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晚明书坛"柔媚成风"的浪潮中,张瑞图以"独标气骨"的革新姿态另辟蹊径。其崇祯七年(1634)创作的行草长卷《卢照邻长安古意诗》,纸本纵28.2厘米、横466.5厘米,现藏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是其晚年书风成熟的巅峰之作。这幅作品将卢照邻诗中的跌宕意气与自
在晚明书坛"柔媚成风"的浪潮中,张瑞图以"独标气骨"的革新姿态另辟蹊径。其崇祯七年(1634)创作的行草长卷《卢照邻长安古意诗》,纸本纵28.2厘米、横466.5厘米,现藏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是其晚年书风成熟的巅峰之作。这幅作品将卢照邻诗中的跌宕意气与自身奇崛书风完美交融,在466.5厘米的长卷上演绎出晚明书法的精神突围。
张瑞图与邢侗、米万钟、董其昌并称"晚明四家",却以颠覆性笔法突破传统桎梏。此卷落款"崇祯甲戌秋孟书于白毫精舍",时年张瑞图64岁,历经仕途沉浮后归隐山林,笔下已褪去尘嚣,更添苍劲与自由。卢照邻的《长安古意》本身兼具长安繁华与人生感慨的双重意蕴,诗中"玉辇纵横""娇鸟暗花"的盛景与"昔日金阶白玉堂"的沧桑,恰为张瑞图的奇崛笔法提供了绝佳的情感载体。
笔法革新是此卷最鲜明的艺术特质。张瑞图摒弃"二王"以来的圆转流畅,以"有折无转"的方折用笔构建骨架,线条如刀削斧凿,转折处锐角突兀,尽显"金刚杵"般的刚健凌厉。长卷中"绕""真""帘"等字施以"重墨点(区)",粗重浓黑的笔触成为节奏调节点,与纤细劲挺的线条形成强烈对比,让466.5厘米的长卷在迅疾行进中不乏顿驻,避免了单调流于。其侧锋绞转的运笔方式,起笔露锋直入,收笔利落劲健,既保持了"一意横撑"的雄浑气势,又暗藏顿挫变化,疾而不乱。
结体与布局上,作品呈现"中宫紧缩、四维开张"的独特范式。单字重心欹侧,横势笔画被刻意加重加厚,部分笔画挤撞重叠,纵向空间急剧收缩,而左右笔画则肆意伸展,形成强烈的视觉张力。这种结体处理与《长安古意》中繁华与苍凉的张力形成奇妙呼应——密集处如长安市井车水马龙,疏朗处似古道斜阳孤寂落寞。通卷行距紧凑,上下邻字近乎零距离接触,却通过字组呼应与行轴线摆动达成整体平衡,在紧张压抑的视觉感受中,暗合晚明社会的动荡氛围。
此卷的艺术价值更在于其精神内涵的突破。明代晚期书坛在董其昌"淡远"风格影响下渐趋程式化,张瑞图以"钟王之外,另辟蹊径"的勇气,将晋魏风神、宋人意趣与明人狂态熔于一炉。他以书法的奇崛表现诗歌的跌宕,用笔墨的锋芒倾诉人生的感慨,不仅力矫当时柔媚颓靡的书风,更折射出士人阶层对个性解放的追求。正如《评书帖》所评:"明季书学竞尚柔媚,王、张二家力矫积习,独标气骨,虽未入神,自是不朽"。
张瑞图《卢照邻长安古意诗》卷,既是书法艺术的革新之作,也是诗墨交融的典范。28.2厘米的高度里承载着千钧笔力,466.5厘米的长度中铺展着时代精神。这幅作品让我们看到,真正的书法艺术不仅在于笔墨技法的精妙,更在于以独特语言诠释经典、抒发真情的勇气。对于今天的书法爱好者而言,这幅长卷不仅是临摹学习的绝佳范本,更是理解晚明书法革新精神、感受传统艺术生命力的重要窗口。
释文: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百丈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游蜂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凤翼。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生憎帐额绣孤鸾,好取门帘帖双燕。双燕双飞绕画梁,罗帷翠被郁金香。片片行云着蝉鬓,纤纤初月上鸦黄。鸦黄粉白车中出,含娇含态情非一。妖童宝马铁连钱,娼妇盘龙金屈膝。御史府中乌夜啼,廷尉门前雀欲栖。隐隐朱城临玉道,遥遥翠幰没金堤。挟弹飞鹰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桥西。俱邀侠客芙蓉剑,共宿娼家桃李蹊。娼家日暮紫罗裙,清歌一啭口氛氲。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南陌北堂连北里,五剧三条控三市。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气红尘暗天起。汉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专权意气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风。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壮士留步!编辑不易,恳请点赞、评论、转发,不胜感激!(图片来自网络,只为传播艺术)
来源:牧之堂弘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