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马拉松赛事要取消欢乐跑项目?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0 08:32 1

摘要:每年10月到12月本来是全国马拉松赛的办赛高峰期,但今年10月开始陆续出现了一些情况:一部分已经报名完成并准备完毕的马拉松赛事官宣取消,一部分已经完成报名但还未进行抽签的马拉松赛事取消,一部分尚未开始报名的赛事官宣取消,跑圈的热点话题变成了:你报名的比赛被取消

每年10月到12月本来是全国马拉松赛的办赛高峰期,但今年10月开始陆续出现了一些情况:一部分已经报名完成并准备完毕的马拉松赛事官宣取消,一部分已经完成报名但还未进行抽签的马拉松赛事取消,一部分尚未开始报名的赛事官宣取消,跑圈的热点话题变成了:你报名的比赛被取消了吗?

此外,部分赛事正式官宣取消欢乐跑项目,比如笔者计划参加的11月9日南昌马拉松赛在上周官宣取消欢乐跑项目,世界田联白金标赛事上海马拉松日前宣布取消健身跑项目比赛,将名额转至马拉松项目并进行二次抽签补录。

国内马拉松赛事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变化,与目前各类渠道传播的中国马拉松新规有关,一方面是赛事级别与数量限制:从2025年11月起,县级及以下级别原则上不能举办马拉松赛事,省级赛事每年不超过3场,每个地级市每年举办的赛事也不得超过3场;另一方面是项目设置:仅保留全马和半马项目,取消欢乐跑、健康跑等短距离项目。

为何中国马拉松新规会特别强调马拉松赛的项目设置仅保留全马和半马项目,要取消欢乐跑、健康跑等短距离的项目?笔者认为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是纠正舆论引导的方向偏差。

日常5至10公里的跑步和跑马拉松其实本质是两种不同的运动,马拉松在某种意义上而言是极限运动,需要长年日积月累循序渐打基础才不会造成身体的过度损伤。

国内提倡全民健康全民运动是好事,出发点应该是想通过马拉松带动全民健身运动,但随着全国各地马拉松赛事的井喷,大大小小的跑步比赛动辄都要冠以“马拉松赛”,比如把马拉松赛中的5公里跑叫 “迷你马拉松”,给大众造成“跑步就是跑马拉松”的假象,而这其实已经让一部分的参加者陷入认知误区,以为马拉松是全民健身,口口相传之下,跑步就跟马拉松划了等号。

此时明确在马拉松赛项目设置取消欢乐跑、健康跑等短距离的项目,也是考虑要引导舆论认识到两者的本质区别,全民健身是鼓励全民将跑步作为一种运动习惯,但并不是鼓励全民都去跑马拉松!

其次是让马拉松赛事回归专业化。

近年来国内高水平的马拉松赛事基本都在陆续偏向全马赛事,比如在2014年的规模达到历史峰值77151人的厦门马拉松,当年比赛设有全程马拉松、半程马拉松、10公里、5公里四个项目,但此后开始减少项目,2017年直接升级为仅设全程马拉松30000人的专业化赛事,此后赛事规模都稳定在3万 - 3.5万人左右,目前已经是国内仅有的世界田联白金赛事之一。

北京马拉松从2014年开始取消迷你马拉松项目,并大幅减少半程马拉松名额,到了2015年,北京马拉松仅设置全程马拉松这一个项目,成为国内首个纯全马赛事,此后将赛事规模稳定在3万人,将马拉松从“普及推广”向“追求品质”转变,如今一直是双金赛事。

广州马拉松2012年创办时包含全程、半程、10公里和迷你马拉松四个项目,后续虽然在名额分配上有差异,但到了2023年第十届赛事仍有全程和半程马拉松两个项目,直到2024年取消了半程马拉松项目,只设全马项目,赛事规模定为2.6万人,今年广马也延续了这一参赛项目和规模。

再次是资源更能高效合理地配置。

厦门马拉松早在10年就陆续对赛事进行分项与“瘦身”,比如将半程、10公里等项目作为配套赛移至海沧举办,在不同期间只有单一项目,可以更好地集中资源为跑者服务,厦门马拉松每年报名都吸引众多跑者参赛,能获得国际田联白金标认证,其实已经说明了一切。

举个例子,由于马拉松、半程马拉松、迷你马拉松的赛事终点不同,工作人员、补给、医疗、裁判等关键资源就必须分成三批为跑者提供服务,而如今只设一个项目,同样规模的资源可以集中起来提供更细致完善的服务,赛事口碑和体验自然会不一样吧?

目前国内马拉松赛质量不一,部分赛事盲目扩张,将本属极限运动的马拉松过度娱乐化,出现了缺乏训练者贸然参赛引发生命安全事故,家长带不到10岁的小朋友直接从迷你马拉松赛道转到全程马拉松赛道等等这些乱象,在马拉松赛中取消短距离项目,有助于遏制这种粗放式的发展,让马拉松赛回归竞技和专业运动本质。

突然在所有马拉松赛事项目中取消欢乐跑,短期内肯定会带来一些影响,比如打击部分刚对跑步产生热情的跑友的积极性,减少大众对于马拉松比赛的参与感,减少马拉松赛事对城市文旅和吃住行的带动效应,不过,有国内厦门马拉松赛事分级运营和各类独立进行的欢乐跑赛事的先例,相信中国未来的路跑赛事很快会在“专业竞技”与“全民参与”之间找到平衡,让路跑赛事既有竞技的深度,也有生活的温度!

来源:罗体快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