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岁女大学生讲“割痔疮”经历:手术尴尬但不疼,术后才遭罪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8 23:30 5

摘要:小梅,21岁,南京某大学的大三学生,活泼爱笑,朋友圈里满是她和室友吃火锅、刷剧的日常。她从小就知道自己有痔疮,但一直觉得“没啥大不了”,毕竟不痛不痒,顶多上厕所时有点便血,她也没当回事。大学生活忙碌,她爱蹲厕所玩手机,半小时起步,火锅、麻辣烫更是每周必吃,室友

小梅,21岁,南京某大学的大三学生,活泼爱笑,朋友圈里满是她和室友吃火锅、刷剧的日常。她从小就知道自己有痔疮,但一直觉得“没啥大不了”,毕竟不痛不痒,顶多上厕所时有点便血,她也没当回事。大学生活忙碌,她爱蹲厕所玩手机,半小时起步,火锅、麻辣烫更是每周必吃,室友笑她:“不吃辣会死吗?”她总嬉笑着回应:“辣椒是我的命!”

直到去年冬天,小梅发现肛门肿痛得坐不下,擦拭时总有血迹,甚至感觉有个“小肉球”冒出来。她慌了,硬着头皮去医院检查,结果确诊混合痔,医生建议手术。小梅心想:“不就割个痔疮,寒假搞定,半个月后照样吃香喝辣!”可这场手术,却让她50天的寒假成了“痛并成长”的回忆。

小梅的“痔疮历险记”不仅让她重新认识了健康,也让无数年轻人警醒:痔疮可不是小毛病!它为何如此常见?怎么预防和治疗?手术到底有多“尴尬”?让我们跟随小梅的故事,揭开痔疮的真相,学会守护“后门”健康。

寒假前,小梅鼓起勇气预约了南京市中医院的肛肠科手术。医生叮嘱她避开经期,提前一天吃清肠药,手术当天还能吃早饭。小梅特意吃了碗清粥,心想:“简单小手术,忍忍就过去了。”可到了医院,流程远比她想的复杂。

术前,护士带她去备皮——剃掉肛周毛发,小梅红着脸趴在床上,觉得自己像待宰的鱼。接着是打留置针,准备局麻。手术室里,几位男医生忙碌地准备器械,小梅被要求趴在手术台上,臀部暴露,用胶布固定分开。那一刻,她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脑子里全是:“这也太羞耻了吧!”

局麻时,肛门周围扎了好几针,针刺的痛感让她倒吸凉气。好在麻药生效后,手术过程几乎无感。主刀医生手法熟练,40分钟后,手术顺利结束。小梅松了口气,心想:“总算熬过去了!”医生却提醒:“手术是小事,术后护理才是关键。”她没太当回事,直到术后疼痛让她彻底“清醒”。

手术当晚,麻醉药代谢后,小梅的肛门像着了火,撕裂般的疼痛让她睡不着,只能靠止痛药缓解。住院5天,她的生活围绕止痛、换药、排便和坐浴四个字循环,每一步都像“酷刑”。

最让她崩溃的是排便。术后第一天排便,肛门收缩像“锉刀拉扯伤口”,痛得她满头冷汗。因为便量少,她一天要跑好几次厕所,每次都像上刑场。医生解释,混合痔手术切除了内外痔核,伤口暴露在肛门,排便时摩擦难免剧痛。

换药也好不到哪去。护士每天清理伤口,消毒时刺痛难忍。小梅还被安排了烤灯理疗,要扒开臀部对着热灯烤,姿势尴尬到让她想“隐身”。医生说,这能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愈合,可小梅只觉得“尊严碎了一地”。拆线时,医生清理了伤口的腐肉,她咬着牙忍住颤抖,暗暗发誓:“再也不想来第二次!”

出院时,医生叮嘱她回家休养一个月,多喝水多活动,忌辛辣油腻,避免久蹲久坐。小梅这才意识到,痔疮手术远不是“割完就完”,术后护理才是真正的考验。

小梅的经历并非个例。痔疮,这个听起来“老年专属”的病,正悄悄“入侵”年轻人。2013-2014年,我国肛肠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痔疮占肛肠疾病的87%,发病率高达59%,女性占比68%,20-40岁是高发期。小梅好奇:为啥痔疮这么常见?它到底是怎么回事?

南京市中医院肛肠科主任李教授解释:“痔疮是直肠下端肛垫组织的病变。肛垫本身是人体正常的解剖结构,能防止大便和气体泄漏。但当它受压或发炎,就可能变成‘痔’,引发肿胀、疼痛或出血。”

痔疮分三类:

内痔:位于肛门内,常见便血脱出外痔:在肛门外部,易引发疼痛血栓混合痔:内外痔同时存在,像小梅这样,症状最复杂。

李教授强调,若痔疮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严重后果,从便血肛周脓肿,甚至发展为肛瘘或增加直肠癌风险。据《美国胃肠病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长期便血和肛门炎症可能诱发局部癌变,需高度警惕。

小梅的痔疮是怎么来的?李教授分析了6个高危因素,小梅几乎全中:

遗传
父母有痔疮史,子女风险更高。小梅的妈妈也有轻微痔疮,她从没当回事。痔静脉病变
肛门静脉曲张或血流不畅,易形成痔核。腹压升高
长期搬重物、腹腔积液等增加腹压,诱发痔疮。小梅虽不干重活,但久蹲厕所也让腹压飙升。排便不规律
小梅爱蹲厕所玩手机,动辄半小时,导致肛门长时间受压。饮食不当
辛辣、油炸食物和膳食纤维不足,让小梅便秘加重,排便费力。她的火锅瘾是“帮凶”。久坐少动
大学生上课、写作业常一坐几小时,血液循环差,肛门易受压。

此外,妊娠肥胖盆腔疾病等也可能诱发痔疮。小梅虽不胖,但久蹲和辣椒让她“中招”。

如何自查痔疮?李教授总结了4个要素,满足两项需就医:

便血:大便带血,颜色鲜红或暗红。肛门肉球:触摸到肿物,有痛感或脱出。脱出:肿物自行缩回或需手推。瘙痒坠胀:肛门常感不适。

小梅对照后吓一跳:“我四个全占了!”她暗下决心,以后绝不拖延就医。

小梅的手术虽成功,但她听说,不是所有痔疮都能一割了之。李教授列出6类人群不适合手术,需谨慎评估:

贫血患者
严重贫血者术后恢复慢,风险高。凝血功能异常者
血友病患者,手术易引发大出血严重肝肾疾病患者
肝硬化肾衰竭影响伤口愈合和麻醉代谢。心血管疾病患者
高血压心衰患者手术风险大。经期或孕期女性
经期凝血功能差,孕期手术可能影响胎儿。直肠疾病患者
溃疡性直肠炎直肠癌,需先治疗原发病。

小梅庆幸自己身体底子好,手术顺利。她也明白,痔疮多是生活习惯惹的祸,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术后一个月,小梅严格遵医嘱,开启了“健康生活革命”。她总结了6个防痔妙招,既实用又接地气:

调整饮食
多吃膳食纤维(燕麦、红薯、菠菜),少吃辛辣油炸。小梅戒了火锅,爱上水果沙拉。规律排便
每次上厕所控制在5分钟内,手机放远,专心“办事”。她还设了个计时器提醒自己。多喝水
每天喝1500-2000ml水,保持大便软化,减少排便费力。增加运动
每周散步或瑜伽3次,促进血液循环。小梅加入学校跑步社,活力满满。避免久坐
每坐40分钟起身活动5分钟,缓解肛门压力。她还买了个坐垫,上课更舒服。定期检查
每年做一次肛肠检查,防患于未然。小梅预约了下次复查,决心不让痔疮卷土重来。

《英国医学杂志》(BMJ)研究显示,改善生活习惯可将痔疮复发率降低50%以上。小梅感慨:“早知道这么简单,我何必遭这罪!”

痔疮手术让小梅吃了苦头,也让她脱胎换骨。她不再是那个忽视健康的“辣椒女孩”,而是成了朋友圈的“健康博主”。她把手术经历写成日记,分享到社交平台,提醒大家别小看痔疮。她的帖子意外走红,许多网友留言:“原来痔疮这么普遍,赶紧去检查!”“谢谢小梅,我也要戒掉久蹲厕所的毛病!”

小梅还拉着室友改掉了吃辣的习惯,宿舍里多了水果和粗粮,少了大盘麻辣烫。她笑着说:“痔疮让我学会爱惜身体,尴尬的手术换来了健康,值了!”

小梅的“痔疮历险记”告诉我们,这个不起眼的“小病”可能带来大麻烦。便血疼痛、脱出,每一种症状都是身体的求救信号。痔疮手术虽尴尬,但科学治疗和术后护理能让我们重获健康。更重要的是,痔疮多是自己“养”出来的,改掉久坐、久蹲、吃辣的坏习惯,才是最好的预防。

别让痔疮偷走你的健康!像小梅一样,从今天开始,多喝水、多运动、少吃辣,定期检查,让“后门”远离烦恼。健康的生活,从守护每一寸身体开始!

来源:健康日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