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朝时期(1636-1912)的朝鲜半岛处于李氏朝鲜王朝(1392-1897)统治下。这段时期的中朝关系以宗藩体制为核心,朝鲜在政治、文化上深受中原影响,同时保持着高度的社会封闭性,其历史发展呈现出独特的矛盾性。
清朝时期(1636-1912)的朝鲜半岛处于李氏朝鲜王朝(1392-1897)统治下。这段时期的中朝关系以宗藩体制为核心,朝鲜在政治、文化上深受中原影响,同时保持着高度的社会封闭性,其历史发展呈现出独特的矛盾性。
1636年,皇太极率军攻陷汉城,迫使仁祖签订《三田渡盟约》,朝鲜正式成为清朝藩属。这一事件标志着朝鲜对明朝"事大主义"的终结,但朝鲜士大夫阶层长期以"小中华"自居,视清朝为蛮夷。清廷对朝鲜采取"不干涉内政"政策,仅要求定期朝贡(每四年一次)和礼仪性臣服。朝鲜国王需接受清朝册封,外交文书使用清朝年号,但内政完全自主。这种微妙的宗藩关系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才正式终结。
1897年10月12日,朝鲜王朝的第26代国王李熙自称皇帝,改国号为“大韩帝国”没多久就被日本吞并,正式灭亡。
朝鲜实行严格的锁国政策,仅保留与清朝的陆路贸易(义州中江开市、会宁/庆源边市)和对日贸易(釜山倭馆)。农业以稻作经济为主,土地兼并严重,"两班"贵族占有全国70%耕地。18世纪实学派兴起,朴趾源在《热河日记》中提出引进清朝农业技术,丁若镛设计水原华城推动筑城技术革新。但统治阶层保守,新式火器技术(如清朝传入的"乌铳")仅限王室使用,社会生产力长期停滞。
朝鲜持续派遣燕行使(年均3次,每次300人)赴北京,洪大容、朴齐家等学者通过《湛轩书》《北学议》将考据学、西学传入朝鲜。英祖时期(1724-1776)完成《朝鲜王朝实录》汉文编纂,正祖设立奎章阁系统整理中华典籍。但文化本土化趋势明显:训民正音普及率提升(18世纪末已有40%平民识字),盘索里等民俗艺术兴起,表现出文化自主意识。
19世纪后期,西方势力与日本冲击传统秩序:1866年法国"丙寅洋扰"、1871年美国"辛未洋扰"接连发生。1876年《江华条约》迫使朝鲜开港,清朝为维持宗主权,1882年派袁世凯驻军汉城。但甲午战争清军战败后,朝鲜于1897年改国号"大韩帝国",500年的宗藩关系彻底瓦解。此时朝鲜已沦为日俄角逐场,为1910年的日韩合并埋下伏笔。
清朝时期的朝鲜如同东亚文明的微缩镜像:既恪守朱子礼法构建理想化的"小中华",又在实学思潮中萌发现代性曙光;既依赖中原王朝的安全庇护,又在西方冲击下艰难探索自主道路。这种矛盾性最终使其沦为近代殖民体系的牺牲品,但期间形成的文化主体意识,成为现代韩国民族认同的重要历史资源。这段历史提醒我们,文明传承与时代变革的平衡,始终是后发国家面临的核心命题。
来源:诚实连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