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足72小时,官媒4次提及于和伟,张艺谋的话有人信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9 07:42 1

摘要:不到72小时,《人民日报》四次把于和伟放到镜头中心,既表扬他的社会担当,也认可他在《沉默的荣耀》里对吴石的硬核表演,张艺谋多年前的判断被现实再次验证

不到72小时,《人民日报》四次把于和伟放到镜头中心,既表扬他的社会担当,也认可他在《沉默的荣耀》里对吴石的硬核表演,张艺谋多年前的判断被现实再次验证

热度这回不是靠话题炒出来的,是作品和人品一起支撑起来的

有媒体从公益报道到文艺评论,再到座谈会摘录与人物专访,连续四次把“于和伟”写进标题,给出的关键词是“社会责任”“教科书级”“行业使命”“德艺双馨”

说白了,这是主流平台在公开立标杆

不少人想问,为什么是他?

答案其实很朴素:作品有分量,人也站得住

专访里,他穿件洗得发软的深灰卫衣,袖口挽到小臂,桌上是一杯热白开水

镜头不花哨,话题直指“让表演回到土地”

他讲角色塑造时,手指无意识地轻敲桌面,眼神认真到不忍打断,像是在给每一个细节上发条

被问到台湾观众对《沉默的荣耀》的反应,他放慢语速,说有朋友看着看着就哭了,能共情吴石的选择,“我们同根同源,本就该团圆”

这话不喊口号,却把情感落在地上,也让我明白官媒为何愿意一次次点他:好的演员不止是演角色,还要传递正向力量

回到戏本身,《沉默的荣耀》里那场三分半的无台词戏,很多业内人直接拿来当课件

他发现最信任的人竟是叛者,信仰和情感一瞬崩塌

没有吼,没有飙泪,只有小动作在说话:先是抬手松领口,指尖来回摩挲,像被无形的手掐住喉咙;

伸手拿文件,手腕微颤,纸边轻轻抖;

走到角落背对镜头,肩膀慢慢下沉,后脑勺抵着墙,眼神从震惊被绝望一点点填满

全程零台词,却把心里的风暴翻给你看

我看这场时有种熟悉的窒息感,像你忽然意识到某件你一直坚信的东西塌了,只能努力站稳

他说为这场戏提前一周“闭关”,推掉社交,把房间里贴满吴石的史料照片,连闲聊都尽量不多说,生怕抽离情绪

“得先让自己信,我就是他”

这句我记住了

换句话说,演员先把自己变成角色的容器,情绪才会自然流进来,而不是靠技巧把它拽出来

还有一次是在狱中与夫人的诀别

身体已因酷刑虚弱,他却强装从容

看着凤梨酥,指尖轻轻碰包装纸,想起两人的约定,眼眶立刻湿了

凤梨酥不小心被捏碎,碎屑从指缝落下,他低头,泪水砸在掌心的碎渣上,肩膀忍不住抽搐

不喧嚷的告别,反而更让人心里塌陷

戏外,他去烈士纪念馆,在碑前轻声说“您的名字有人知晓,您的故事有人记得”

这一句不为镜头,却把敬畏落到了日常

很多人把他贴成“叔圈顶流”,但这顶流来得不易

他从跑龙套起步,做过群演,当过背景板,有时整部戏连正脸都没留下

2010年新版《三国》里演刘备是个拐点

为摆脱“反派脸”的偏见,他扎进史料三个月,读《三国志》,看画像,去遗址找感觉,把刘备不同时期的状态拆解到细节里

“接着奏乐接着舞”成了意外名场面,但背后是无数个琢磨动作与节奏的夜晚

更扎心的是,在这之前他拿过七次提名却七次陪跑,甚至有一年四部作品入围,最佳男主与他擦肩

有人会气馁,他选择继续打磨

2017年《军师联盟》的曹操让他彻底翻篇

霸气和悲凉同在,他把“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复杂层次放到角色里,拿了白玉兰最佳男配,也被张艺谋看见

到了《觉醒年代》,他让陈独秀变得有生活气:开会嗑瓜子,说到激动就把皮往桌上一推;

《城中之城》里,他把经侦警察的专业和疲惫都露给你看:查案时目光像鹰,深夜揉太阳穴,指关节因握笔稍微弯曲

这些细微处,才是角色真正活起来的地方

他谈到《我是刑警》时说过一句话我挺认同:“没有哪个刑警天天挂着‘我很累’,疲惫藏在握杯的力度、说话的停顿、走路的肩膀倾斜里,演员要把‘藏起来’的情绪找出来”

说白了,所谓真实,不是把情绪往脸上抹,而是把它们放回日常动作里,让观众自己感到那股暗流

再说张艺谋

两人的第一次交集是在《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片场,他只是个群演,戏份最后几乎找不着影

张艺谋却记住了那双眼,说“这个年轻人眼神里有戏”

二十年后,在《坚如磐石》,他不再是背景,而是撑场的商人角色

一个镜头很出名:面对威胁,他不怒,低头整理袖口,手指慢慢抚平西装褶皱,嘴角笑意和眼底冷意对撞

那一瞬间的“笑里藏刀”,是他拍现场即兴加的

张艺谋在监视器后当场拍案,后期甚至给这个动作加了特写

后来张艺谋直讲:“如果这个角色早四五年出来,高启强可能要排第二”

有人说他夸张,我倒觉得是同行之间的纯认可

把视角拉回这次四次点名

第一次是在重要公益宣传活动的报道里,肯定他承担社会责任;

第二次是评论文章,从专业角度说他演技是“教科书级”;

第三次是在文艺工作者座谈会报道中,引用他的发言并认可他的行业责任;

第四次是人物专访或侧记,系统回顾他的从艺之路,定义为“德艺双馨”的践行者

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他被主流媒体立为“实力派演员”的标杆,张艺谋的评价被进一步印证

截至2025年10月28日,相关话题持续发酵,他的“长期主义”形象深入人心,被不少人视作文艺生态转向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这股风向,值得行业留意

大的环境也在悄悄变

主流媒体频繁聚焦实力派,强调文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职业敬畏;

另一方面,流量明星“塌房”讨论还在继续,观众的耐心越来越少

观众不再只买热搜,更在乎角色是不是有魂、价值是不是正向

说到底,内容回归本质才是正解

与此同时,微短剧跑得飞快:2025年用户规模突破6.62亿,市场预计677亿;

今年一季度海外内购收入1.07亿美金,同比增长15.46%,海外市场预计350到360亿美金

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跟着微短剧去旅行”1到7批共335部,当代都市题材占比超半数

数据好看,但创作质量的争议也不小

《精品微短剧创新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提出“创作、传播、用户、产业、价值”五维评价体系,提醒要平衡市场与社会效益、破出海难题

中国视协微短剧委员会副会长赵晖教授也提到

“微短剧要以东方美学为内核,从中国精品走向全球标杆”

换句话说,不管长短视频,标准都回到“作品说话”

放到更广的坐标里看,于和伟的路径不稀奇,却难

国内有李雪健的前例:从话剧《九・一三事件》到电影《焦裕禄》为角色减重20斤,再到《渴望》,几十年零负面,始终把角色背后的价值传出去

国外有布莱恩・克兰斯顿,早年一直演配角,2008年才凭《绝命毒师》翻身,靠的是把普通教师变毒枭的复杂转变演到骨子里

这些案例都在说一句话:大器晚成不是慢,而是稳

对年轻演员来说,这是最朴素也最不容易的路

我很喜欢他化妆间那本厚厚的角色笔记,扉页写着“理解他,成为他”

最近多了几张《沉默的荣耀》的片场照片,背面用铅笔写着小字:“谢谢吴石,让更多人记得那些为团圆奋斗过的人”

阳光透过窗子落在纸页上,字迹不浓,却有股温度

作品顶着,品行托底,才让一个名字站得长久

说到底,我们都在等下一次被认真对待的角色,等一部能把人心拢到一起的作品

来源:喵喵不是大老虎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