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其中四件直接与调味相关。那么在古代,人们的调料真的比我们少吗?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探寻古代调料的奥秘!
古人调味也精彩!古代的调料竟这么多?
古籍记载、出土文物与历史研究,共同揭示一部悠久的中华调味史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其中四件直接与调味相关。那么在古代,人们的调料真的比我们少吗?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探寻古代调料的奥秘!
咸味篇:百味之首
咸味自古被列为五味之一,有“百味之主”的说法。早在黄帝时期,中国人就已开始利用食盐。
古代的盐主要有井盐和海盐,不过宋代的高端盐放到现代可能也属于杂质过高的工业盐。在古代,盐价由国家控制,私自贩盐是重罪,因价格不菲,普通人家使用也很谨慎。
甜酸辣鲜:古人的味觉体验
甜味:古称“甘”,殷墟甲骨文中已有“蜜”字。古人主要使用蜂蜜、食糖和饴糖来调制甜味。
酸味:醋在古代称为“酢”,周王室设有“酢人”专管王室用醋。《齐民要术》曾系统地总结了22种制醋方法。
辣味:辣椒是明代才传入中国的,在此之前,辣味主要来自花椒、胡椒、茱萸和生姜等。
鲜味:古人早已懂得利用虾籽、鱼露、蚝油、鲜笋等食物提鲜,并总结出“无咸不鲜”、“无甜不鲜”的调味经验。
酱料世界:源远流长
酱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周礼》和《论语》中都已提及酱。早期的“醢”是肉泥发酵生成的油,类似今天的鱼露。
“酱油”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宋的《山家清供》和《吴氏中馈录》中。而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则首次系统总结了“作酱法”,记载了至少30种酱及酱品的酿造方法。
调味品的传播与交流
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时将中国制酱技术传入日本。宋代,各民族各区域之间的交流促进了调料的发展。
随着时间推移,不同地区的口味差异也逐渐形成,宋代北方饮食偏酸,而南方则偏咸。
古人的调料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得多!虽然有些现代调料在古代确实没有,但他们充分利用自然赋予的资源,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调味体系。
下次当你品尝美食时,不妨想想这些调料背后悠久的历史文化!
#古人智慧# #中华饮食文化# #科普创想家# #古人的美食日常#
来源:大熊猫的史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