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更令人震惊的是,记者会同消费者与品牌方负责人现场随机拆封同批次产品,结果当场又发现活虫。苏菲品牌方负责人当场鞠躬道歉,并确认该虫种为印度谷螟.
苏菲翻车了!
“从来没有想过苏菲会出这样的问题。”
“拆开包装,虫子就在棉层上蠕动。”
10月24日,郑州市民霍女士称购买的苏菲安心裤内竟有活虫蠕动。
更令人震惊的是,记者会同消费者与品牌方负责人现场随机拆封同批次产品,结果当场又发现活虫。苏菲品牌方负责人当场鞠躬道歉,并确认该虫种为印度谷螟.
然而,苏菲官方随后回应称,经内部核查并非产品质量问题,具体原因仍在调查中。
女生生理期最依赖的“安全屏障”,现在成了膈应人的“隐患炸弹”!
在这起引发广泛关注的活虫事件中,品牌方与消费者各执一词。
苏菲方面强调,其产品在全自动化封闭生产线上制造,生产过程中有100℃以上高温喷胶、高温压花工艺,生产环节混入的概率为零。
但消费者发现,部分包装的封口处疑似有透气漏洞。专家指出,印度谷螟幼虫体型仅几毫米,完全可以钻入微小缝隙。更关键的是,这种害虫依赖有机食物源繁殖,可能产品原料或仓储环境已被污染。
无论问题出在哪个环节,作为品牌方,苏菲都对消费者负有不可推卸的最终责任,根据相关法规,即便是赠品,经营者都需承担赔偿责任,更何况霍女士是实际购买,苏菲不应草草的鞠躬道歉。
截至目前,尚未有消协组织或质监部门就此事公开发声或介入的消息。在此次事件证据确凿的情况下,消协组织和质监部门不应“民不告官不究”,应主动介入,第一时间主动调查,守护消费者权益。
可怕的是,这不是个例,而是频发。
2023年,七度空间卫生巾被曝出内有虫卵,引发消费者集体投诉;
2022年,全棉时代棉柔巾被检出荧光增白剂超标;
2021年,宝宝纸尿裤中发现黑色霉斑的多起投诉。
这些事件揭示出卫生用品行业的共性问题: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中,质量监控存在明显漏洞。
对于此事件,网友们纷纷留言:细思极恐。
网友甲:“生产的时候可能是虫卵,后来孵化了。”
网友乙:“还有一点很可怕的是,虫子竟是活的。”
最最要命的事,这安心裤,是需要直接接触女性私密部位的,实在让人无语。
苏菲这次的“甩锅公关”,不仅未能平息公众怒火,反而加剧了品牌信任危机。
而在中国市场,一些国际品牌实行双重标准。同一品牌在不同国家的产品质量存在差异,对国外消费者奉为上宾,对中国消费者却敷衍了事,这种区别对待本质上是对中国消费者的不尊重。
这种双重标准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在一些发达国家,卫生用品的监管标准更为严格,处罚力度也更大,企业自然不敢怠慢。
今年7月1日,强制性国家标准《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要求》(GB15979—2024)已正式实施,这是该标准22年来的首次修订。
新国标明确规定产品“不应有异常气味与异物”,但对如何确保企业执行,仍缺乏有效监督机制。
所以,新国标已经实施,但监管力度和执行情况仍有待加强,难以对企业形成有效震慑。
中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体系正在不断完善,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到《产品质量法》,都为消费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供了坚强后盾。
但目前消费者维权仍显极度弱势,因为维权成本太高、时间耗费过长、不了解相关法律等原因,一些企业却采取“拖延政策”——最终耗到消费者放弃维权,企业也就躲过一劫了。
大多数消费者只能求助网络和媒体,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关注,企业迫于压力才会面对,最终维权成功。
值得欣慰的是,随着民间打假力量的涌向,从早期的王海到如今众多的自媒体打假人,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方式,揭露行业黑幕,从而监督企业重视产品质量。
“假一赔三”“假一赔十”等惩罚性赔偿条款,客观上普及了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
部分职业打假人逐渐偏离初心,从打假到“假打”,以此牟利,偏离初心,这种是需要相关法律来明确民间打假的合法边界。
民间打假人揭黑幕式、有争议的监督,仍然形成了有效的威慑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监管的不足,让漠视消费者权益的企业无处遁形,从而倒逼行业的进步与自律。
来源:湖北大V包子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