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发现,聊起台湾,现场总是气氛立马紧绷?有一次,我和几个老朋友在饭馆里吃饭,聊到中美、台湾,气氛一瞬间像是清明节一样压抑。有人甩了句:“我们行使台湾管辖的时候,美国还不知道在哪儿玩泥巴呢!”那情绪,跟宋楚瑜在公开场合一针见血说出来一样,满是不服气和喊冤。
你有没有发现,聊起台湾,现场总是气氛立马紧绷?有一次,我和几个老朋友在饭馆里吃饭,聊到中美、台湾,气氛一瞬间像是清明节一样压抑。有人甩了句:“我们行使台湾管辖的时候,美国还不知道在哪儿玩泥巴呢!”那情绪,跟宋楚瑜在公开场合一针见血说出来一样,满是不服气和喊冤。我当时心里就咯噔一下,其实这不用谁特意去强调,有些东西本来就有根有据,也有情感的羁绊在里头。
摊开历史这张大毯子,台湾确实一直绕不开跟大陆的关系。不是那些课本里边随便一段的干巴巴说法——你比如说,早在唐朝的时候,福建沿海那些渔民就已经会跑到澎湖、台湾一带捞海产了。我的一个台湾朋友的家谱里,还真有福建莆田移民的记录,祖上就是明代渡海到台湾的。明末郑成功赶走荷兰人,把台湾收回来,立了块石碑——对,石碑现在还在台南市,那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情感的纽带之一。到了清朝,台湾不只是挂名福建省属,乾隆年间还专门设了台湾府,一府、四县——让闽粤地区百姓为了生活拼死拼活地漂了大海过去,那种“家国一体”的感觉,不是嘴上说说。
1895年那年,清朝败给日本,不得不把台湾拱手让人。很多老人说起当时的日据时期,眼泪都止不住。可那几十年里,不管老百姓心里怎么苦,大家都知道,祖籍还是在福建,还指望有一天能回归。打完抗战的那阵子,很多台湾人偷偷给大陆亲戚写信,说“等我们能回来时再置办新坟”。那份挂念,是实打实地刻在血脉里。
你要是真想知道美国人最近这几十年在台湾问题上是怎么“变脸”的,得从冷战说起。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一边嘴上说认一个中国,一边又在台湾海峡拉着第七舰队巡弋,时不时打着反共口号拉拢台湾当局。后来中美关系缓和,美国人才在联大投票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当做中国唯一合法代表。你说他不变吧?但军售和台美“友谊”却一年比一年闹腾,好像台湾是谁家的棋子。岛内那些政客有时候也挺会利用,大选前嘴上强调两岸和平,选上之后转头就往美方靠——有点像是家族中那种“墙头草”表弟,谁有钱谁是亲戚。
其实台湾的命运,有时候不只是政策的事,也是人心的事。我记得前几年去台北见朋友,他说他们家一直留着一张七十年代的“大陆探亲许可证”,父亲每年都在算什么时候能通航,让一家人能在福建老宅前烧纸。岛内年轻人也不是铁板一块,有人计划毕业后去上海、成都打拼,总觉得“都是中国人,没什么隔阂”。
你看大陆这边,讲到底,最在意的还是和平统一的路。政策口号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我认识的小贩、工厂老板,嘴上说得最多的还是“别闹得动刀动枪,都是一家人”。国家要统一,但方法、过程,常常需要情理和耐心。我还记得有一次采访厦门的老师,他说“政策不光是纸上的事,还得靠心灵沟通——我们不是要把台湾变成第二个香港,更不是去拿枪枪对着同胞”。
每到岛内选举季,大陆网友总习惯边吃早饭边盯上新闻,聊聊谁是“台独”,谁是“统派”,谁会跑去美国哭诉。可真到两岸交流的时候,最火爆的还是小吃摊。去年成都举办台湾美食节,我去转了一圈,卖蚵仔煎的小伙子就说,“我们做梦都想把老妈带回基隆去看海。”
这里说到“九二共识”,很多人其实没搞清楚概念。它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一种协调出来的默契。就像两家闹矛盾,老大和分家兄弟约好:“你承认是我们的家人,我们给你足够的空间。”有些时候,这种口头约定比文件还靠谱,只不过政治环境一变,这根线就变得时断时续。
岛内其实并不全是“台独”的声音——民间各种社团、宗族团体,甚至那些老一辈文艺工作者,在外头搞活动都带着“中华”二字招牌。台中老家有个朋友,他说最怕的是“被夹在中间”,父母盼统一,自己想自由,孩子连普通话和闽南语都说得结结巴巴。这种尴尬,外人看不见。
冷静下来想,其实两岸这些年交流不断——不管是学术研讨还是文化节目,都会发现,其实“隔海无隔心”。我记得前年有个上海小公司,专门帮台湾姑娘在大陆找工作,不到半年就带来六十几个台湾工科生来深圳打工,大家伙一起吃饭,聊天都是“下次带你见我妈”。有时候政策割裂了人心,但生活会慢慢缝合。
再说,台湾未来到底去哪儿,有时候不是能一句话定论的。两岸家庭、亲情捆绑、文化纽带,这些都比政策呐喊更牢靠。很多人嘴上说“时代变了”,但家族微信群里,总能看到每逢春节转发的“祝祖国统一”。你问这些年轻人怎么看统一?大多数其实说不上来,大事大非,最终还是要靠时间慢慢沉淀。
有时候我自己也琢磨:两岸的疙瘩,头脑里的隔阂,什么时候能像小孩争糖一样消退?或许有一天,台湾小孩能随意在厦门吹海风,大陆老人也能在台北逛夜市,没人再问“你是哪头的”。这样的愿景,说出来亲切得很,也不是遥不可及。
来源:雪后淡然踏雪痕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