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3月,北京电影节资料馆,大银幕上温海涛的旁白刚落,观众席里有人小声抽鼻子。
“哥,咱俩的戏还没拍呢,你怎么就先杀青了?
”
2024年3月,北京电影节资料馆,大银幕上温海涛的旁白刚落,观众席里有人小声抽鼻子。
隔座的大哥红着眼嘟囔:原来1999年就把长城配完音了,结果胶片在仓库躺了25年。
这感觉就像快递短信到了,人却不在了,酸得慌。
同一周,温海波在央视《大运河》剧组剃了半秃头,黏上清末辫子,对着镜子练算盘手势。
道具组说,他收工后把算盘珠子拆下来排成“HX”,说是给哥看——海涛名字缩写。
没人提醒,他自个儿带了两箱史料,箱角贴着张家口话剧团旧地址,胶带都发黄了。
学者笑他“戏痴”,他回一句:我哥15岁在团里压腿时,可没人给他递资料。
2001年《黑洞》热播,温海涛演反派,抽烟用左手,因为右手得留给弟弟以后牵。
戏刚杀青,医院确诊单先杀青——肺癌,47岁,连杀青宴都省了。
追悼会那天,温海波把哥哥骨灰盒抱在怀里,打车直奔西山,一路跟司机唠张家口方言。
墓碑朝北,正对老家,碑面只刻一句话:哥,戏台子我替你守着。
守得挺苦。
《还珠格格》后,温海波成了“福伦专业户”,制片方说观众就认这张脸。
他偏要去小剧场演疯子,票价二十,台下七个观众,其中四个是保洁。
有人嘲“过气”,他耸肩:我哥教过,戏比天大,观众多少是天的安排。
2024年4月,他拿出两部剧的片酬,凑了100万,设立“海涛海波表演艺术奖学金”。
申请表上有一栏奇葩问题:你最怕演什么?
他解释:怕啥演啥,才能长本事,这是我哥住院时跟我说的。
首批十个孩子,七个来自张家口,拿到钱先买硬座车票,站也得站到北京看戏。
北影节放映结束,温海波没走,站在过道上给每个观众鞠躬,像替哥哥还愿。
有姑娘递纸条:叔叔,我也想学表演,可爸妈说没饭碗。
他把纸条揣进兜里,第二天让助理寄去一套《大运河》剧本,扉页写:
“饭碗得自己造,造好了还能盛两碗,一碗给你,一碗给我哥。
”
如今他每年保持两三部戏,不挑番位,只挑“没演过”。
剧组里年轻人爱刷短视频,他刷旧照片——1983年张家口话剧团门口,兄弟俩穿破洞牛仔裤,笑得牙花子乱飞。
照片背面,温海涛当年留字:以后一起演部电影,咱当主角。
温海波回宿舍拿钢笔在下面补一句:你当主角,我当主角的弟弟,也算同框。
戏还没拍,人却散了。
好在2024年,遗作公映、新戏开机、奖学金落地,三件大事摞一块,像哥哥托梦把档期排满。
温海波在《大运河》杀青那天,一个人沿通州运河走到天黑,手机最后一点电用来放1999年哥哥录的旁白:
“长城内外,唯余莽莽。
”
他抬头,河面灯影晃成旧舞台,仿佛对面站着穿牛仔裤的少年,喊他:
“小弟,走,回家排戏。
”
来源:您是我的小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