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是修行,把“我”看轻!你那么累,因话里全是“我”字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9 18:40 1

摘要:菜市场鱼摊前,总见两种顾客。一种捏着纸币小声问:“能不能给我挑条小点的?”另一种敲敲玻璃缸:“来条草鱼,两斤左右。”前者常得到奄奄一息的鱼,后者筐里扑腾着最生猛的。

菜市场鱼摊前,总见两种顾客。一种捏着纸币小声问:“能不能给我挑条小点的?”另一种敲敲玻璃缸:“来条草鱼,两斤左右。”前者常得到奄奄一息的鱼,后者筐里扑腾着最生猛的。

语言是秤,多一个“我”字,就轻了三分。

古人早看透这道理。

《道德经》有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从不言“我”,故能长久。

办公室新来的实习生总说“我觉得该这样改”,改了三稿仍不过关。隔壁工位的老张端着茶杯路过,指着屏幕说“这个版式符合阅读习惯”,实习生才恍然大悟。

不是才华不够,是说话时“我”字太重,压垮了道理。

亲戚家孩子找工作,连续五场面试败北。他每句话都像在独白:“我大学时拿过奖学金”、“我特别擅长沟通”。后来照我建议,把“我”换成“贵公司需要的”,第七天就收到录用通知。

孔子在《论语》中提醒。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说得越多“我”,做得越少实事。

小区物业竞选,两个候选人形成鲜明对比。老王说:“我保证降低物业费。”老陈展示表格:“数据显示,公共照明节能改造可节省30%开支。”业主们用选票选择了后者。

老话里藏着智慧。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真正有分量的话,不需要主语。

观察过公园下棋的老人。输棋的那位总嘟囔“我本来要走马”,赢棋的轻推棋子:“这步车五进二将得妙。”一个困在“我”的牢笼里,一个已融入棋局。

苏东坡看破名利场。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那只鸿雁从不宣称“我留下了足迹”。

朋友婚姻亮红灯。妻子哭诉:“我为你付出这么多。”丈夫反击:“我赚钱不辛苦吗?”后来他们试着说:“这个家需要更多温暖”、“孩子期待父母陪伴”,裂痕竟慢慢愈合。

佛家讲放下我执。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执著于“我”,就看不见众生。

商场退货柜台前,顾客说“我要退货”往往被拒,说“商品存在质量问题”总能顺利办理。同样的诉求,换种表达,天地迥异。

《战国策》里有启示。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没有文采的话传播不远,满是“我”字的话寸步难行。

孩子在学校受欺负,教他说“打人违反校规”比“你凭什么打我”更有效。前者唤醒规则,后者只是情绪宣泄。

荀子看得透彻。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借规则之力,胜过千句“我认为”。

深夜加班,组长说“项目需要今晚定稿”比“我需要你们加班”更能凝聚团队。前者是共同使命,后者像个人奴役。

《小窗幽记》点破关键。

“藏巧于拙,用晦而明。”

藏起“我”字,反显智慧。

母亲从不说“我为你做饭”,她说“吃饭时间到了”。父亲不说“我供你读书”,他说“读书能明理”。这种无我的爱,最是厚重。

古人谈孝道。

“色难。”

不给父母脸色看,比给钱给物更难。

菜农称完菜总会多抓一把:“自家种的,不值钱。”比超市“回馈顾客”的标语更暖人心。无我的给予,最是珍贵。

《菜根谭》有真意。

“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

浓烈的“我”非真味,平淡的规则才是。

开始练习说话时把“我”字藏起来。拒绝借钱时说“手头确实紧张”,比“我不想借”保全了情面。请求帮助时说“这事需要你 expertise”,比“我需要你帮忙”更显尊重。

白居易有诗云。

“此时无声胜有声。”

有时,无“我”胜有“我”。

那些真正强大的人,说话如春风拂面。他们用“大家都看到了”代替“我发现”,用“规律表明”代替“我觉得”,用“数据告诉我们”代替“我证明”。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淡泊“我”字,方能明志致远。

现在经过快递站,我会直接报出取件码。职场沟通,习惯说“标准要求这样处理”。家庭生活,更多讲“咱们这样安排好不好”。突然发现,世界变得格外通透明朗。

最后想起《围炉夜话》中的话。

“知足之心,可用之以处境,不可用之以读书。”

知足用于生活,进取用于成长——而放下“我”字,恰恰让两者平衡。

从明天起,试着在每句话里抽掉一个“我”字。让规则替你说话,让数据为你证明,让共识为你开路。这不是消灭自我,而是把小小的“我”,融入更广阔的天地。说话时忘掉自己,反而能找回整个世界。

来源:简爱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