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的组建与发展-24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9 22:36 1

摘要:新四军驻各地办事处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宣传中共中央的抗日方针和新四军抗战的英勇事迹。桂林办事处通过《新华日报》(桂林版)、《救亡日报》,发表共产党领导人的文章,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福州办事处通过共产党掌握的《战友》、《救世报》等刊物,揭露汉奸、亲日派的光国

开展抗日宣传和救亡运动

新四军驻各地办事处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宣传中共中央的抗日方针和新四军抗战的英勇事迹。桂林办事处通过《新华日报》(桂林版)、《救亡日报》,发表共产党领导人的文章,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福州办事处通过共产党掌握的《战友》、《救世报》等刊物,揭露汉奸、亲日派的光国言行,报道新四军的胜利消息,鼓舞人民的抗日斗志。发行各类抗日救亡书刊,传播抗日救国真理,振奋人民群众的抗战热情。

南昌等办事处通过招待会、座谈会、群众集会以及应邀到大中院校作报告的形式,大力宣传中共中央的抗战主张,控诉日军侵华的残暴罪行,介绍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作战的情况。南昌办事处在“七七”事变一周年时举行几千人纪念大会,会后进行示威游行。“九一八”事变七周年时,连续3天动员工人、学生等各界代表600多人有组织地到街头演讲,散发告民众书,举行战利品展览会,组织万人火炬大游行。

有些办事处通过文艺形式宣传抗日。福州办事处组织剧团、歌咏队、战时民众教育工作队,深入城乡,公演抗日话剧,教唱抗日歌曲。福建龙岩白土留守处还组织宣传队到驻地国民党军队中教唱救亡歌曲,宣传抗日救国道理,使不少国民党军士兵深受感动,纷纷表示要上前线抗日杀敌。南昌办事处把大批流亡到南昌的外省青年和江西省的失业、失学青年分别组成新四军战地服务团、青年抗敌后援会、青年救亡协会,进行抗日歌咏活动和话剧公演。

这些宣传活动,打破了由于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造成的沉寂的政治局面,扩大了共产党、新四军在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在进行抗日宣传的基础上,新四军驻各地办事处还积极组织各种抗日群众团体,发动妇女救国会为前线将士做军用急救包、军衣、棉被、军鞋。

仅南昌办事处所属“妇声社”的爱国妇女,就为前方将士制作军用急救包1.7万多个,军衣1.55万余套,军用棉被600多床,军鞋1000多双。还发动各界捐献,南昌各界捐款56万元,其中浙赣铁路工人一次就捐款1万元,商界捐军衣和背心各1万件。江西省抗敌后援会两次向新四军赠送慰劳品,计棉背心1000件,棉军装500套,布鞋2100双,草鞋1000双,雨笠200个,毛巾240条。

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

新四军驻国民党统治区的各办事机构,是共产党和国民党军政当局保持联系的合法渠道,也是共产党对国民党、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进行统战工作的基地。南京沦陷后,武汉成了全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国民党军政要人、社会各界名流云集武汉。武汉办事处在周恩来、董必武等指导下,同社会各界广泛接触,宣传、解释共产党的主张和政策,共商抗日救国大计,推动他们同情、支持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南昌办事处通过召开座谈会、招待会等形式,邀请国民党江西省军政要员、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向他们阐述共产党的抗日救国纲领,征询共同抗日良策。经过办事处的多方努力,江西省许多上层人士,积极拥护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支持新四军抗日。

桂林办事处处长李克农,利用蒋桂矛盾,经常同白崇禧、黄旭初、李济深等人保持接触,经努力争取,同桂系上层人士建立了较好的统战关系,使广西一度出现了较好的合作抗日的局面。

竹沟留守处在中共河南省委统战委员会领导下,积极开展对国民党第1、第5战区驻军的统战工作,先后与国民党军第68军军长刘汝明、第77军副军长何基沣、第13军军长张轸、第1战区预备军总司令张舫、四川实力派邓锡侯建立了比较好的关系。

通过这一系列的统战工作,争得了国民党内的民主派和地方实力派的同情和支持,团结了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知名人士,从而有力地遏制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活动,为维护国共合作长期抗战作出了贡献。

洽领、接收、转运、筹集军需物资

新四军组建之初,由武汉办事处向国民党当局洽领军饷和部分军需物资,要经过多方交涉和争取,才能领到手。一些办事处还代表共产党、新四军接受国际友人、海外侨胞、国内爱国人士的捐赠。长沙通讯处接受了湖南、广东和海外捐赠的衣服、药品、食品等各种物资1个车皮。武汉、桂林办事处还担负向新四军、八路军运送军需物资的任务,是物资转运站。

上海、温州办事处还在沦陷区和国民党统治区采购新四军紧缺的通讯器材、医疗器械和药品、化工原料、油料及机器等,再秘密运往皖南和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了新四军紧缺物资的采购站。有些办事处还通过中共地下组织开办公司,筹集部分经费,部分弥补了新四军经费的不足。各办事处在这方面的积极工作,对处在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严密封锁下的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来说,作用是很大的。

掩护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活动

不少办事处、留守处同时又是共产党的领导机关。1938年1月成立的驻赣办事处,对内是中共中央东南分局机关;新四军第8团竹沟留守处,曾同时是中共河南省委、中共中央中原局机关;福州办事处,对内是中共福建省委和闽东特委机关;平江留守处,对内是中共湘鄂赣特委机关;温州办事处,同时是中共浙江临时省委机关等等。

办事处担负秘密传送中共中央、东南分局文件、信函,沟通原游击区共产党组织上下联系的任务。掩护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秘密发展共产党员,恢复和建立共产党的组织。

南昌办事处协助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在抗日群众团体和工厂、学校中发展共产党员,在两个月内,就在南昌市建立了十几个共产党的支部,发展了近400名党员。

竹沟留守处协助中共河南省委,仅1939年就发展了8000多名共产党员。

平江留守处经过艰苦工作,使全区18个县中有15个县建立中共县委,发展新党员5000余人。

七里坪留守处在组建后几个月里,就恢复和建立了7个共产党的区委。吉安通讯处,经过审查,先后恢复了数十名共产党员的组织关系。

景德镇办事处在皖浙赣边区查寻到一批与共产党失去联系的老党员,经严格审查后,恢复了他们的党籍。

坚持了南方革命战略支点

中共中央在关于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抗日部队的指示中,多次强调要留下部分武装和干部,保持南方革命战略支点。陈毅在1938年初对来南昌请示工作的中共闽赣省委组织部长曾镜冰说:“部队要大部出动,但要留枪、留人、留干部,像割韭菜一样要留根。”

新四军离开各游击区时,均留下少数干部坚持斗争,并成立了新四军后方留守处、办事处为掩护。 虽然留下的人枪不多,但保留了革命的火种。尽管不久这些办事处、留守处遭到了国民党的袭击、破坏,被迫撤销了,但大部工作人员转入地下,在当地共产党组织的领导下,组织与发展游击武装,坚持就地抗战。

新四军崇安留守处主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曾镜冰于1941年2月转入地下活动,坚持就地游击战争,以后发展为闽浙赣民游击队。

新四军龙岩白土留守处副主任魏金水在留守处工作被迫结束后,亦转入地下活动,和中共闽赣省委书记方方一起组织游击武装,后来发展为闽粤赣游击纵队。

新四军平阳留守处副主任、中共浙南特委书记龙跃,在留守处被迫撤销后,继续组织游击武装,1944年日军入侵浙南时,组成了永乐抗日游击总队,解放战争中又组成了浙南游击纵队。他们不仅坚持就地抗战,而且在抗战胜利、新四军北撤后,仍坚持就地游击,为坚持共产党在南方的革命战略支点作出了贡献,一直到迎接和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中国。

来源:表里如一大好河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