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纪中前妻再次发声,抛出证据,杜星霖“插足”上位瞒不住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30 01:42 1

摘要:樊馨蔓在社交平台公开甩出“海外材料”,称张纪中婚内转移夫妻共同财产至杜星霖名下,并向大众征集2015—2016年“非正常交往”的证据,而张纪中与杜星霖至今未回应

樊馨蔓在社交平台公开甩出“海外材料”,称张纪中婚内转移夫妻共同财产至杜星霖名下,并向大众征集2015—2016年“非正常交往”的证据,而张纪中与杜星霖至今未回应

这一次不是吵架,而是把婚姻里最敏感的财产问题摊在阳光下

这对夫妻过去八年以“真爱”名义高调经营的生活,如今被一封长文、一组时间线顶在了风口

他们八年亲手搭起的“真爱”人设,正被一条条时间线、一个个判决书掀起边角

那些把生活拍成短剧的甜蜜日常,如今都被反复回看

深夜想吃串,67岁的张纪中买了机票飞新疆;

孕期涂妊娠油,镜头里他低头对肚子小声说话;

孩子出生后,他背着小书包接送上下学;

再到这个暑假,巴黎铁塔前,婴儿背带里睡着小女儿,左手牵大儿子,右臂被杜星霖挽着,一家人笑得很亮

从半夜飞新疆到巴黎铁塔合影,甜到发腻的公开日常,后来都变成了证据库里的背景板

我常想,一段关系到底要不要放到镜头里给陌生人评判?

答案大概只有在风向变了那天才知道

真正的拐点出现在女儿周岁视频下的那场骂战

那天原本只是个“祝福仪式”,粉色小裙子、蛋糕蜡烛、父母合唱,结果评论区里有人开起了极不合适的玩笑

他们没删评、没关评论,直接开怼

张纪中用了“无聊至极”“恶意低俗”的词,杜星霖回击“拿孩子开玩笑,你们的良心不会痛吗”

很快,双方火气越烧越旺

公众人物最怕的不是质疑,而是与情绪对打

有律师提醒,理性处理、删除视频,风波就过去了

法律给了理性收场的路,但他们选择了加码对峙

律师函发了,视频也录了,句句强硬,骂战愈演愈烈,舆论从同情转向反感,“小题大做”“仗势欺人”的声浪翻涌起来

旧账也被翻开

时间线摆在那儿:2016年,张纪中与樊馨蔓婚姻破裂,杜星霖当时仍是助理,频繁在他身边出现;

同年12月23日,两人正式离异;

不到三个月,2017年张纪中与杜星霖登记结婚

“插足”的质疑一直没断过,但当年樊馨蔓因证据不足,在名誉纠纷里败诉,并公开道歉

戏剧性的,是后续几份法律文书又接连落下

2022年,法院认定张纪中曾公开《离婚协议》泄露隐私,判其道歉并赔偿,他赔了钱但没致歉,2024年樊馨蔓申请强制执行

2025年2月,北京互联网法院又判定杜星霖在直播中的不当言论构成对樊馨蔓的侮辱、诽谤,张纪中承担连带责任,需公开致歉并赔偿1.5万元,二人仍未履行致歉义务,樊馨蔓再次申请强制执行

到了这个夏天,樊馨蔓发长文称离婚时被转移的财产“不小于三亿”,第二天张纪中回击,说自己“被无休止迫害”

那之后,周岁风波把双方推到了同一条舆论线

截至10月30日,关于“插足”与财产转移,仍无最终司法结论

但有两件事是确定的——

已经生效的,是几份与“致歉”有关却迟迟未履行的判决书

以及,樊馨蔓又一次把牌摊在了桌面上

10月25日,她发长文,公开征集2015—2016年两人的“非正常交往”证据,并发布海外友人提供的文件截图,称2016年婚姻存续期间,张纪中通过海外账户将夫妻共同财产转至杜星霖名下,涉及房产、股权,金额巨大

她写:“当年我被说成‘疯女人’,如今证据摆在眼前”

这些材料的来源、真实性仍待核验,但她的态度很明显

她此次把“证据募集”公开化,明显是要把输在证据上的那一局打回来

这段婚姻的破裂本身就像一出闹剧:2016年那场“捉奸”风波,冲突升级、照片外流;

媒体喊话、双方各执一词;

2017年草草收场,财产分割始终未对外详述

多年后旧事再起,是因为舆论、孩子和“人设”的叠加效应,也是因为时间线上的新法律与新判决在加码

按2025年的新规,婚内出轨向第三者转移财产,可被全额追回

同一轮司法解释还把“婚内未经对方同意过度打赏主播”纳入挥霍夫妻共同财产的范畴,离婚时可能被少分或不分

换句话说,如果“转移财产”被坐实,其后果比过去更重

此刻的每一份截图、每一条流水,可能都在左右走向

名誉这头的边界也更清晰了

蒋勤勤“被小三”的名誉案里,法院要求新闻机构在显著位置连续致歉,赔偿精神损害及相关费用十几万元,强调媒体即便“转述”也要审慎核实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名誉权同样需要边界感

这也提醒所有围观者:说话要对事实负责,吃瓜也要对自己负责

回到这桩持续九年的拉扯,我更在意的是两个看似简单的问题:第一,为什么不删视频、不关评论,不把节奏慢下来?

第二,为什么一遍遍把孩子放进镜头中心?

这桩风波真正让人唏嘘的,是孩子被置于流量的泛光灯下

做父母的都懂,孩子的世界需要温柔,也需要边界

你可以在凌晨换尿布,也可以在清晨送去上学,可不必每一步都交给全网评分

偶尔我也能想象那个家里的日常:有人忙着热奶、有人盯着数据、有人搜律师函模板

这样的生活一旦和“甜蜜营销”捆在一起,迟早会在某个细小的缝隙里漏风

当私人生活被做成连续剧,观众就会期待下一集——而现实从不按剧本走

这几年,明星婚姻一直站在聚光灯底下,退出的、复合的、冷处理的层出不穷;

资本市场上,离婚还会牵动上市公司股权,像黄韬与翁淑华的分割争议,一纸判决波及上亿资产,影响公司公告和投资者情绪

婚姻不是舞台,但它的震动往往溢出家门很远

他们的故事,不只是八卦,更是一次又一次公共沟通失败的样本

此刻的局面,最需要的其实很简单:别再把情绪当回应

理性澄清疑点、如实履行判决、把孩子撤回到相机背后,比任何一句狠话都管用

沉默不一定是认怂,回应也不必是吼叫

如果真有证据,就放进司法程序;

如果没有,就别再把故事拍成短剧求个“剧终”

来源:海马影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