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年居民,一直是社区的重点关爱对象。平时,社工、网格员随叫随到,成为老人生活中的好帮手。在一些老人眼中,这些社区的年轻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彼此成了无话不谈、各自牵挂的“家人”。重阳节之际,为你讲述几个发生在老人与“社区儿女”之间的暖心故事。
老年居民,一直是社区的重点关爱对象。平时,社工、网格员随叫随到,成为老人生活中的好帮手。在一些老人眼中,这些社区的年轻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彼此成了无话不谈、各自牵挂的“家人”。重阳节之际,为你讲述几个发生在老人与“社区儿女”之间的暖心故事。
1 “有你心里踏实”
84岁的陈懿华住在漪汾苑小区,平日与儿子共同生活。常来家里的,还有漪汾苑社区的网格员白濮瑜。考虑到老人年纪大,社区有啥最新通知或便民举措,白濮瑜都会第一时间登门告知,与老人的关系越走越近。
每个月初,符合条件的老人需要拍照,完成高龄补贴认证。不用陈大娘操心,白濮瑜都会主动入户,帮忙完成操作。儿子白天要出门,白濮瑜怕老人闷得慌,经常过来陪着聊天,看有什么需要跑腿的事。
社区为老人安装了适老化设备,用了一段时间,智能手环“罢工”了。老人摆弄了半天,还是不能开启。她最先想到的不是儿子,而是白濮瑜。“奶奶,这是没电了。您看,电源线插在这里,充满电就能用了。”白濮瑜上门耐心讲解,直到老人听懂。
相处久了,老人不再把白濮瑜当作社区的工作人员,而是当成了可以依赖的“自家人”。“有你在身边,我心里热乎乎的,也很踏实。”老人对白濮瑜说。
2 “我也想安慰你”
家住新晋祠路一段88号院的王琴今年77岁,老伴去世后一直独居。纺织街社区网格员赵小红负责这个小区后,把老人列为自己的重点关心对象,每周入户好几次。
大多数时候,家里没啥事,赵小红就坐在老人身边,陪着聊天。她来了,老人很高兴,总是说个不停,诸如“今天干啥了,院里遇到谁,前一晚做了啥梦”等,都会和她唠一唠。
前段时间,老人打来电话,说楼上漏水,浸湿了屋顶。赵小红很快赶来,从催促邻居回来,到协商善后事宜,她都亲力亲为为老人办妥。来维修的工人对老人说:“你女儿办事真利索!”老人听后,笑而不语。
两个人在一起啥也聊,赵小红工作上遇到了难题,或者家里有啥不顺心,也会向王大娘倾诉。老人认真听完,会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去开导。老人叮嘱她:“你有啥不开心,都要说出来,我也想安慰你。”
3 “家门为你敞开”
63岁的闫亮梅住在汾河外滩小区,是一位空巢老人。几年前,滨体社区的社工王亚楠入户时,认识了闫大娘。一次次助老服务后,两个人的关系逐渐升温,变成了家人般的亲密陪伴。
为了方便老人与远在国外的孩子沟通,王亚楠上门教会闫大娘使用智能手机的各种功能。从微信视频通话到发送表情包,再到朋友圈点赞评论。如今,老人能熟练地与孩子“面对面”交流,还会用视频剪辑软件,记录自己的生活点滴。她逢人便夸:“亚楠教得好!”
两个人都喜欢钩织,话题更多了,经常聚在一起。你分享年轻人的趣事见闻,我讲述老年人的生活阅历,成了一对“忘年交”。闫大娘动情地说:“亚楠,家门永远为你敞开,欢迎常来。”
社工和网格员,以真心换真情,给予老人关怀与照顾;老人们,回馈以家人般的信任与牵挂。充满温情的双向奔赴,让社区“大家庭”更加有爱。
记者 李涛 太原晚报
来源:太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