还亲自牵头分析了这批从未见过阳光的月壤样品。“这些样品非常特殊,”李春来描述道,“它们轻盈、蓬松,颜色比月球正面的样品更浅。”

9 月,李春来及其同事在科学期刊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上发表了嫦娥六号返回样品的首篇研究论文,揭秘了嫦娥六号样品的物理、矿物和地球化学特征。

11 月,他们进一步的研究成果发表在顶级科学期刊 Nature 和 Science 上,他们在文章中写道,这些样品记录了月球背面的火山活动延续至 28 亿年前的证据。这一发现引发了全球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而对于李春来而言,“到目前为止,今年月球任务带来的科学发现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展望未来,他已着手准备中国的下一步探测任务,包括 2025 年的近地小行星采样返回,以及数年后的火星采样任务。

来源:北京科技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