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获得稀土出口许可,德国企业已被要求向中国提供敏感供应链信息。”彭博社近日的一则报道揭开了当前中德稀土贸易的微妙局面。德国企业需要提交包括产品图片、制造图纸、客户名单,甚至过去三年生产记录及未来三年产量预测等详细商业资料,才能换取为期六个月的稀土进口许可证。
“为获得稀土出口许可,德国企业已被要求向中国提供敏感供应链信息。”彭博社近日的一则报道揭开了当前中德稀土贸易的微妙局面。德国企业需要提交包括产品图片、制造图纸、客户名单,甚至过去三年生产记录及未来三年产量预测等详细商业资料,才能换取为期六个月的稀土进口许可证。
这些往日的商业机密,如今成了德国企业继续获得稀土资源的“敲门砖”。曾经,稀土只是国际贸易中的普通商品,如今却成了大国博弈的战略资源。中国已经掌控了全球91%的稀土金属加工能力,欧盟在磁体生产链上的进口产品中有98%来自中国。
这一数据揭示了德国乃至整个欧洲工业的脆弱性。德国经济部发言人斯普坦言,德国正高度关注中国不断扩大的出口管制,并正在“通过一切可用渠道”应对相关问题。然而,表态背后是深深的无力感。
当德国95%的稀土原料依赖中国供应时,这场博弈的天平已明显倾斜。中国商务部则明确表示,新规定旨在“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并强调稀土在国防工业中的战略意义。从市场行为到战略管控,中国的稀土政策已然转变。
面对中方的新规,德国企业别无选择。大型制造商虽已获得足够许可维持运营,但也放弃了提前囤货。因为北京已暗示,若企业订购量超过正常生产需求,可能被怀疑将材料用于军事用途或转出口至美国。
部分德国中小企业因审批延误被迫停产。这些企业的困境尤为突出,它们没有大量的稀土金属库存,且通常资金周转有限、供应链管理经验不足。
为加快审批流程,德国驻中国大使馆不得不向中方提供一份优先企业名单。这一举措虽然帮助大型企业获得许可,却也使北京更深入地掌握了德国经济命脉。
“收集到的信息,可能助长中国企业的优势地位,使它们能为其在欧洲的业务和投资争取到更佳条件。”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范丽安娜(Rebecca Arcesati)指出。
欧洲不是没有意识到问题。欧盟早已启动《关键原材料法案》,计划通过国内生产、合作伙伴和回收利用的组合拳,确保稀土供应安全。
然而理想丰满,现实骨感。欧洲的矿业项目面临严格的环保法规、漫长的审批流程和当地社区的强烈反对,使得许多计划迟迟无法落地。
德国总理朔尔茨也承认,供应依赖让德国“容易受到勒索”,多元化原材料与贸易渠道必须成为保障竞争力的优先任务。但问题在于,欧洲的应对之策仍停留在政治宣言层面,缺乏切实可行的执行路径。中方的稀土出口管制并非临时起意,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
根据中国商务部公告,对境外相关稀土物项的出口管制分阶段实施,最终将全面覆盖原产于中国的稀土物项。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10月28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相关措施是对出口管制体系的规范和完善,符合国际通行做法”。
中国的稀土管控折射出一个新兴大国对核心资源的保护意识。过去几十年,中国承担了稀土开采带来的环境代价,却未能完全掌握定价权。如今,从简单的出口限制到全产业链管理,中国正在重塑稀土格局。
中国的稀土策略正在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日本、韩国等稀土进口国已经开始重新评估自身的供应链风险,并寻求与中国建立更稳定的合作关系。这场博弈早已超越贸易范畴,成为国际权力重组的一部分。
当欧美国家多年来通过技术出口限制、市场准入壁垒影响全球产业布局时,中国如今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北京看来,能对工业供应链的构建方式拥有发言权,是巨大的优势。”分析人士指出。
稀土之争体现了全球化和逆全球化力量的碰撞。柏林经济部的官员们仍在忙碌地填写问卷、召开高层会议,却鲜有回应;即便召开了高层会议,也未能取得实质进展。
而在中国商务部的审批系统里,德国企业提交的供应链资料正不断累积——哪些企业只仰赖单一中国供应商,或是稀土库存量较低,北京对此一览无遗。没有硝烟的战争,往往最能改变世界格局。
来源:大片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