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岚皋县“村BA”篮球赛现场,一声地道的陕西方言呐喊瞬间点燃全场。球场上,没有职业球星,只有拼抢激烈的本地球员;观众席上,里三层外三层坐满了村民。
“一二三,展展滴!”
岚皋县“村BA”篮球赛现场,一声地道的陕西方言呐喊瞬间点燃全场。球场上,没有职业球星,只有拼抢激烈的本地球员;观众席上,里三层外三层坐满了村民。
十月的黄土高原,一场别具一格的乡村文化盛宴也正在上演。10月28日,首届中国文明乡风大会“村BA”群众体育交流活动在陕西延安举办,将这场蔓延三秦大地的乡村文体热潮推向了新的顶峰。
从岚皋的“村BA”到宁陕的“村光大道”,从汉阴的“村超”到旬邑的“村晚”,“村字号”文化IP正以惊人的速度重塑着陕西乡村的面貌。
一场赛事,为何“出圈”?
宁陕县的“村光大道”舞台,同样的热情以另一种方式绽放。
挖掘机师傅放下操作杆,握起麦克风纵情高歌;农家二嫂解下围裙,在聚光灯下演绎人间烟火;山货店老板更是亲自上阵,一段快板打得清脆响亮。
扎根乡土的赛事活动,带着生活的原色与温度,让昔日寂静的村庄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村字号”的文化赛事,让更多普通人以不同方式,汇入这场热气腾腾的乡村狂欢,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从“旁观者”变为文化活动的“主角”。
观众席上,带着儿子前来观赛的胡耀艳兴致勃勃地说“孩子最近在学篮球,看得特别入迷,我们几乎场场不落。”她表示,“村BA”赛事期间,看球几乎成了街坊邻里下班后的主要活动。
刚从“村光大道”舞台下来的宋慧玲笑逐颜开:“真没想到,我还能上台表演!”谈及台下阵阵喝彩,她依然难掩兴奋之情。
这场文化运动中,“红马甲”志愿者默默引导人流,理发师免费为球员理发,村民把鼓励的话语写在餐盒上……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参与这场热气腾腾的乡村再造。
乐了群众,还能富了乡亲?
“办一场赛、兴一座城、富一方民”,火爆的“村字号”品牌,既是群众的乐子,也是增收的路子。
汉阴“村超”的哨声刚落,人流便涌向了飘香的老街巷。外酥里软、芝麻飘香的“炕炕馍”成为了最便捷的能量补给。酸辣劲道、配料丰富的“烩面片”让人吃得大汗淋漓直呼过瘾。豆香浓郁、嚼劲十足的“汉阴豆腐干”更是佐餐的绝佳搭配。
简单的乡土美食,借助赛事的东风,走进了很多人的视野。
在岚皋,“村BA”不只是一场球赛,更是一个引爆乡村活力的开关。“村BA”主题集市上人头攒动,“村民大舞台·有货你就来”的吆喝声此起彼伏,“硒旺岚皋汇大集”的土特产和“安康供销·健康三老”的美味走出深闺。
烛山魔芋外贸负责人刘世兵感慨“赛事期间,我们销售额比平时增长了5倍,很多游客慕名来进店品尝选购。”通过球场围栏广告、直播冠名等方式,他家的魔芋产品日均销量提升了300%。
当赛事带来的热浪蔓延至街头巷尾,这份源于对乡土的热情,便迅速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热潮。
数据更有说服力。活动期间,岚皋县带动特色农产品销售环比激增42.5%,带动旅游总花费超过27亿元。汉阴县外地游客带动景区接待增长60%、酒店入住升50%。宁陕县累计接待游客15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71亿元……
一场赛事,其意义早已超越竞技本身,它强大的辐射效应,让餐饮、住宿、交通、娱乐等产业协同发展,将短暂的赛事“流量”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能量”。
“我们跳出‘就赛办赛’思维,用赛事热度撬动经济增长。”岚皋县委书记魏小林表示,当地正以此为契机,完善文旅康养产业、基础设施项目和公共服务配套,实现“村BA”火爆赛事与经济发展的“双丰收”。
“村字号”的生命力何在?
“村字号”品牌并非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汉阴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张林冲认为,其核心魅力在于其草根性、文化融合与全民参与。当草根性、在地性与时代情绪需求相遇,就能成就一场全民共情的“文化超能力”。
汉阴“村超”巧妙将当地特色文化融入队名,“浦溪炕炕馍队”“观音河猕猴桃队”等名号鲜活亮眼,不仅自带乡土烟火气,更成了行走的地域名片与特色好物广告,让地方风味与物产名气随赛事热度一同传播。
在“村光大道”的舞台上,村民们将日常劳作与山居故事编成节目,用质朴乡音生动演绎,传递着真挚的生活气息。
在“村BA”的赛场上,现代篮球的竞技激情与晓道竹马、巴山唢呐等非遗表演交相辉映,绽放出别样风采。
在“村晚”的表演中,古老的唢呐吹奏出青春的节拍,剪纸元素借助无人机编队飞向夜空,化作一幅璀璨的灯影画卷。
宁陕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李青山介绍:“我们鼓励编创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的乡土节目,让宁陕的人文历史、民俗风情得以最真实、最鲜活地展现。”
不仅是岚皋、汉阴和宁强,当每个乡村都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当每位村民都成为文化的创造者,乡村振兴便拥有了最坚实、最持久的内生动力: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深情回望与创造。
“村字号”如何持续升温?
热闹背后,挑战已悄然浮现。
“连续办三届村BA,观众新鲜感在下降。”魏小林坦言,下一届将面临更大挑战。
记者走访发现,面对连年举办的赛事,雷同的模式,重复的内容,让观众带来了“视觉疲劳、审美疲惫、吸引疲倦”。
如何让“村字号”从一时热闹走向长久繁荣?
贵州的经验告诉我们,“村字号”品牌火爆的背后,是文化供给与群众需求的精准对接,是传统基因与现代元素的融合创新,是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
而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让体育竞技与本土文化深度融合,让文化不再是赛事的附庸,赛事不再是旅游的噱头。
“一时流量不代表永恒流量,一时火爆不一定永久火爆。”魏小林说,我们要提前谋划,通过赛程、节目与服务的创新,引流量、抓眼球,让现有市场主体不断孵化催生出更多新的市场主体。
当赛事的喧嚣沉淀为日常的活力,当舞台的灯光转化为生活的光彩,这些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村字号”故事,正在书写着乡村振兴最为生动的注脚,它们不是转瞬即逝的热闹,而是扎根于乡土深处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陕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