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直播定在中午12点到下午4点,“与辉同行”直播间上线,活动叫“打稻回府”,主持人是董宇辉,身边搭档是马骞。场上把盘锦的米和全国各地的好米一起摆开,既有互动讲故事,也有现场试吃,氛围很接地气,不做作。
盘锦大米专场今天中午到下午顺利开展
直播定在中午12点到下午4点,“与辉同行”直播间上线,活动叫“打稻回府”,主持人是董宇辉,身边搭档是马骞。场上把盘锦的米和全国各地的好米一起摆开,既有互动讲故事,也有现场试吃,氛围很接地气,不做作。
一开场,两个人轮流讲了几段田间的人情和记忆,把节目拉进人的生活里。别看是卖米,讲的不是技术术语堆出来的干货,而是一些农人赶着收割、孩子在田埂跑跳、老人家用老办法晒米的细节。接着逐一介绍每个产区的大米,边讲边下锅煮,镜头里能看到米入锅、开火、蒸气腾起来的过程。节目安排有套路:热身互动带人气,中段讲产地和品质,最后用试吃和促销把观众带到下单环节。
弹幕活跃,问题围绕口感、做法、价格。主持人把常见的问题拆开来说,还示范了米和水的比列,边讲边操作,锅里咕嘟咕嘟的煮饭声被观众圈成了热搜点。有个小高潮是马骞提议把全国好米请到盘锦办个“大米大会”,观众就笑成一片,这种接地气的玩笑让直播不像官方宣传,更像朋友间的吃饭聊天。
这场直播不是临时起意。筹备时,两人就为了基调吵过嘴——事情能追溯到上一次的大连海鲜专场。那回效果好,观众反响热烈,但也出现个小插曲:马骞一边帮着带场,一边打趣说自己是盘锦人,结果成了别人活动里的“盘锦牌面”。当时他对着董宇辉半开玩笑地说,“哥,你把大连办得那么轰轰烈烈,我这盘锦人回去咋整?”董宇辉愣了几秒,接着两人定下了这次的方向:要把盘锦大米做成主角,而且不限于盘锦,邀请其他产区的好米来比一比。那段准备时的玩笑话后来成了宣传花絮,拉近了观众的距离。
盘锦这个地方本身有一定的种植条件,海风、土壤和灌溉习惯会影响米的口感。本地人对自家米有自豪感,筹备组就把这点放大:既讲技术指标,也讲四季、土地、和人是怎么把饭做好的。节目组专门联系了几个产区的农户,请他们在镜头前讲自己的种植经历、收割时间、储存处理这些细节。直播里放了不少小画面:有人晒米的老习惯、家庭脱粒的手法、还有关于储存温湿度的讨论,观众能看到米从田头到餐桌的完整链路,不是只看包装的那种。
流程安排讲究节奏感。中午开场,俩人说来意、抛梗,随后各摊位轮流上场,展示样品和包装。每介绍一种米,都会配短片或连线,让农户直接说今年产量、雨水情况、施肥方式。做饭环节有对比:几种米同时下锅,用同样的水量和火候来比口感,试吃时着重描述黏度、颗粒感和香味差别。促销放在最后一小时,价格信息、包邮、买赠等在这段集中释放,观众下单热情被点燃。
现场也有突发状况。有一次连线信号延迟,镜头那头断了几秒,主持人立刻转话题,把米的保存小技巧讲了半天,等连线恢复后自然衔接上了。这种随机应变反倒让节目更像生活里发生的事,不是提前排练到死。观众留言里既有本地人认亲的热评,也有外地人说学会了新煮饭方法,还有不少人在评论里写着“回家吃饭”,画面很生活化。
幕后准备细节不少。筹备组要求农户把种植时间表、施肥记录、晒谷和仓储条件都准备好,甚至让他们拍一些田间工具、晒谷场景的短视频。技术解说方面,董宇辉会把口感和产地条件联系起来,用比较容易理解的比喻来解释:比如土壤含盐量、灌溉水质、收割后的干燥环节会影响米的颗粒感和香味。马骞更多从情感与生活出发,讲童年饭桌上的烟火气,他一遍遍强调那种家的味道是他想呈现给观众的。
促销环节不是单纯的压轴戏,而是把信息集中在最后一小时。主播把优惠、包邮政策、售后条款讲清楚,避免买家下单后因为不了解规则而不满意。直播间也给了售后说明的连麦入口,收尾时连麦回访确认订单和一些售后流程,几句感谢农户和观众,聊得很随意。最后的镜头回到厨房,两个人站在灶台前,锅里饭冒着热气。有人说“走,回盘锦喝碗米饭”,弹幕里跟着附和,画面就在这种家常味里慢慢淡出。
来源:优雅孔雀QEww3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