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天是重阳节,北京老博会也正在火热举办中,老人们收获了许多温暖和祝福。敬老爱老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如何对待老人”大讨论,到如今的“孝星”评选,成千上万个感人的孝老爱亲故事在京城流传,孝行之花在这片土地璀璨绽放。
昨天是重阳节,北京老博会也正在火热举办中,老人们收获了许多温暖和祝福。敬老爱老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如何对待老人”大讨论,到如今的“孝星”评选,成千上万个感人的孝老爱亲故事在京城流传,孝行之花在这片土地璀璨绽放。
开展大讨论弘扬爱老美德
新中国成立后,为弘扬社会主义道德观,本报曾开展过“应该如何对待老人”的大讨论。大讨论从1956年延续到1964年,树立正面典型,纠正错误思想,明确了“赡养父母是子女的庄严责任”的道德观,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1956年,针对揭露虐待老人恶行的一封读者来信,本报在全市广泛开展了“应该如何对待老人”的大讨论,收到读者踊跃来信。其中,有读者表扬了身边孝敬老人的正面典型:一名叫汪鉴清的教师,家里有三位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瘫痪的父亲、小脚的母亲和多病的岳母。汪鉴清和爱人精心照顾三位老人。他的父亲不能走动,他平时就给老人端饭,搀扶老人。有一天夜里,汪鉴清的母亲患了急性肠胃炎,他爱人冒着大雨去请大夫,第二天向单位借了几十块钱,把老人送到医院。(1956年2月3日《北京日报》8版,《应该如何对待老人》)
也有读者反省了自己的错误。一位读者年轻时母亲自作主张给他包办婚姻,他从此埋怨母亲,疏远母亲。定居北京后,他将母亲留在老家,虽然还往家里寄钱,但很少给母亲写信。这次讨论给他敲响了警钟,他认识到母亲年轻时守寡,辛辛苦苦把他这个独生子抚养成人非常不容易。他决心在生活上更好地照顾母亲,使她感到温暖和幸福,也要耐心地帮助她改正缺点。(1956年2月24日《北京日报》5版,《我要改正对母亲的错误态度》)
通过大讨论,人们渐渐认识到,老人经过长年的劳动,为后代开拓了幸福生活的道路,做子女的应该把赡养父母看成是自己对国家对社会应尽的责任。(1956年2月24日《北京日报》5版,《赡养父母是子女的庄严责任》)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在新社会重新得到弘扬。
尊敬老人,既要在生活上关心体贴,使老人感到自己受到尊敬和爱护,也要对他们耐心地进行思想帮助,使他们改变封建思想。在这方面,党员干部率先起到了模范作用。1964年,本报发起党员干部“怎样对待老人的旧思想旧习惯”的讨论。党员杨廷敏在管教孩子时曾与婆婆发生冲突。婆婆认为“孩子不用管,树大自然直”,杨廷敏听后一边给老人讲道理,一边在生活上关心体贴婆婆,渐渐地,杨廷敏的话婆婆能听进去了。(1964年12月2日《北京日报》3版,《思想上帮助 生活上关怀》)经过这场讨论,人们认识到,要身体力行地用具体事实帮助老人克服旧思想,融入幸福的新生活。
京城尊老敬老蔚然成风
上世纪80年代,“尊老”成了北京“五好家庭”评选标准之一,一大批“好媳妇”“好女婿”的感人事迹被广泛传播。尊老、助老、爱老的文明风尚,如同和煦的春风吹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
青年艺术剧院演员杜澎和爱人王素娴,因感人的孝老事迹被评选为1983年全国级“五好家庭”。他们十六年如一日,精心照顾杜澎82岁的、半身不遂的母亲。老人爱吃豆腐,杜澎把按户供应的豆腐留给老人吃;老人每天晚上要起四五次夜,杜澎就为老人准备了一个特制的小铃,小铃一响,杜澎或王素娴就扶着老人上厕所。(1983年2月16日《北京晚报》1版,《尊老好传统 可敬一家人》)杜澎和王素娴以中国人特有的孝老爱亲高尚品德,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赞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孝老爱亲美德的氛围下,工厂、机关、事业单位纷纷开展学雷锋志愿活动,组织职工去敬老院慰问,或到孤寡老人家中送温暖。
大栅栏街道等11个单位用签订服务协议的形式,对19位孤寡老人实行长期承包、综合服务。此后,各单位认真履行协议,使学雷锋、送温暖的助老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大栅栏医院的团员、青年分成6个小组,利用业余时间,为老人送医送药。大栅栏煤厂和天桥煤厂的团员、青年,每月初为老人送一次煤。后来,一些未参加签字的单位也纷纷要求参加综合包户服务活动。(1983年3月31日《北京日报》1版,《对十九位孤寡老人长期承包综合服务》)
东城区209中学老师组成了敬老服务队,每半个月会去一趟东花市敬老院服务,有的给老人洗头,有的给老人洗衣服,有的给老人理发、剪指甲,有的给老人讲笑话,还有的给老人洗澡。天气好时,老师们还会用三轮车拉着老人们逛公园。这些孤寡老人多少都有点儿怪脾气,可老师们一来,他们什么脾气都没了。(1992年3月10日《北京晚报》2版,《拳拳教师情 温暖孤老心》)
朝阳区双井地区活跃着一个由159人组成的“三八服务组”,她们义务为本地区的军烈属、孤寡老人、残疾人服务了多年。居住在北工大宿舍的83岁老人白振岁不能下床,服务组的姐妹们就24小时排班看护,为老人喂药、喂饭,变着花样给老人做饭吃,老人逢人便说:“三八服务组”的同志个个像是自己的亲闺女。(1994年2月21日《北京日报》6版,《坚持七年助孤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孝敬老人的模范个人和家庭通过媒体报道,成为全社会学习的榜样。很多孤寡老人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温暖和关爱,全市尊老敬老蔚然成风。
“三礼”教育感动联合国官员
新世纪伊始,为进一步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加强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全市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了“三礼”“六德”教育,孝敬长辈是其中的主要内容。
“三礼”指礼仪、礼节、礼貌;“六德”包括责任、爱心、诚实、守信、宽容、礼让。2002年9月,朝阳区率先将“三礼”教育纳入中小学德育课程,有的学校开始留“三礼”教育家庭作业,让孩子回家帮助父母做家务,关心父母、给父母洗脚。呼家楼三小有一个父母离异、跟着奶奶生活的男孩子,过去对奶奶不够尊敬,接受“三礼”教育后,他对奶奶说话礼貌了,懂得孝敬了。奶奶生了病,他蹬着小三轮送奶奶去医院,奶奶打点滴,他在旁边守护。家长们说,“三礼”教育使孩子长大了、懂事了。(2003年4月23日《北京日报》7版,《孩子尊敬长辈给父母洗脚》)
教育活动开展期间,学校组织中小学生穿戴“高龄老人生存障碍教具”,体验当老人的感觉。朝阳区武圣庙小学一名五年级的小学生装上障碍教具,还戴上了眼镜,塞进耳塞。当她试图爬台阶时,不禁感慨:“我真的没想到做老年人这么难!这太让我震惊了。今后,我一定要关爱老年人,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2004年5月21日《北京日报》7版,《小学生体验当老人“老年人可真难!”》)
一项小学生家庭行为调查显示,通过“三礼”教育,对父母说“早上好”、道“晚安”、进出家门打招呼的学生,从不足一半上升到97%;进餐不挑拣、礼让家长的学生从30%上升到78%;乐于为长辈捶背、洗脚等做一两件实事的学生占94%。教育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中宣部、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等部门充分肯定这种德育创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项目官员林川真纪女士表示:“纳入中小学正式课程的这种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和人类公共文明礼仪规范相融合的德育活动,实属罕见,尤其是中国孩子给父母洗脚、照顾长辈令我吃惊。这种德育方式非常值得赞扬、学习和在全世界推广。”(2004年6月2日《北京日报》1版,《推广“三礼教育”经验 树立“十个文明”形象》)
陶然亭街道龙泉社区的少年儿童践行“六德”教育,给辖区内4位90多岁的老人过集体生日。10名少年每人做了一道不同的菜,从家中端出集中在一桌,与老寿星们围坐在一起。孩子们给老人切蛋糕时,90岁的李德成说:“我从来没有过像今天这么热闹的生日,没有品尝过这么多孩子做的美味饭菜,今天是我最幸福的一天。”(2004年9月11日《北京日报》3版,《北京“六德”育出社区文明少年》)
教育活动通过一件件小事,无声地内化成了道德品质,悄然影响着孩子们的言谈举止,许多孩子在尊敬师长、孝敬长辈、关爱他人方面都有明显长进。同时,孩子们的行为也对成年人产生了积极影响,令家庭凝聚力不断增强。
争当“孝星”助老为老涌热潮
随着老龄人口增长和“空巢老人”增多,从2010年开始,本市持续开展市级“孝星”评选活动。“孝星”中有十年如一日照顾多位老人的姑娘,有把身边老人当自己父母的社区志愿者,有赔钱赔工夫陪老人的“的士之星”……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推荐、评选和表彰过程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评选的第一年,为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人人争当孝星”的氛围,市老龄办共列出了6种具体参评条件,市民只要满足其中之一便可以报名参加评选,没有行业、年龄限制。其中,如果子女自身经济较困难,但只要“注重老年人精神赡养,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就可以参加评选。(2010年3月6日《北京日报》9版,《万名“孝星”评选今起报名》)2010年重阳节前,全市对万名“孝星”进行了表彰和奖励。
“90后”黄迪是首届北京市“孝星”。黄迪7岁那年,妈妈患乳腺癌,她12岁那年,爸爸又因脑溢血去世。接踵而来的不幸,让黄迪比同龄孩子更成熟,更加懂得亲情的可贵。父亲去世后,黄迪和母亲、姥姥、姥爷住在一起。为了减轻妈妈的负担,她主动把照顾姥姥的工作“承包”下来。大到洗衣洗澡、小到针头线脑,十几岁的小姑娘把七十多岁老人的生活照顾得井井有条。姥姥疼爱地说:“我和老伴身体不好,2007年我还把腿摔断了躺了一年多。多亏这个孝顺的好外孙女,那会儿她才上高中,每天放学回来帮她妈给我喂饭喂药,洗洗涮涮,还得准备高考,真不容易呀。”2008年,黄迪从宏志中学毕业考上大学。尽管学习压力大,但家里的事她一直没放下,尽量把学习等事情在学校都安排好,到了周末或放假就回家帮忙。2010年,黄迪被评为北京市“孝星”,她的妈妈被评为东城区“孝星”。妈妈笑着说:“我还得向女儿多学习。”(2012年1月4日《北京日报》9版,《90后孝星》)
“孝星”评选在全社会掀起关爱老人的热潮。在连续评选六年个人“孝星”之后,从2016年起,评选活动将家庭、社区和单位纳入评选范围,奖项细分为家庭孝老之星、行业助老之星、社会敬老之星、孝道传承之家、敬老和谐社区和敬老模范单位六大类,并在个人“孝星”基础上增加了“孝星榜样”。从2010年到2017年底,全市共命名“孝星”5.9万名。2019年,“孝星榜样”更名为“孝顺榜样”。虽然名称变了,但弘扬孝老爱亲美德善行的宗旨不变。该活动连续开展15年,在全社会形成了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孝老爱亲浓厚氛围。(2019年10月23日《北京日报》5版,《北京“孝顺榜样”评选启动》)
来源:子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