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盾构机技术这几年飞速发展,早不是从前那种靠进口凑合的阶段了。从上世纪末开始,科研团队就埋头苦干,逐步掌握核心部件的设计和制造,到现在全球市场份额占了大头,出口到多个国家帮他们搞基建。
我国盾构机技术这几年飞速发展,早不是从前那种靠进口凑合的阶段了。从上世纪末开始,科研团队就埋头苦干,逐步掌握核心部件的设计和制造,到现在全球市场份额占了大头,出口到多个国家帮他们搞基建。
印度那边呢,从2019年起大力推基础设施建设,地铁隧道项目一大堆,但自家技术底子薄,生产能力跟不上,只能从外面买。莫迪政府当时承认我国设备性能可靠,价格也实惠,就下单采购。
2019年11月,长沙媒体报道,三台超大型盾构机验收通过,直径12米,重2000吨以上,印度全盘接收。到2020年4月,总共买了8台,包括大型和小型多种型号,花了大概10亿美元。
印度采购这些设备,主要用于孟买地铁和沿海公路项目,本意是加速城市发展,但从各种迹象看,不止是简单用用那么简单。印度工程师在验收时特别仔细,检查每个部件,记录数据,似乎想通过拆解了解内部结构。
国际上类似案例不少,买家通过逆向工程学技术,但盾构机零件上千万,涉及液压、控制系统等多领域,不是随便就能复制的。我国出口时,已经考虑技术保护,核心模块加密处理,不怕轻易被破解。
印度这种做法,其实挺常见的,发展中国家想赶超,总得找捷径,但现实往往没那么容易。采购完成后,设备分批海运到孟买,印度方拒绝中方工程师协助组装,坚持自己来。
印度买下8台盾构机后,本以为能轻松上手,结果在组装环节栽了大跟头。2020年初,设备零件运到孟买,印度方直接说不用中方帮忙,自己行。
工程师们关起门来干,零件多得数不清,上千万件,液压管、电控系统、刀盘啥的,全得精确匹配。说明书他们翻了又翻,两个月过去,进度才百分之一,剩余部件乱堆,生锈了事。施工队等急了,上手试试,结果也半斤八两,谁都搞不定。
报告层层上报,莫迪一看火大,本寄希望破解技术,自产盾构机,现在幻想破灭,还丢人现眼。盾构机组装不是搭积木,涉及地质适应、压力平衡等多项技术,我国出口时,本打算派人指导,确保投用,但印度拒绝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莫迪对外宣称,中国设备有缺陷,零件拼不成整机,话里话外推责。但国际舆论不买账,早前验收时,印度挑刺挑得细,现在说有问题,不是自认验货白忙?网上网友直言,印度用了两个月才组百分之一,还有大把零件闲置,这打脸声啪啪响。
印度工程师能力有限,理论知识有,但实践经验缺,盾构机这种高端装备,需要多年积累。印度想通过拆解偷学核心技术,比如刀盘材料、推进系统,但没专业指导,纯属瞎折腾。
结果项目停滞,孟买地铁延误,经济损失不小。莫迪私下求中方派工程师帮忙,但中方回绝,合作到此为止,不再额外服务。印度政府这下傻眼,限制中方人员入境,本想防技术外泄,现在自绑手脚。
项目负责人急了,四处找替代,但印度民众闹腾,认为国家发达,不该求中国人,媒体还推波助澜,说依赖中国机器风险大,一旦卡脖子,后果严重。抵制浪潮起来,民众上街,但实际用不起日德更贵的设备,多出钱谁掏?
这本末倒置,印度基建本该务实,现在闹成这样。组装难题暴露印度工业短板,制造业基础弱,人才缺口大,想偷技术速成,没门。相比之下,我国盾构机从2008年首台自主产品问世,到现在多种规格,专利一大把,靠的是踏实研发。
印度自作聪明,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项目烂尾,无人接盘。整个过程,印度算盘打得响,但现实无情,技术不是买来就能学的,得有底子。盾构机全球首例超大型,我国领先,印度买了却不会用,笑话大了去。
事件闹开后,后续发展更让人摇头。2020年后,中印关系紧张,我国开始限制高端设备出口,到2024年,德国Herrenknecht在中国厂生产的盾构机,卡在中国海关,无法运印度。
印度高铁项目用三台TBM,本该推进地下段,现在延误。商务部长戈亚尔抱怨中国挡路,但德国副总理哈贝克回说,德国企业在中国生产,问题出在那。印度转向本土化,BEML邀请咨询,开发国产TBM,但短期难成气候。
我国盾构机出口全球,不怕技术外泄,因为核心在手,研发持续投入。印度这次教训深刻,以后想买高新设备,难了。后果自负,项目延期,成本飙升,印度基建受阻。莫迪政府宣传自力更生,但实际依赖明显,转向日本供应商,价格高出一截。
全球市场,我国份额稳固,创新不停。印度合作受阻,源于小聪明,现在自食苦果。技术合作得互信,印度做法,换谁都不乐意。整个事件,提醒发展中国家,追赶技术靠正途,别投机。
接地气说,印度花巨资买设备,想偷学却不会装,纯属搞笑,但也反映全球产业链纠葛。中印未来合作,得务实点,别再闹这种事。
来源:墨珑甲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