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两年大家都在说“制造业用工减少”“机器人上岗”“人工智能进厂房”,似乎随时会出现一波下岗潮。结果呢?现实中的中国,好像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失业潮,反而外卖小哥越来越多、工厂里倒是越来越“干净安静”。
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很微妙的现象?
这两年大家都在说“制造业用工减少”“机器人上岗”“人工智能进厂房”,似乎随时会出现一波下岗潮。结果呢?现实中的中国,好像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失业潮,反而外卖小哥越来越多、工厂里倒是越来越“干净安静”。
很多人就好奇了:
制造业真的少了那么多人吗?那些离开的工人去哪儿了?为什么没有‘失业潮’?
根据公开数据,中国制造业用工人数从2008年的2亿峰值,下降到现在约1–1.2亿。十几年里,“消失”了七八千万人。
但他们不是凭空消失的。
真实情况是:他们换了工作方向。
以前没机器的时候,一条线五十多人,不够人只能硬扛。后来自动化来了,最直观的原因其实不是“为了先进”,而是“真的招不到人”。
你去东莞、苏州、佛山问问,早期很多工厂老板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
“不是我不想用人,是市场上没年轻人愿意进厂了。”
也就是说,自动化不是为了替人,是为了补人。
而当自动化补上缺口,那些本来就准备离开流水线的工人,就顺势转向了别的行业。
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仓储物流、直播产业链……这些工作很多有共同点:
门槛低灵活回报及时不用“死守工厂铁门”这对一部分人来说很有吸引力。
所以你看到的不是“被挤出来”,而是主动迁移+市场腾挪。
而且很多沿海工人不需要再坐火车去广东、江浙了——
中部、内陆工业带起来了,本地就业变多了。
老家门口上班、收入稳定,还有时间陪家人,这对很多中年工人和留守家庭来说,比进大厂舒服太多。
很多人以为“机器上来了,人就没用了”。事实恰恰相反。
机器确实取代了重复劳动,但也创造出了一批**“机台管理员”“设备数据员”“流程调度员”**这样的岗位。
以前的操作工,现在变成了管人+管设备+管数据的复合工人。
要知道,智能生产线的数据量是惊人的,今天的制造业不只是“体力活”,更是“数据活”。
这时候,问题来了:
大量一线员工懂工艺流程,但不会写代码,企业又没有足够IT资源——那数字化怎么做?
以前数字化要靠IT“闭门写程序”,周期长、成本高。
现在越来越多工厂换思路了:懂业务的人自己建系统。
这不是梦话,是低代码/零代码工具带来的变化。
简道云这样的平台,本质上把“搭系统”这件事平民化了:
不用写代码业务自己画表、拖字段、设流程数据、报表、看板、审批,自己搞定工厂经理、班组长、工艺师傅也能动手你能想象吗?
以前一个系统上线要半年,现在一个数字工单系统,两周搞定;
以前靠Excel记录,现在手机扫码就能查生产状态、物料、工时、品质。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一个熟练工人,完全可以成长为:
不是被淘汰,是升级成“数字工人”。
核心两点:
中国制造业的优势不是“某一个点领先”,而是系统领先。
全世界最完整的产业链全球最大消费市场海量真实场景和用户技术不是实验室的比拼,而是产业生态的比拼。
这些供需链路扎得越深,企业越有底气升级、转型。
中国人的适应能力,是被无数市场周期打磨出来的。
年轻人敢跳行业中年人敢换赛道工厂工人敢学数字工具不是等安排,是主动找出口。
这一点,是最被低估的“国民能力”。
制造业数字化的大幕已经拉开。
接下来三到五年,变化最大的是:
换句话说,不是只有工厂要转型,办公室同样要升级。
而像简道云这样的工具,将继续把数字化能力交给每一个普通人。
报销流、采购流、项目看板、客户档案、合同台账……以往等IT半年,现在业务自己一周上线。
这不是“做软件”,这是把数字力发给每一个人。
写在最后技术升级不是来抢饭碗的,它是来让人从“机械重复”走向“价值创造”的。
中国制造看似“静悄悄”,实际底层力量在持续“咕噜咕噜”发酵:
未来不是“机器 VS 人”,而是:
机器做重复,人做决策,工具帮我们更快成长。
所以,不用焦虑未来。
真正的问题不是“会不会失业”,而是:
来源:猫说职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