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夜的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实验室,灯光穿透玻璃窗洒在树叶上,与焊锡丝熔解时的微光交相辉映。霍建振站在实验台前,指尖捏着的烙铁头还带着余温,电路板上细密的焊点如繁星点点——这是他执教二十九年来,无数个相似夜晚的缩影。从1996年踏上讲台至今,这位电气专业教师用电
临大访谈录
访谈临大人物 讲述临大故事
传播临大声音 感悟临大精彩
带着对知识的渴望与对未来的憧憬,聚焦临大学者、校友、学子,推出“临大访谈录”专栏,聆听那些关于教育、成长与梦想的动人故事。
第十五期临大学者:霍建振
霍建振,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系主任,全国高等院校工程应用技术教师大赛二等奖获得者,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山东赛区优秀指导老师。
深夜的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实验室,灯光穿透玻璃窗洒在树叶上,与焊锡丝熔解时的微光交相辉映。霍建振站在实验台前,指尖捏着的烙铁头还带着余温,电路板上细密的焊点如繁星点点——这是他执教二十九年来,无数个相似夜晚的缩影。从1996年踏上讲台至今,这位电气专业教师用电阻电容作教具,以沂蒙精神为焊锡,在方寸讲台上焊接起知识与品格的通路,让每一个经过他“电路”的学生,都能接通理想的电流。
01初心如磐:从“小灯泡”到“大讲台”的热爱传承
霍建振与教育事业的缘分,始于童年时对神圣职业的懵懂向往。“小时候觉得老师既能教做人,又能教做事,还被大家真心喜爱。”这份朴素的崇敬,与他对动手实践的痴迷碰撞出火花——收集灯泡、开关、电池等零件,用旧电线连接成简易电路,当灯泡亮起、喇叭发声时,那种打开新世界大门的兴奋,悄然埋下了工科探索的种子。
高考填报志愿时,他毫不犹豫选择了电气技术师范类专业,将教师梦与工科热爱紧紧捆绑。1996年毕业那天,当他第一次站在讲台上,才真正读懂教育二字的分量:“不只是传授知识,更是用耐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电路实验课上的一个瞬间,让他彻底坚定了从教信念。有位学生连续三次测量电阻的误差都超过30%,急得直跺脚。霍建振没有直接讲解理论,而是带他换了3种不同精度的电阻。当学生用0.1%精度的标准电阻测出稳定数据时,眼睛里瞬间亮起从迷茫到顿悟的光。后来学生在实验报告中写道:“老师让我脑子里的知识点搭起了桥。”
“老师的价值,就是帮学生接通知识的电路。”霍建振常说,看到学生突破瓶颈时的光芒,比任何荣誉都珍贵。上学期,一位学生冲进办公室兴奋地说:“老师,上学期没弄懂的运放电路,今天突然豁然开朗了!”那种纯粹的喜悦,成为他坚守讲台最温暖的动力。
02匠心为桥:把沂蒙精神焊进课堂
在霍建振的教案里,夹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沂蒙老区的乡亲们推着独轮车支援前线。“电路课不只是教公式,要让学生知道,再复杂的创新大厦,也是用基础元件一砖一瓦搭起来的。”他常把沂蒙精神比作电路中的“接地极”,“能让知识的电流更稳定”。
这种理念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细节。讲电阻时,他会讲述沂蒙人民“省下一口粮支援前线”的奉献精神;分析电容储能原理时,他会引申出“艰苦奋斗、积蓄力量”的人生智慧。年轻教师接手他的课程时,他总会翻开这本夹着老照片的教案:“严谨是基极,关爱是发射极,沂蒙精神是集电极——三者都通了,教学才能放大价值。”
2020年电子设计大赛的经历,更让他体会到“陪伴”的力量。疫情期间的线上比赛中,学生调试的智能小车突然因元器件受损跑偏,眼看几十天的心血要白费,队长当场哭了出来。霍建振一边安抚学生“电路烧了能修,信心不能断”,一边连夜联系组委会说明情况,争取到半小时的延迟测试。当小车最终沿着轨迹稳稳跑完,屏幕那头爆发出欢呼时,他发现自己的手心全是汗——就像当年第一次成功点亮灯泡时那样激动。“那天我才明白,老师就是学生最可靠的稳压电源,关键时刻要能输出力量。”
03薪火相传:在AI时代守护“动手的温度”
面对虚拟仿真平台逐渐普及的现状,霍建振的实验课上,仍坚持让学生先用面包板手工搭建电路,再用AI工具验证。“虚拟实验能模拟高频电路的危险场景,但焊锡的温度、元器件的触感,是仿真替代不了的。”他指着实验室墙角的工具箱,里面摆满了学生焊接失败的电路板:“这些废品比完美的报告更有价值,能教会学生排错的智慧。”
在他看来,AI时代的教师更要当好“知识挑战的设计者”。“过去是我讲公式,现在我要设计问题让学生用AI工具去探索。”他开发的“故障电路诊断”课程,故意在虚拟平台中设置隐蔽错误,让学生既用示波器测量,又用AI分析数据,“技术是助手,但发现问题的敏锐、解决问题的韧劲,得在真刀真枪中练出来。”
这种理念也融入他对学生的人生寄语中。“基尔霍夫定律说,电流分支再多,总有一条主路径。”他常对学生说,“你们要做马伟明院士那样的超导体,哪怕遇到卡脖子的电阻,理想的电流也不能断。”在他看来,电路中的每一个节点,都对应着人生的选择:“串联时专注前行,并联时懂得协作,短路时学会止损——这些道理,比欧姆定律更重要。”
如今,霍建振鬓角的白发已像电路板上的银线,但他依然保持着每天去实验室的习惯。年轻教师们接过他编写的教材,会发现扉页上写着:“教育就像搭电路,既要保证电流通畅,更要让每一个元件都发挥最大价值。”而那些走出校园的学生,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记得他说的:“复杂电路终有解,人生难题亦如是。”
实验室的灯光又亮了,霍建振拿起那把缠了胶布的烙铁,在新一批学生的电路板上,焊下了一个坚实的焊点。这是他用二十九载光阴证明的真理: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单向输出的“直流电”,而是师生之间相互成就的“交流电”,在一次次“通电”与“反馈”中,让知识与精神的电流,永远奔腾向前。
来源:新柔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