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每年有 30 万至 42 万人遭遇蛇咬伤,超 7000 人死亡、1 万人被迫截肢 —— 这组触目惊心的数据背后,是传统抗蛇毒血清的诸多短板:依赖动物血浆生产、价格高昂、易引发过敏,还难以缓解局部组织坏死。但近日《Nature》发表的一项研
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每年有 30 万至 42 万人遭遇蛇咬伤,超 7000 人死亡、1 万人被迫截肢 —— 这组触目惊心的数据背后,是传统抗蛇毒血清的诸多短板:依赖动物血浆生产、价格高昂、易引发过敏,还难以缓解局部组织坏死。但近日《Nature》发表的一项研究,为非洲蛇咬伤救治带来了革命性突破:科学家用 8 种纳米抗体(VₕH)组成的重组抗蛇毒血清,不仅能中和 17 种非洲致命蝰蛇的毒液,还能显著减少皮肤坏死,效果远超现有商用血清。
*本文只做阅读笔记分享*
一、蛇咬伤困境:18 种致病蝰蛇与传统血清的“无力感”
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 18 种主要致病蝰蛇(含 4 种曼巴蛇、13 种眼镜蛇、1 种林卡尔斯蛇),其毒液成分复杂(单种蛇毒含上百种毒素),临床危害差异显著:
神经毒性为主:曼巴蛇(Dendroaspis 属)、部分眼镜蛇(如埃及眼镜蛇)毒液含神经毒素(sNTx/lNTx),会阻断神经肌肉接头信号,导致瘫痪甚至死亡;
局部组织损伤为主:射毒眼镜蛇(Afronaja 亚属)、林卡尔斯蛇(Hemachatus 属)毒液含细胞毒素(CTx)和磷脂酶 A₂(PLA₂),引发皮肤坏死、肌肉损伤,是截肢的主要原因。
而传统马血浆抗蛇毒血清存在诸多短板:活性成分仅 10%、易引发免疫反应、无法缓解局部坏死,且对部分曼巴蛇毒液无效。
二、技术突破:从羊驼免疫到 8 种纳米抗体的“精准组合”
研究团队通过 “多抗原免疫 + 噬菌体筛选 + 体内验证” 的核心流程,开发出这款重组抗蛇毒血清,关键步骤与数据如下:
1. 免疫羊驼与美洲驼,构建纳米抗体库
给 1 只羊驼和 1 只美洲驼注射 18 种蝰蛇的混合毒液,分 8 次递增剂量并追加 3 次加强免疫,随后从其血液中提取免疫细胞,构建纳米抗体(VₕH)噬菌体展示库(Fig.1b)。这种 “多蛇毒免疫” 策略,能诱导动物产生针对多种毒素的广谱抗体。
2. 筛选靶向 7 类毒素的 “全能抗体”
先通过蛋白组学分析 18 种蛇毒,明确关键毒素亚型(3 类蛋白家族下的 7 个亚类:sNTx、lNTx、CTx、AgTx、Og XI、KUN、PLA₂),再用 “交叉筛选” 策略从 3000 余个候选纳米抗体中筛选:
体外结合能力:60% 的纳米抗体能结合目标毒素,25% 的克隆可跨毒素亚型结合(如 1 种抗 sNTx 抗体能结合不同眼镜蛇的 sNTx),经测序获得 100 余个独特克隆;
亲和力与中和活性:优选的 21 种纳米抗体对目标毒素的半数有效浓度(EC₅₀)为 1-15nM,结合解离常数(Kd)达纳摩尔级;
其中抗 CTx 抗体(VₕH1 a-CTx)为 “双表位结合”(biparatopic),能更高效阻断细胞毒性,在细胞实验中对 7 种射毒眼镜蛇毒液的保护率达 50%-95%。
最终,8 种纳米抗体被选中,分别靶向 7 类关键毒素,组成 “寡克隆混合物”—— 这是全球首个能覆盖非洲 18 种主要致病蝰蛇中 17 种的重组抗蛇毒血清。
3. 体内验证:两项实验证明 “实战能力”
(1)预孵育实验:17 种蛇毒 100% 中和
将 3 倍致死剂量(3×LD₅₀)的蛇毒与纳米抗体混合物预孵育后注射小鼠,结果显示:
17 种蛇毒(如黑曼巴、埃及眼镜蛇、射毒眼镜蛇)均被完全中和,小鼠 24 小时存活率 100%,仅东部绿曼巴(D. angusticeps)毒液未被完全中和(小鼠存活时间延长至 3-6 小时,对照组仅 0.5 小时);
部分蛇毒组(如绿曼巴 D. viridis)小鼠仅出现短暂嗜睡,无严重中毒症状。
(2)救援实验:模拟咬伤后救治,优于商用血清
更贴近临床场景的 “毒液先注射、血清后给药” 实验(皮下注射 3×LD₅₀毒液,5 分钟后静脉注射纳米抗体)显示:
致死率控制:对埃及眼镜蛇(N. haje)、林卡尔斯蛇(H. haemachatus)等 6 种蛇毒,小鼠存活率 100%;对黑曼巴(D. polylepis)毒液,小鼠死亡时间从 0.5 小时延长至 2 小时;
对比商用血清:现有商用血清(Inoserp PAN-AFRICA)仅能部分中和毒液,而纳米抗体血清对多数蛇毒的保护效果更优;
局部坏死缓解:对射毒眼镜蛇(N. nigricollis、N. mossambica)和林卡尔斯蛇毒液,纳米抗体能显著缩小皮肤坏死面积 —— 预孵育组 72 小时 lesion 面积接近 0,救援组(15 分钟后给药)坏死面积减少 50% 以上,而商用血清缓解效果不显著。
三、纳米抗体的 “先天优势” 与未来优化方向
相比传统抗体,纳米抗体(VₕH)的特性完美适配抗蛇毒需求:
穿透性强:尺寸仅 15kDa(传统抗体 150kDa),能快速渗透到咬伤部位,中和局部毒素(Fig.5c 局部给药实验验证);
稳定性高:耐高温、耐酸碱,无需冷链,适合非洲高温环境储存(原文方法学部分提及);
生产便捷:可通过大肠杆菌发酵生产,成本或比传统血清低 50%(原文讨论部分推测)。
目前研究仍有优化空间:纳米抗体在体内半衰期较短(需探索长效化改造,如融合人 IgG Fc 段);东部绿曼巴毒液因含未靶向的 “协同毒素”,仍需补充针对性抗体。
参考文献:
Ahmadi, S., et al. (2025). Nanobody-based recombinant antivenom for cobra, mamba and rinkhals bites. Nature,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9661-0 IF: 48.5 Q1 B1
来源:知识泥土六二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