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提醒:秋天是身体&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0 10:02 1

摘要:每年一到秋天,门诊里来看心脏问题的病人就明显多了。气温忽冷忽热,风一吹胸口就跟着紧。中科院有份研究报告提到,秋天其实是身体自我修复的“黄金窗口期”。

每年一到秋天,门诊里来看心脏问题的病人就明显多了。气温忽冷忽热,风一吹胸口就跟着紧。中科院有份研究报告提到,秋天其实是身体自我修复的“黄金窗口期”。

这个时间段,身体不像夏天那样疲乏,也不像冬天那么紧绷。特别是对于冠心病人来说,不抓住这个机会调理,等到冬天再犯病,就真的是“拖不起了”。

很多人以为冠心病是老年人才会得的毛病,其实现在四五十岁的人,甚至更年轻的,也有不少查出来了。生活节奏快,吃得油腻,压力大,情绪还容易上头,这些都在悄悄伤害心血管。

冠心病本身不是一下子就爆发的,它像个埋伏在身体里的“定时炸弹”,平时没事,一旦点燃,引发的就是大问题。

秋天来了,身体开始进入“储备模式”,新陈代谢慢慢变稳,免疫力也在悄悄提升。这是个特别适合调养的季节。如果这个时候能把心血管系统调理好,能顶一个冬天的风险。别的不说,起码可以减少一次“心绞痛”发作的概率。

秋天最大的特点是“冷得不彻底,热得不稳定”。昼夜温差大,早晚凉,中午还热,心血管系统就特别容易“跟不上节奏”。血管收缩扩张频繁,会导致血压波动,心肌供血也会因此变差。很多人早上起床时突然觉得胸口闷,就是这个原因。

而且秋季空气湿度下降,血液容易变黏稠,血流速度减慢,更容易形成血栓。一旦堵住冠状动脉,后果不堪设想。冠心病本来就是因为心脏供血不足引起的,这种天气等于是在给火上浇油。

不少人觉得“秋老虎”还没走,气温没那么低,不用太注意。其实恰恰秋季的“隐性寒冷”才最容易偷袭身体。特别是早晚出门,一件薄外套能不能及时穿上,可能就是一次心绞痛发作的关键。

从中医的角度讲,秋属金,金主肺,与心脏关系紧密。秋天调肺,也是在帮助心脏减负。而从现代医学来看,这个季节身体的应激反应减弱,激素水平趋于稳定,正是调节血脂、血压、血糖的好时机。

不少研究也发现,秋季坚持规律生活、饮食清淡、适度运动,能有效改善心血管状态。尤其是那些已经确诊冠心病的患者,如果在秋天把身体状态调整好,到了冬天心脏就不那么容易“扛不住”。

有经验的医生都知道,秋天是给慢性病患者“打地基”的时候。这个基础打得牢不牢,直接决定了整个冬天是不是能稳稳当当地过。

第一件事,是管住嘴。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这个季节最容易“嘴馋”,螃蟹、桂花糕、板栗、红薯……样样都是诱惑。但这些高油、高糖、高胆固醇的东西,对冠心病人来说,就是“隐形炸弹”。

饮食上要清淡为主,少盐少油,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和粗粮。早饭要吃好,晚饭要吃少,夜宵最好别碰。建议多吃些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比如深海鱼类、亚麻籽油,这些对软化血管、调节血脂都有好处。

第二件事,是动起来。秋高气爽,正是运动的好时节。可不少冠心病人一听“运动”就害怕,怕动了心脏受不了。其实真正的关键在于“动得对”。

每天散步30分钟左右,不求快,但要坚持。清晨不宜运动,最好选在上午9点后或下午4点前,气温相对稳定,心脏负担不会太大。如果能配合一些简单的拉伸、太极、八段锦,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都有辅助作用。

第三件事,是稳住情绪。很多冠心病发作的诱因,都是情绪波动引起的。秋天本就容易让人有点“秋燥”或“秋郁”,心情莫名其妙地烦躁或低落,这时候如果再碰上工作压力、家庭矛盾,就更容易让心脏“吃不消”。

可以通过听音乐、晒太阳、找人聊聊天来纾解情绪。必要时可考虑心理咨询或适当药物干预,别把情绪问题当成小事。情绪稳定了,心率、血压也就跟着稳下来。

很多冠心病患者都有个共性:不到出事那一刻,不觉得自己有多危险。等到真疼起来、喘不过气来,才追悔莫及。心脏从来不是一下子出问题的,是一点点累出来的。

秋天这个时间点,说白了就是个“缓冲带”。夏天的疲惫还没过去,冬天的压力又要来临。如果能趁这个过渡期,好好修复自己,不光可以让心脏更轻松,也能为整个身体打个底。

别等到寒风刺骨、雪落满地时才想着“早知道”。现在做出一点点改变,未来可能就能少一次抢救车的急刹。养心护心,不是口号,是一套需要坚持的小事。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海涛,刘建平.秋季气候变化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相关性研究[J].中国心血管杂志,2020,25(9):812-816.

[2]陈小玲,张宏.冠心病患者的季节性发作特点与预防对策[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9,39(6):442-446.

[3]李文杰.冠心病的季节干预与健康管理[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21,17(12):75-78.

来源:医璐健康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