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之笔 绘振兴图景——南充市财政局驻村帮扶工作纪实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30 09:18 1

摘要:嘉陵区大兴乡枫木垭村的340多亩撂荒地,如今种满蔬菜与果树,村民在地里务工挣钱;蓬安县河舒镇狮坪村原来的泥泞小路,已硬化成600米便民道,农产品运输不再“看天吃饭”……10月29日,笔者从南充市财政局获悉,自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启动以来,

市财政局争取资金完成枫木垭村党群服务中心改建。张瀚誉供图

市财政局驻枫木垭村工作队队员帮养殖户喂牛。张瀚誉供图

市财政局驻狮坪村工作队队员为该村柑橘种植园免费提供和搬运肥料。受访单位供图

市财政局为枫木垭村出资修建的提灌站投入使用。张瀚誉供图

市财政局驻枫木垭村工作队队员入户走访,倾听村民需求。张瀚誉供图

狮坪村柑橘种植园在市财政局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一派欣欣向荣。受访单位供图

市财政局出资为狮坪村硬化的村道路。受访单位供图

嘉陵区大兴乡枫木垭村的340多亩撂荒地,如今种满蔬菜与果树,村民在地里务工挣钱;蓬安县河舒镇狮坪村原来的泥泞小路,已硬化成600米便民道,农产品运输不再“看天吃饭”……10月29日,笔者从南充市财政局获悉,自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启动以来,该局聚焦帮扶点位的痛点难点,以“精准施策、靶向发力”为核心,在嘉陵区大兴乡枫木垭村、蓬安县河舒镇狮坪村、蓬安县兴旺镇学堂沟村、营山县渌井镇渌井村四个帮扶村深耕细作,用党建强根基、用产业谋增收、用民生暖民心,让乡村振兴的图景在这里徐徐展开。

A以青春力量激活基层组织新动能

作为市财政局的重点帮扶村,枫木垭村曾因常住人口老龄化,导致村党组织活力不足、干事动力薄弱。为此,市财政局精准选派5名骨干组建驻村队,其中“90后”干部占比60%、研究生学历占比40%,这支“年轻铁军”一到村,便把“强组织、育人才”作为了突破口。

市财政局驻枫木垭村工作队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每月组织村“两委”、党员集体研学政策理论与产业知识;创新推出“支部共建”模式,协调局内党支部与村党支部结对,通过联合开展主题党日、共享党建资源,打破村级党组织“闭门议事”的局限;依托“学习强国”“川观新闻”等平台,累计发布帮扶经验与党建亮点报道数十条,让小山村的党建工作“走出山沟”;更精心培养2名年轻后备干部,通过“手把手教村务、点对点传经验”,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为能独立牵头产业协调、民生服务的生力军,昔日“守摊子”的村党组织,如今成了想干事、能干事的振兴先锋队。

这背后,是市财政局对“组织振兴”的深入谋划。针对不同帮扶村的党建短板,市财政局采取“分类施策”策略,面对枫木垭村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和服务水平不足的困境,市财政局积极争取资金四十余万元,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服务群众为导向,高质量完成村级党群服务中心改建,切实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面对蓬安县河舒镇狮坪村“脱贫村党建基础薄弱”的问题,驻村工作队打出“硬件升级+人才储备”组合拳,争取8万元资金推进村级党建活动室建设,同时深入村民家中摸排优秀青年,发展入党积极分子3人、储备村级后备力量4人,组织党员参与农业技能培训,联合其他帮扶单位开展“走进乡村,助力农耕”党建活动,让原本“各自为战”的村“两委”拧成“一股绳”,形成“遇事共商、难题共解”的工作合力;针对蓬安县兴旺镇学堂沟村“党建阵地简陋”的困境,市财政局第一时间移交3台办公电脑,争取10万元资金新建2间办公用房并配齐用品,让村党群服务中心从“简陋小屋”变成“党员学习、群众办事”的固定阵地,为基层组织运转筑牢硬件根基。

组织强则根基稳。市财政局以“党建赋能”为乡村振兴筑牢“红色堡垒”,不仅让村级党组织焕发新活力,更为后续产业发展、民生改善搭建起坚实的组织框架,让帮扶工作有了“主心骨”。

B以精准实招破解乡村发展增收难

“以前土鸡养得好却卖不上价,现在工作队帮我们找销路,7个月就卖了5万多元!”营山县渌井镇渌井村村民邓利娟指着自家的养鸡棚,话语里满是干劲。渌井村生态环境好,村民散养的土鸡肉质紧实鲜美,但受制于地理位置偏远、销售渠道单一,优质土鸡只能低价出售,养殖户“丰产不丰收”。市财政局驻村工作队到村后,便把“让好产品卖出好价钱”作为产业帮扶的核心目标。

驻村工作队先挨家挨户走访养殖户,摸清土鸡养殖规模、成本与销售难题,最终确定“拓宽渠道+打响口碑”的思路。线上,队员们化身“带货官”,在微信朋友圈、微信群发布土鸡养殖环境视频与营养文案,参与助农直播推介;线下,对接派员单位开展消费帮扶,组织团购、策划农产品展销会,还洽谈营山电商平台打通物流链路。为保障品质,驻村工作队与养殖户共同制定养殖标准,从鸡苗选择、饲料配比到养殖环境管理都严格规范,专门购置冰柜保鲜,对消费者反馈的意见第一时间改进。短短7个月,渌井村土鸡销售额突破5万元,更带动村民思想转变。如邓利娟扩大养殖规模至百只,特困户龚永建主动找到驻村工作队申请建棚养鸡,“等靠要”变成了“比学干”。

这是市财政局“因地制宜谋产业”的生动实践。该局围绕“让村民有活干、有钱赚”的目标,针对不同帮扶村的资源禀赋制定差异化方案。在枫木垭村,面对“地少坡陡、产业单一”的情况,依托2座提灌站招引优质业主盘活340多亩撂荒地,购置中小型山地农机成立农机服务队,还搭建“财政机关食堂+职工家庭”产销桥,帮助销售农副产品近10万元;在狮坪村,该局聚焦“产业零散、附加值低”的情况,规划红薯淀粉、豆腐初加工小微作坊,邀请技术人员上门指导,协调几十吨肥料保农耕,帮1000斤滞销柑橘找到销路;在学堂沟村,为村集体购置自走式旋耕机提升耕作效率,发放鸡苗与有机肥激活庭院经济,让“小空间”产出“大收益”。

产业兴旺是民生改善的底气。市财政局不搞“一刀切”,而是紧扣各村资源禀赋找路子,既让村集体经济有了“活水”,更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的“造血”动力。

C以小事办好织密群众幸福保障网

“以前下雨天走泥巴路,现在路硬化了,出门再也不用踩泥坑;山坪塘修好了,灌溉庄稼也不愁水了!”蓬安县河舒镇狮坪村村民周康的话,说出了村里因民生改善带来的喜人变化。作为脱贫村,狮坪村曾面临“出行难、用水难、看病愁”的问题,市财政局驻狮坪村工作队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首要任务,用一件件实事传递民生温度。

该驻村工作队争取10万元硬化600米村级主干道,帮助该村彻底告别“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出行困境;争取15万元治理该村的山坪塘,清理淤泥、加固堤坝,保障全村1323人的生产生活用水;针对村民“看病愁”的担忧,为村民办理“充惠保”医疗保障,争取5万元补助资金,精准帮扶49户低收入家庭,让困难群众“有病能医、生活有靠”。

市财政局始终坚持“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的帮扶理念。以枫木垭村为例,市财政局针对该村“夜间出行难”的问题,申请专项资金安装80盏太阳能路灯,照亮村民回家路,带动村里兴起夜间文化活动;针对该村“饮水欠安全”的情况,修建2口水井、推进赵子河水库饮水工程,解决370余名村民“靠天喝水”的难题;针对该村留守儿童多的情况,建成“童伴之家”,并开设消防知识、作业辅导等活动,让留守儿童有人管、有人陪。

而在学堂沟村,为改善村民出行条件,市财政局争取10万元新建220米乡村公路,拓宽2公里老旧道路并修补80余米损坏路段;定期清理该村长塘河河段漂浮垃圾,让清水重新绕村流淌,村民居住环境显著改善。

从“红色堡垒”筑牢根基,到“特色产业”激活发展,再到“民生实事”温暖民心,市财政局的驻村帮扶工作,始终以“精准”为笔,以“实干”为墨,在乡野间书写着“财政为民”的初心答卷。

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未来,该局将继续立足职能、深耕基层,既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长远目标,也抓实“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的民生细节,将以更实举措、更优作风,推动帮扶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让共同富裕的种子在希望的田野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来源:南充新闻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