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消息弹出的那一秒,屏幕像被谁突然调暗,朋友圈齐刷刷黑头像,仿佛集体练习默哀。
“原来巨星也会关灯。
”
消息弹出的那一秒,屏幕像被谁突然调暗,朋友圈齐刷刷黑头像,仿佛集体练习默哀。
没有预热、没有热搜铺垫,101岁的杨振宁说走就走,留下一屋子人对着公式和回忆发愣。
追悼会那天,弟弟杨振汉扶着讲台,手一直在抖,声音却稳得出奇:“哥哥小时候教我算数,用一截粉笔在祠堂地砖上画圆,画完拍拍手,说‘圆没有尽头,念的书也没有’。
”一句话把现场理科生全说红了眼——他们天天跟无穷大打交道,却第一次被提醒,无穷大也会回家吃饭。
翁帆站在侧幕,黑衣白鞋,手里攥着一叠泛黄手稿,是杨先生去年住院时还在推导的“杨—巴克斯特”新解。
有人劝她留作纪念,她摇头:“他最怕纸张变黄,说思想要活在黑板上。
”第二天,这叠纸进了国家博物馆恒温柜,隔着玻璃仍像要跳起来写板书。
外界爱把回国、入党、百岁入党再讲成传奇,可真正让同行服气的是另一件事:老先生90岁后在清华办公室挂了一张A4打印纸,写着“问题清单”,第一条就是“如何让中国理论物理再被世界盯十年”。
字迹歪歪扭扭,像小学生罚抄,却逼得整个研究院年年交作业。
现在清单有人接棒。
清华刚设的“杨振宁讲席教授”首位请来的不是华人,而是老对手兼老友、诺奖得主David Gross。
老爷子生前点头:“吵架也要找最会吵的,不然多没劲。
”一句话把爱国翻译成大白话:先把世界顶级大脑请到家,再吵出属于中国的道理。
中国物理学会跟着添把火,新设“杨振宁奖”,两年一评,只发给40岁以下的国际理论物理“后浪”。
奖金不算天价,却附带一个硬核福利:获奖报告必须在清华高等研究院做,且全程直播。
年轻人为了抢话筒,已经开始卷预印本,老先生若在场,大概会眯眼笑:“对嘛,卷公式比卷饭局有意思。
”
更闷声干大事的是那1.2万册藏书。
杨先生从普林斯顿跳蚤市场淘回来的狄拉克讲义、泡利手写批注、甚至还有爱因斯坦寄给他的圣诞贺卡,全在地下室堆成小山。
团队原计划五年扫描完,结果志愿者听到消息连夜飞北京,自带扫描枪,说“免费干,只要允许在PDF里留一行‘此页曾沾过杨先生的咖啡渍’”。
数字化进度条瞬间拉到2024年春,全球开放下载,版权页统一标一句:“知识无国界,但咖啡渍有。
”
有人操心:招牌走了,招牌菜会不会变味?
杨先生早写好“防褪色说明书”——高等研究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正式获批,选址就在清华科学馆北侧,那棵他最爱拍合照的银杏树将被原地保留,设计图里,树根穿透实验室地板,像提醒后来人:算公式别忘了季节更替。
另一边,《新曙光集》的编撰现场更像接力赛。20位青年物理学家每人领一章,任务是把老先生晚年零散的草稿、餐巾纸背面的灵感、微信群语音里突然蹦出的“我想明白了”整理成可证伪的方程。
主编说最难的是脚注:杨先生习惯把“显而易见”四个字当真,编者得替他补十页推导,边补边骂“这也叫显然?
”骂完又偷偷抹泪,因为真的再也问不到原作者。
基金会也没闲着。2023年新增“西部物理教师计划”,专挑甘肃、贵州、宁夏那些地图上需要放大才能看见的小镇,给中学老师报销来北京的路费,唯一条件是:回去必须带学生做一场“杨—米尔斯”科普班会。
有人质疑“理论物理对小镇做题家太遥远”,基金会甩数据:首批40位老师回去后,指导的学生有3个拿到省级奥赛一等奖,1个直接保送中科大。
老先生生前听说,只回一句:“中国被看见,要先让乡村看见。
”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把老办公室整个搬进展柜,连门口那盏总坏的日光灯也原封不动。
讲解员让访客拉一下灯绳,十有八九不亮,然后补一句:“杨先生当年就在黑暗里想出了杨—米尔斯对称破缺。
”观众秒懂:原来灵感也需要停电。
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干脆把2025年定为“杨振宁年”,全球大会主题只剩四个字:“回到问题”。
轮值主席解释:“杨先生晚年最爱问‘下一个问题是什么’,我们干脆把一整年留给大家慢慢想。
”
追悼会结束那晚,清华物理楼没有熄灯,黑板留有一行粉笔字:
“圆没有尽头,但哥哥先走了。
”
下面多了一行新笔迹,字迹稚嫩:
“那我们就把圆画大一点。
”
灯一直亮着,像替老先生回答:巨星只是换了种发光方式。
来源:喜庆的橘子ZDbW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