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8日清晨,美国密西西比州59号州际公路上,一辆卡车侧翻的巨响打破了宁静。笼具碎裂的瞬间,十几只恒河猴窜入公路旁的树林,其中两只甚至爬上了高速公路指示牌。警方迅速封锁现场,枪声接连响起——除一只下落不明外,其余猴子均被当场射杀。更令人不安的是,警方警告这
10月28日清晨,美国密西西比州59号州际公路上,一辆卡车侧翻的巨响打破了宁静。笼具碎裂的瞬间,十几只恒河猴窜入公路旁的树林,其中两只甚至爬上了高速公路指示牌。警方迅速封锁现场,枪声接连响起——除一只下落不明外,其余猴子均被当场射杀。更令人不安的是,警方警告这些猴子携带丙肝、新冠和疱疹病毒,而源头机构杜兰大学却坚称"不具有传染性"。这场罗生门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生物安全危机?
事故发生在当地时间6点47分,涉事卡车运载着杜兰大学国家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的恒河猴。目击者描述,逃逸猴子表现出异常攻击性,"眼睛通红,龇着牙嘶吼"。恒河猴与人类基因相似度达93%,平均体重7.7公斤,是医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灵长类动物。
警方通报与杜兰大学声明存在明显矛盾:前者强调猴子携带多种高危病原体,后者则否认传染风险。这种矛盾在2022年宾州类似事件中已有先例——当时接触逃逸猴子的人员出现了新冠样症状。更蹊跷的是,官方始终未公布运输猴子的具体数量及射杀数量,仅模糊表示"大多数被消灭"。
射杀决策的生死逻辑美国《动物福利法》第13章规定,对可能威胁公共安全的实验动物可采取极端措施。恒河猴的咬伤可能传播致死率80%的B型疱疹病毒,其体液还存在HIV、肝炎等血源性感染风险。
对比历史案例可见处置差异:2015年爱荷华州43只灵长类动物逃逸后全部活捉,而2022年宾州事件中CDC最终销毁了全部100只实验猴。此次密西西比州警方选择射杀,可能基于CDC生物安全四级预案中的"黄金4小时"原则——高危病原体一旦扩散,后果不堪设想。
杜兰大学的实验档案暗线公开资料显示,杜兰大学近五年涉及恒河猴的实验包括:2021年HIV疫苗测试、2022年新冠病毒气溶胶传播研究、2023年丙肝药物实验。这些项目多数需在BSL-3级实验室操作,但运输环节仅采用普通笼具。
美国农业部记录揭露,涉事运输公司2018年曾因笼具不达标被罚1.26万美元。此次侧翻事故再度暴露出运输监管漏洞——若真如校方所言猴子"无传染性",为何不采用麻醉捕获等更人道方式?
历史镜像中的危机模式2003年德州SARS病毒食蟹猴逃逸导致实验室全面封锁;2015年爱荷华事件因动物未携带高危病原体得以和平解决;2022年宾州事件最终以全面扑杀收场。这三起事件反映出美国实验动物管理标准的摇摆——似乎只在悲剧发生后才会短暂收紧。
恒河猴运输至少需强化四道防线:基因标记追踪、实时生命体征监测、双重防护运输舱、标准化应急麻醉流程。国际社会更应推动修订《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将活体实验动物跨境运输纳入严格监管。当科学研究的边界不断拓展,我们是否也该重划生态安全的红线?这场公路边的枪声,或许正是文明社会必须直面的生物伦理警钟。
来源:老钱的科学大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