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紫禁城中的御用文房大体为明清两代皇家的珍藏。这些文房风格多样,情趣各异,或雍容华美,或雅致脱俗,又有配合成套者,相映生辉。精美的宫廷文房用具,在历代古代帝王眼中,不只是实用的工具,更是精神上的良伴,被奉为经典。
紫禁城中的御用文房大体为明清两代皇家的珍藏。这些文房风格多样,情趣各异,或雍容华美,或雅致脱俗,又有配合成套者,相映生辉。精美的宫廷文房用具,在历代古代帝王眼中,不只是实用的工具,更是精神上的良伴,被奉为经典。
此次中国嘉德2025年秋拍,瓷器及古董珍玩部继续推出“玲珑”专场,除精致玲珑的御窑作品之外,特遴选17件小而精不同材质的文房器,兼具宫廷艺术与文人审美,可寄情,可抒怀,可铭志,亦可养性也。以下为专场中古董珍玩部分精彩拍品,诚邀诸君共同赏鉴。
Lot 990
清雍正
青田石“随安室”宝玺
3.3×1.5×3.8 cm
日本私人旧藏;
中国嘉德,2021年5月18日,lot3237(两方之一)
此玺印青田冻石质,方正规矩,纯净细腻,晶莹剔透,印体不雕不饰,更显出印石本身的光彩。玺阴刻“随安室”,通高3.8厘米,印面宽1.5厘米,厚3.3厘米。着录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乾隆宝薮》及《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帝后玺印谱》,乃乾隆帝青宫时所制,原与“宝亲王宝”和“勤学好问”玺同装一匣,相互配合钤用。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李昭道《蓬莱宫阙图》钤有“宝亲王宝”、“随安室”、“勤学好问”三印;纽约佳士得于2017年拍出的日本藤田美术馆藏赵孟俯《洗马图》卷中钤有“宝亲王宝”、“随安室”、“勤学好问”印。经对比其中“随安室”印文与此方玺印相吻合。
《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帝后玺印谱》,郭福祥主编,故宫出版社,2013年7月,乾隆卷三
清乾隆年间刻本《钦定四库全书·石渠宝笈》对上述画作的钤印状况亦有着录,如卷十八载:“唐岱松阴抚琴图一轴(次等/来一)……皇帝青宫时题诗……癸丑小春长春居士题并书。后有宝亲王章、勤学好问二玺。”卷三十四载:“元赵孟俯洗马图一卷(次等/闰五)……皇帝青宫时题诗……雍正乙卯秋七月朔,宝亲王长春居士题并书。后有宝亲王宝、勤学好问二玺,前有随安室一玺。”又载:“唐李昭道画蓬莱宫阙图一卷(次等/元一)……皇帝青宫时题诗……宝亲王题下有宝亲王宝、勤学好问二玺,前有随安室一玺。”随安室则是弘历最早命名的书斋之一,据其记述“予十七岁居重华宫时曾颜书室曰随安,取随遇而安之意”,同时,随安室也是其使用频率最高的斋堂号之一,继位不久便将日常处理政务的养心殿东暖阁北室命名为“随安室”,更在三山五园及各处行宫,如西苑、圆明园、清漪园、热河避暑山庄等都设立以“随安室”命名的书房,可谓偏爱有加。
《石渠宝笈》卷十八 唐岱《松荫抚琴图》
《石渠宝笈》卷三十四 赵孟頫《洗马图》
《石渠宝笈》卷三十四 李昭道《蓬莱宫阙图》
乾隆皇子时期的六方“随安室”印,均制作于继位前潜居于重华宫之时,即雍正十一年(1733年)至雍正十三年(1735年)七月间,此“随安室”印玺即为其中之一。这段时间,是他一生中相对闲适的一段时光,不必参与太多的政务,骑射、读书、学画、书法构成了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从现在所见到的此一时期的作品看,其书法的研习和创作日渐成熟,刻治印章钤盖于作品之上为自然之举。如此多“随安室”印的刻治凸显出该书室作为其早期文事活动场所的重要性。
Lot 991
清雍正
青田石“宝亲王宝”宝玺
2.2×2.1×3.8 cm
来源:
日本私人旧藏;
中国嘉德,2021年5月18日,lot3237(两方之一)
此玺印青田冻石质,方正规矩,通体光素,材质、色泽皆属上乘。玺阳刻“宝亲王宝”,通高3.8厘米,印面宽2.2厘米,厚2.1厘米。乾隆皇帝一生藏印颇丰,多达一千八百枚,青宫时拥印七十余枚,曾分装十三匣,宝藏于景山寿皇殿内,然晚清时因动乱散佚。雍正十一年(1733年)二月,弘历受封和硕宝亲王,自此开始参与政务,综理军机,谘决大计,并多次被雍正帝派遣出京代为举行祭祀典礼,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弘历的印章中开始出现“宝亲王宝”、“和硕宝亲王宝”等印文,至雍正十三年(1735年)其继承皇位的两年间,弘历共刻制宝亲王印十一方,此方“宝亲王宝”即为其中之一。此玺印着录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乾隆宝薮》及《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帝后玺印谱》,乃乾隆帝青宫时所制,原与“随安室”和“勤学好问”玺同装一匣,相互配合钤用。
《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帝后玺印谱》,郭福祥主编,故宫出版社,2013年7月,乾隆卷三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唐岱《松荫抚琴图》钤有“宝亲王宝”及“勤学好问”印;同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李昭道《蓬莱宫阙图》钤有“宝亲王宝”、“随安室”、“勤学好问”三印;纽约佳士得于2017年拍出的日本藤田美术馆藏赵孟俯《洗马图》卷中钤有“宝亲王宝”、“随安室”、“勤学好问”印。经对比其中“宝亲王宝”印文与此方玺印相吻合。
《石渠宝笈》卷九 高其佩《五德图》
《石渠宝笈》卷二十 乾隆《御笔三馀逸兴图》
《石渠宝笈》卷三十四 赵伯驹《仙山楼阁图》
除上述画作外,《石渠宝笈》中另记载有多件作品使用此方玺印,如卷九载:“高其佩五德图一轴(次等/宇一)……皇帝青宫时题……宝亲王长春居士题。后有宝亲王宝、勤学好问二玺,前有随安室一玺。”卷二十载:“御笔三馀逸兴图一卷……款云长春居士自题。下有宝亲王宝、勤学好问二玺拖尾。”卷三十四载:“宋赵伯驹仙山楼阁图一卷(次等/张一)……雍正乙卯秋七月宝亲王长春居士题,下有宝亲王宝、勤学好问二玺,前有随安室一玺。”
清·唐岱《松荫抚琴图》
同时,根据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唐岱《松荫抚琴图》上弘历癸丑小春,即雍正十一年(1733年)十月题记落款,综合弘历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二月受封和硕宝亲王等线索,可证此方“宝亲王宝”玺当刻制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二月至十月之间。皇帝玺印与其它种类宫廷遗物相比可谓凤毛麟角,可体现出当时艺术品制作的最高水准,且乾隆皇帝继位以前的印章留存至今并于市场流通者甚罕,足见此方“宝亲王宝”玺印之珍罕。
Lot 987
清乾隆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双陆瓶
“乾隆年制”款、“思”款
H: 14 cm
H: 17 cm (含座)
来源:
Samuel P. Avery Jr.旧藏;
美国藏家旧藏
乾隆款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双陆瓶,高14厘米,是典型的乾隆宫廷造办处制作的御用掐丝珐琅精品。此瓶出自著名的掐丝珐琅收藏家Avery。
Samuel P. Avery Jr.(1847-1920)是著名的收藏家,美国早期最重要的博物馆捐赠人。Avery是布鲁克林本地人,其父亲是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创始人之一。他收藏的中国古代掐丝珐琅器,是全球同类藏品中规模最大,最重要文化财富。1909-1910年间他将其中145件中国古代掐丝珐琅器捐赠给了布鲁克林博物馆,并于1912年出版了《Cataloger of the Avery collection of ancient Chinese cloisonnes》图录。
图上起第三排右边第二件即本拍品掐丝珐琅双陆瓶
除了捐赠之外,Avery自己还保留了一部分掐丝珐琅器,十分幸运这些收藏品当时就被拍照记录了下来。本件拍品就在照片的陈设里摆放着,这些藏品是1913年由布鲁克林博物馆的首位美术品主管William Henry Goodyear(1846-1923)收集并入馆的。真实的记录并补充了Avery收藏的中国掐丝珐琅器资料。1920年Avery去世后,这批藏品也逐渐流向市场。
双陆瓶因其型似双陆棋而得名,细长颈、溜肩、筒腹极具美感。掐丝珐琅双陆瓶创烧并流行于康熙时期(参考北京故宫博物馆收藏:故117487),至乾隆时已难寻其身影。目前所知全球博物馆中同类器物仅两件,另见北京故宫博物馆收藏的“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直口瓶”(故117359),无论器型、纹饰、尺寸还是款识都如出一辙。另外在历年国内、外拍卖中,也仅仅出现过一件类似的掐丝珐琅器——2010年伦敦拍卖会曾以7万多英镑的价格拍出一件类似的乾隆款掐丝珐琅双陆瓶,尺寸较本拍品和故宫藏品略高2厘米,瓶身稍胖,后于2013年在香港拍卖以138万港币的价格成交。
Lot 986
清乾隆
掐丝珐琅夔凤纹香插
“乾隆年制”款
D: 10.9 cm
来源:
德国南部私人旧藏,集于20世纪70至80年代;
德国拍卖,2022年6月13日,lot58
香插呈敞口,折沿,盘心设小瓶,中空,以供插香用。周身以浅蓝色珐琅釉为地,盘心以红、绿、黄、蓝等色组成缠枝花卉纹环绕黄地开光螭凤纹,花叶盘旋连贯,同一叶上施多种色釉,花叶饱满,呈现繁茂丰盛之态。外壁与盘内壁相互映衬,主题为四朵西番莲。中心柱上下及口沿、底心皆饰鎏金,落“乾隆年制”四字二行楷书款。
清乾隆时期是掐丝珐琅工艺发展的鼎盛期,掐丝工整纤细,釉色纯正,在制作工艺上精益求精,不惜工本,从而形成了“厚重坚实、金光灿烂”的时代风格特点。此件掐丝匀称纤细,填釉饱满平滑,釉色鲜艳,纹饰缜密流畅,充分体现了乾隆时期掐丝珐琅的辉煌成就。故宫藏有一件“清乾隆掐丝珐琅夔凤纹香插”,造型纹饰与此件一致。
北京拍卖会2013年12月5日,lot7163
同类可参见北京拍卖会2013年12月5日拍卖,“清乾隆 铜胎掐丝珐琅夔凤纹香插”,成交价RMB713,000,lot7163。
Lot 985
清乾隆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小瓶
“大清乾隆年制”款、“河”款
H: 9 cm
此瓶为炉瓶三式之一,作焚香用具。古代焚香用香屑,不用线香,因此需用铜箸、铜铲提取,箸瓶就是存放二物之用。
瓶小口,细长颈,斜肩,球形腹,底承高圈足,造型流畅,形制规整。通体施天蓝色珐琅釉为地,外壁自颈部至腹部,掐丝填釉绘饰各色缠枝花纹,大朵的缠枝莲纹妍丽秀美,舒展蔓延。颈中,颈下及肩部,三条凸起鎏金呈环状,口沿及底足亦鎏金,器底阴刻“大清乾隆年制”款,“河”字款。其中的“河”字,是特有的千字文款。整件造型端庄古朴,铜质细缜,掐丝描绘细致入微,敷色鲜艳,亮丽多彩,制作工艺难度大,装饰效果富丽堂皇,画面布局错落有致,颇有意境,充分表现铜胎掐丝珐琅业高超的工艺水准,留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极具收藏价值。
清代造办处辖下珐琅作、玻璃作制品常见年款以外另刻单字,取《千字文》以排序,亦作宫廷用器的标记。根据《清档》乾隆七年(1742)八月初十日珐琅作:“太监高玉传旨:着照建福宫掐丝珐琅三件一分、炉瓶三式多做些,其款用千字文号数落款,钦此。”此瓶落款即取此意。整件香瓶纹饰掐饰精细,手法流畅,釉质纯净细腻,色彩丰富饱满,鎏金金色灿然,包浆浓厚,造型美观,是一件雅致的殿堂供奉之物。
Lot 984
清乾隆
掐丝珐琅兽面纹香盒
“大清乾隆年制”款、“盖”款
D: 6.9 cm
此香盒呈圆形,盖与身以子母口扣合。铜胎,内壁鎏金,外壁以掐丝珐琅装饰,口沿及底部皆镶金边,余部以蓝料为地,上用红、黄、白、蓝、绿等色装饰,盖面主体为三组变体兽面纹。兽面纹为上古青铜器纹样,这里取而化裁,既保留上古气息,又注入当世风格。
盒身亦为变体兽面纹样。盒底刻“大清乾隆年制”款,“盖”字款,其中“盖”字单列一行,为乾隆时期典型的千字文款识。本器虽体量很小,做工却一丝不苟,红、黄、绿诸色在幽蓝的映衬下,显得鲜丽而活泼,富贵华美之态不愧盛名。
同类可参见伦敦拍卖会2013年11月6日拍卖,“清乾隆 掐丝珐琅夔龙纹圆盖盒”,成交价RMB270,078,lot0134。
Lot 983
清乾隆
掐丝珐琅宝相花纹撇口瓶
“大清乾隆年制”款、“垂”款
H: 12.3 cm
此瓶撇口,直颈,圆弧腹,腹下渐收,外撇圈足。外壁以铜胎掐丝珐琅工艺装饰,浅蓝地上以红、白、蓝、绿、粉等色饰缠枝花卉纹、如意云纹、蕉叶纹等纹饰,整体布局饱满,疏密对称,缠枝流畅,线条细腻。
边缘与底描金,底书“大清乾隆年制”款,“垂”款,为清宫珐琅器的千字文款识。清代造办处辖下珐琅作、玻璃作制品常见年款以外另刻单字,取《千字文》以排序,亦作宫廷用器的标记。根据《清档》乾隆七年(1742)八月初十日珐琅作:“太监高玉传旨:着照建福宫掐丝珐琅三件一分、炉瓶三式多做些,其款用千字文号数落款。”
另有同类者中国嘉德2014年11月22日拍卖,“清乾隆 掐丝珐琅长颈瓶”,成交价RMB460,000,lot5208。
Lot 982
清乾隆
掐丝珐琅缠枝花卉纹香盒
“大清乾隆年制”款、“场”款
D: 7.3 cm
乾隆时期是掐丝珐琅大发展大繁荣之时,此时制作的掐丝珐琅器在装饰上注重与造型的完美结合,装饰繁复,极尽工巧,不仅宫中有制作机构,扬州、广州等地也有能工巧匠专事烧造。
此器盒盖、盒身上下相扣,腹部至圈足向内收敛,口沿、圈足、盒内壁及底部均鎏金,外壁施蓝色珐琅为地,以双线勾勒法细细掐出缠枝花卉图案,纹饰填以红、黄、蓝、绿、白色珐琅釉,设色纯正饱满,造型规整,中间一朵大花,周围六朵花环绕,团团如意,极具视觉效果。底部“大清乾隆年制”款、“塲”字款。
因金属胎珐琅器的制作用材昂贵,工艺复杂,难度大,故明清珐琅器一直为皇家“珐琅作”垄断生产。此香盒做工考究,鎏金保存良好,冷艳与贵气并重,气韵华美,文气浓郁。掐丝珐琅器多见炉、瓶之类大型陈设器,小巧若此造型香盒者极为稀见,彰显其皇家富贵风范。
同类者可参见中国嘉德2018年11月20日拍卖,“清乾隆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香盒”,成交价RMB322,000,lot2396。
Lot 981
清乾隆
蛋清地套红料龙凤纹香盒
“大清乾隆年制”款、“金”款
D: 6 cm
此器蛋清地料套红料香盒,子母口,盖面圆形开光剔地浮雕龙凤纹图,螭龙身形细长,长角、卷曲长尾及粗壮前肢;凤亦为细长体态,尾部分叉,头顶翎羽修长分叉。品格甚高,当为清宫玻璃厂佳作。两色料质地澄明,绝少气泡沙点,红料于日光下呈石榴红色,沉稳端庄,风华绝代而毫无轻浮之态。
底部“大清乾隆年制”款、“金”款。乾隆年间,我国料器制作达到了峰顶。料器在清代宫廷极受重视,造办处于康熙年间成立最早的作坊之一就是玻璃厂,聘用在华传教的天主教士、耶稣会会员中懂西洋料器制作者,指导中国工匠,共同制造了大量的玻璃器皿用于宫廷陈设。当年制成品中包括各种颜色,在乾隆时期品种又更加丰富。由于料器搬运不便、易于损毁,传世真品不多,且多为盘、碗一类日用品,如此件文房香盒这样的几案陈设则不多见。
同类者香港拍卖会2023年4月8日拍卖,“清乾隆 涅白地套蓝料螭龙纹香盒”,成交价RMB673,531,lot3747。
Lot 989
清乾隆
竹黄螭龙纹黻字盖盒
6.9×6.9×4.4 cm
来源:
香港拍卖会,2005年5月2日,lot573;
北京拍卖会,2014年11月20日,lot707;
著录:
《诚轩十周年精品录》,2015年,第254页,图430
拍品工艺、装饰风格与故宫博物院藏清中期文竹寿春四子盒相似(参见《故宫经典---故宫竹木牙角图典》,页066、067),纹饰华丽,工艺繁复。盖盒呈正方形,盝顶式盒盖与盒身以子母口相合,色泽温和宜人。内壁光滑平整,外壁侧面均雕夔龙纹,盖面以夔龙纹、莲瓣纹为廓,正中饰形如两“己”字相背的黼黻纹。整器制作工整细腻、精致华美,具有浓郁的宫廷风格,当为乾隆皇帝御玩之物。
“黼黻”原为古礼服上绣饰之纹,《书传》:“黼,若斧形;黻,为两己相背”,二者后来皆为皇帝袍服上所绣的十二章之一,此外亦引申为文章辞藻华丽,《北齐书·文苑传论》:“摛黼黻于生知,问圭璋于先觉。”盖盒以黼黻纹为饰,既表明使用者身份的尊贵,又取襄助文思之意,构思巧妙。拍品工艺细致,纹饰风雅,堪为清乾隆时期质工兼美的宫廷文房用器之代表。
《诚轩十周年精品录》,第254页,图430
参阅:《故宫经典—故宫竹木牙角图典》,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页066、067
《诚轩十周年精品录》,2015年,第254页,图430
Lot 1005
元
张成造剔红牡丹纹香盒
“张成造”针划款
D: 10.3 cm
此剔红雕牡丹花卉纹香盒,作蔗段式,扁体,圆形,盖上下子母口相合。盒内及底髤黑漆,盒盖雕出一朵盛开的牡丹花,周围花叶簇拥,花蕾含苞待放,衬托出主体花卉之妍丽。枝干隐起细磨,以斜刀浅刻筋脉,使得花瓣、花叶富有生机。盒身亦为牡丹枝叶与花瓣,与盖面纹饰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外底近圈足处隐约可见以针刻划“张成造”三字款。是为标准的张成款识风格,与器底的纹理几乎混在一起,悉心查看,方可辨认。
整体构图极为精细巧妙,大叶大花,隙地可见赭黄素漆色地。堆漆厚重,雕刻刀法圆熟细腻,纹饰抛光平滑,不露雕刻痕迹,予人以清新、典雅之感,为元代雕漆的佳作。
本品最为特殊之处在于,远观之似剔红之工,近看才恍然大悟,纹饰的刀口断面黑、黄、红三色交替排列,刻线力道平均,细密规整,精细如一,类似于朱面剔犀作品,极为巧妙。
张成,元代著名工艺家,浙江嘉兴市嘉善县西塘镇杨汇人。擅剔红雕漆,其作品雕刻深峻,圆浑而无锋芒。内容题材有山水、人物、花鸟、花卉等,因其剔红作品留传稀少,多为博物馆所藏,弥足珍贵。上海博物馆及两岸故宫博物院藏有类似雕刻风格的作品,可与此相互印证比较。
Lot 1004
明
剔红布袋和尚盖盒
D: 6.3 cm
来源:
Collection of Edward T. Chow (1910-1980);
Sotheby’s Hong Kong, 3rd May 1994, lot2898;
Sotheby’s Hong Kong, 25th April 2004, lot16;
仇焱之(1910-1980年)收藏;
香港拍卖会1994年5月3日,编号289;
香港拍卖会2004年4月25日,编号16;
伦敦拍卖会2019年拍卖会11月5日,编号0142
展览:
One Man’s Taste. Treasures from the Lakeside Pavilion, Fondation Baur, Geneva, 1988, cat. no. L16;
著录:
《One Man’s Taste,Treasures from the Lakeside Pavilion》,鲍氏东方艺术馆,日内瓦,1988年,编号L16
该盒圆盖鼓起,作子母口。外髹红漆,盒内及底髹黑漆。盖上半部饰海水纹锦地,下半部饰十二瓣花纹锦地,其上浮雕布袋和尚席地而坐,身着宽袍广袖,袒胸露腹,手持蒲扇佛珠,笑容满面,周身有三童子嬉戏,神情逼真,意态动人。整器工艺精细入微,为明代漆雕精品。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一件明 剔红布袋弥勒图盖盒,盖面地子同为上饰水波纹,下饰锦纹,雕布袋和尚于一弯新月下荷杖而立,纹饰简洁。其与本器纹饰主题一致,且尺寸相近,为同时期作品。而本器于方寸之间不仅雕饰布袋僧形象,盖面三童子嬉闹之动作、角色间之互动均表现到位。足可见作者对人物肖像技法的高超把控。此件盖盒原为大收藏家仇焱之旧藏,后在鲍氏东亚艺术博物馆(Baur Collection)于1988-1989年举办的展览《One Man's Taste, Treasures from the Lakeside Pavilion》中展出,此次展览主要展出仇焱之(1910-1980年)收藏的明清艺术品。
同类可参考中国嘉德2023年6月12日拍卖,“明 剔红童子戏弥勒盖盒”,成交价RMB 402,500,lot4386
Lot 1006
明
白玉莲瓣形香插
D: 5.5 cm
H: 8.6 cm (含座)
此白玉莲瓣形香插,是将北朝时期的艺术风格与玉石材质相结合的香道器具,兼具实用功能与艺术价值。北朝时期受佛教影响,莲花纹装饰盛行。此香插以莲花为主体造型,采用多层仰、俯莲瓣的设计,造型上如同北朝时期的佛座(邺城博物馆有此类藏品),结构严密,呈适合均齐状,造型饱满、庄重。
邺城博物馆藏品
莲瓣通过浮雕、堆塑等手法雕刻,叶脉清晰可辨,展现出莲花完整丰腴的姿态。香插的底部可能为圆形或方形,以保持稳定,部分还会有简单的底座装饰,如须弥座造型,增加古朴庄重之感。香插的插孔位置通常设计得较为隐蔽,在莲心或花瓣的间隙处,既不影响整体造型的美观,又能方便插放线香。
整器质地温润,琢制细腻,呈色古雅,且配有高足器座,苍茫中透出雅韵。在传统文化中,莲素来代表清高、洁净,于佛教中更有特殊意义,此香插以莲纹为饰,无论置于书斋或佛堂,皆与情境相合,颇为难得。
Lot 1008
明
木雕山水人物小杯
H: 7.2 cm
此明代木雕山水人物小杯,以深沉古朴的木色,演绎着一段凝固的山水人文长卷。杯身依木之肌理精雕细琢,杯口呈自然起伏的瓣状,仿若山峦的天际线,灵动而富有野趣。以高浮雕、浅浮雕、透雕及阴刻技法相配合,生动再现景物深浅凹凸之立体感,杯体巧依木形,充分利用木材原有枝节凹凸与纹理走向,雕琢高士山水人物图景,壮阔凌然,气势磅礴。
画面中,苍松枝干虬曲,如蛟龙盘桓,松针细密如织;怪石嶙峋,纹理沟壑间尽现岁月沧桑;山间小径蜿蜒,几位文人雅士或漫游,或驻足品景,衣袂纹理细腻入微,神态悠然闲适,将明代文人寄情山水的雅致情怀浓缩于方寸木间。杯底以随形技法塑造,与整体山水景致浑然一体,既为杯体筑牢根基,又为画面添了几分山野逸趣。
此杯选材极佳,刀法老辣纯熟,采用通体大范围浮雕,不仅雕工精湛,构图、留白亦得章法,可见工匠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虽无款,但充分体现了“雅、秀、精、巧”的宫廷艺术特征。
Lot 1007
明 “賓鸿堂”藏鎏金环
D: 8 cm
此铜鎏金环一面为“永始四年九月为徐州刺史王尊戎功”,另一面为“田车既安”,鎏金厚重,字体古朴。经民国朱鸿达递藏,据朱氏记载,铜环为汉成帝永始四年徐州刺史王尊,整乱有功,内庭赐此金环,环上文字“田车既安”仿太学石鼓田车既安句,褒扬其军功。民国时期,收藏界殊为流行为名品配以定制包裹,此件可作为代表,抽拉式紫檀木盒,盒面由民国著名竹刻名家王杰人操刀,朱氏亲自撰写配文,内衬蓝色软囊,装潢古雅,踵事增华,让人可以感受清末民初海上玩古的好尚和气息。
朱鸿达(1886-1970),又名志瀛,号志庐,斋堂为宾鸿堂,河南新安人。酷嗜金石,收藏极富,精于审定。存世有《志庐藏印集》、《宾鸿堂藏印》、《修内司官窑图解序》等。
王杰人(1887-1940),近代篆刻家,西泠印社早期社员。名槐,字杰人,号冷舟,浙江绍兴人。精治印,又擅刻竹,所刻扇骨精雅绝伦。
Lot 1009
清乾隆竹雕狩猎图笔筒
H: 12 cm
此笔筒,取百年嘉竹为材,精雕而成,颜色红润,素雅自然、清新秀丽,古意盎然,尽显脱俗之气。器身浮雕奇石苍松、沟壑祥云,意境雄浑,表现出狩猎的激烈场景。
画面中猎人身着满族服饰,骑于马上,奔走于山林之间,梅花鹿奔跑躲避的场景淋漓尽显。清朝是马上得天下,历代皇帝皆不忘祖训,对马上骑射非常重视,尤其是清代初期的几位帝王都会定期举行大规模的皇家围猎活动,这些活动亦会被反映在那一时期的各种艺术作品上,如乾隆时期的大型宫廷绘画“木兰图卷”等,此件笔筒的题材也是这一主题的反映。筒身包浆自然,刀法沉凝雄浑,匀净犀爽,层次鲜明,意境高远,展现出极高的构图技巧和艺术美感,非名匠不能为,实为竹刻鼎盛期皇家审美与文人意趣交融之作。
玲 珑
预展时间11月5日-7日 公众日11月8日 嘉德客户日
拍卖时间11月9日Lot 961-1009 19:30
拍卖地点嘉德艺术中心B1层 A厅
中国嘉德联系方式(滑动查阅)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部)
客户咨询:(86-10)8592 8288-3
结算服务:(86-10)8592 8288-4
媒体合作:(86-10)8592 8288-5
运输咨询:(86-10)8592 8288-9
网拍咨询:15010006220 / 15910807786转分机9
官方网站:www.cguardian.com
联系邮箱: mail@cguardian.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1号
中国嘉德(香港)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客户咨询:( 852 ) 2815 2269
联系邮箱: hkauction@cguardian.com.hk
联系地址:香港金钟道89号力宝中心一座5楼
各地区办事处联络
上海
邮箱:shoffice@cguardian.com
———
广州
邮箱:gzoffice@cguardian.com
———
南京
邮箱:njoffice@cguardian.com
———
杭州
邮箱:hzoffice@cguardian.com
———
厦门
———
台湾
邮箱:twoffice@cguardian.com.tw
———
日本
邮箱:jpoffice@cguardian.com
———
美国
来源:中国嘉德拍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