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监控摆在那儿,郑智化被全程搀扶、托腿协助登机,他却控诉“连滚带爬”、喊话“引退”,道歉后仍不删过激言论
监控摆在那儿,郑智化被全程搀扶、托腿协助登机,他却控诉“连滚带爬”、喊话“引退”,道歉后仍不删过激言论
很多人对他一开始的那篇控诉也是心软的
10月25日,他在社交平台发文,称升降车和机舱有25公分的高度差,司机冷眼旁观,他只好“连滚带爬”进机舱,还把深圳机场贴上“对残疾人最没人性”的标签,顺带把工作人员的态度和所谓“残疾人通道形同虚设”一起批了
那一刻,大家想起《水手》,想起他跌跌撞撞的成长史,自然愿意站在他这边
深圳机场反应很快,第一时间道歉,也说会整改
按理说,到这里就应该是一个不太完美但可收尾的误会
谁知道他不认账,火力继续拉满,点名大陆很多机场不友好,还放话“引退”,不再来大陆演出
这招用情怀和名气施压,老实说,味道不太对
很快,监控公开了
画面里,工作人员一路相陪,耐心搀扶,登机那一刻甚至托着他的腿,配合他跨过那道尴尬的高度差
镜头不会说话,但镜头不会撒谎
和他描述的冷硬、刁难不符,现场看起来就是在尽力照顾
舆论转向也就一瞬间,支持者开始犹豫,路人直觉觉得被带节奏了
10月27日,他发了道歉,说“连滚带爬”是情绪激动时的谴责之词,感谢推轮椅的小哥
但关键在于,道歉是道歉,那些最刺耳的指责还挂在他的主页上,像钉子一样扎眼
言辞模糊,不见彻底更正,像是风头不对时按下的暂停键
截至10月30日,他没有进一步删除不实说法或更完整回应,骂声没散,形象也确实塌了
我不是不懂他
一个从三岁起与小儿麻痹症纠缠的人,七岁做矫形手术才拄着拐起步,他的敏感和逆风感,刻在骨子里
很多好歌就出在这种敏锐里,《水手》《星星点灯》能进到人心里,是因为他真的懂痛
他曾被叫“广告鬼才”,1987年转入乐坛,1992年在央视圣火晚会上唱响全国,那晚邓亚萍红着眼把球拍递给他,多少人把他当青春里的灯
这些都是他真本事,谁都抹不掉
问题是,艺术家的敏感放到日常,会变成一种危险的放大镜
遇到摩擦就迅速上纲上线,把沟通不畅解读为制度性的“不友好”,这是把自己的伤口当世界的真相
我真心希望他那天能抬头看看机场里密密的路标和轮椅通道,听听广播里反复的引导
深圳在无障碍这件事上,真的不差
2021年,这座城市出了全国首部无障碍城市建设条例,公共交通、商业设施、道路和信息服务都有明确的要求
机场作为城市的门面,更是按标准配了通道、设备和陪同服务
行业专家也说了,国内机场无障碍建设的标准化程度在提高,别因个别人的过度解读,把公共服务抹黑
当然,服务越完善越不能摆架子,这是底线
但同样重要的是,任何群体都不能以特殊身份为借口,拿道德做大棒
这几年,公众人物的“情绪失控”可不只他一个
还记得刘露在高铁站的那出吗,查出违禁品不配合,最后行政拘留,合约也没了;
还有柯以敏在选秀现场对选手的粗暴言语,骂到翻车
你可以有个性,但你不能拿个性当免死金牌
也许他真的被那25公分的高度差吓到了,登机口的灯光刺眼,人多嘴杂,焦虑一上来,词就跑到极端
可是,当你决定把极端公开,你就必须为每个字负责
那句“最没人性”,不是随口吐槽,它会落到具体的人和具体的行业上
更糟的是,这样的高分贝,会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变得更难开口
别人会怀疑,是真问题还是新一轮道德胁迫
这才是我最不愿看到的后果
我想起一次在机场,看见一个推轮椅的小哥,手上满是老茧,一遍遍试着把轮椅对齐坡道,怕颠簸到老人
那不是摆拍,是日常
在这样的日常里,批评当然应该存在,但批评要基于事实,要说得清楚、改得动
把情绪当证据,最终只会反噬自己
有人把他的这次失态归咎于年纪,也有人说是童年的阴影
这些或许都是原因,但都不能成为借口
63岁了,该学会的东西不叫“戾气”,叫克制、叫边界
别把“我是残疾人”的句式用成免检标签,别把“我曾经感动过你们”当作通行证
时代早变了,过去明星一句话就能盖过质疑的时代,已经远去
互联网把每个细节都摆在台面上,观众也不是当年的孩子,他们分得清情怀和事实
所以,真正有用的,不是那条轻飘飘的道歉,而是把不准确的指控撤下,把该感谢的人点名感谢,把可以改进的流程讲清楚
这才叫担当
否则,所有后续都只是在消耗老本
道德不能绑架,情怀也不能透支
这句话,我希望他听见
我们可以继续喜欢《水手》,继续在夜里听《星星点灯》
艺术作品和创作者的人品可以分开看,这是成熟社会的常识
你写过好歌,我们记得;
你做错了事,我们也记得
被爱过不等于永远被原谅,被原谅也不等于没有代价
最后还是想留一点善意
人都会犯错,关键看你怎么改
把话说清,把事做实,把那条“狐狸尾巴”收起来,别再拿它晃人
如果他能在这次里真正学会尊重事实,学会把情绪放回口袋,他的名字,或许还能在歌声里被温柔地提起
如果不能
那就请接受一个现实:观众早就长大了
来源:小琪短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