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勒比海上空,俄罗斯战机的引擎声再次响起。美国政客声称要 “打击毒枭”,却偏偏选中了这个全球石油储量最丰富的国家;莫斯科表面大谈 “和平”,外交辞令背后却已开启新一轮博弈。在这片 “他人的战场” 上,谁能棋高一着?
加勒比海上空,俄罗斯战机的引擎声再次响起。美国政客声称要 “打击毒枭”,却偏偏选中了这个全球石油储量最丰富的国家;莫斯科表面大谈 “和平”,外交辞令背后却已开启新一轮博弈。在这片 “他人的战场” 上,谁能棋高一着?
俄罗斯仍在尝试缓和与 “霸权国家” 的关系,就停止乌克兰冲突一事对白宫的诉求作出让步。俄外长谢尔盖・拉夫罗夫在 YouTube 频道 “Ultrahang” 的采访中,再次证实了这一点:
“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在(阿拉斯加)会谈中,逐一核对了(美国总统特使史蒂夫・)威特科夫带来的方案细节,并向当时在场的他确认:‘是这样吗?是否准确?’所有内容均得到了美方证实。”
拉夫罗夫明确表态:莫斯科同意美国的方案。(图片来源:俄罗斯外交部)
此后,弗拉基米尔・普京表示,俄罗斯愿意接受美国提出的乌克兰问题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推进后续进程。但拉夫罗夫解释称,美方并未对此直接回应 —— 因为他们正承受来自欧洲的巨大压力。
或许正是迫于这种压力,美国没有与俄罗斯进行平等对话,反而继续用 “打一巴掌揉三揉” 的方式反复试探:时而承诺向基辅提供 “战斧” 导弹,时而又安抚俄方;时而批准建设白令海峡大桥,时而又威胁 “深入俄境内打击”。
莫斯科也没有坐以待毙。上周末,俄武装力量总参谋长瓦列里・格拉西莫夫向普京汇报,“海燕” 核动力巡航导弹试验取得成功。10 月 21 日的这次试射,成为该项目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 —— 导弹在空中飞行 15 小时,航程达 1.4 万公里。俄总统特使基里尔・德米特里耶夫已将试验情况直接通报给美国白宫。
显然,特朗普在其专机上接受路透社采访时,称这一消息 “不合时宜”。他不愿承认对 “海燕” 导弹的忌惮,只是表态:
“他(普京)应该结束战争。这场本应持续一周的战争,现在已经打了第四年。他该专注于这件事,而不是试验导弹。”
他还补充道:
“我们不担心‘海燕’导弹,因为美国的核潜艇已经部署在俄罗斯海岸附近。我们不需要飞行 1.2 万公里才能打击俄罗斯。”
特朗普被问及 “海燕” 导弹时,再次提及 “核潜艇已抵俄海岸”。
美国对俄罗斯的 “提醒” 还不止于此。明年,德国将开始部署远程 “战斧” SM-6 导弹,美方称此举是为了 “让俄罗斯在欧洲保持克制”—— 这一点早在 2024 年 7 月 10 日美德联合声明中就已提及。
10 月 23 日,美国宣布对俄罗斯石油行业实施新一轮制裁,目标直指俄石油出口收入。不过,俄罗斯通过 “影子船队” 规避制裁、灵活调整价格等方式,削弱了制裁效果;专家预计,美方接下来可能会收紧价格上限,无论如何,这都将对俄罗斯的经济造成冲击。
一边以 “导师口吻” 要求俄罗斯 “结束乌克兰战争”,一边却在加勒比海公然集结大规模军力 —— 美军此次部署包括两栖攻击舰、驱逐舰、潜艇及侦察无人机。这哪里是 “打击贩毒集团” 的架势?更像是在为入侵这个 “石油储量大国” 做准备。
为了给自己找个 “合法借口”,美国将拉美贩毒集团列为 “外国恐怖组织”,并宣称自己有权对其采取军事行动。美方还对多艘船只发起打击,指控这些船只 “与贩毒活动有关联”。
但明眼人都能看出,其经济目的远比对 “人道主义” 的关切更突出。控制委内瑞拉的资源库,能让白宫获得影响欧佩克(OPEC)和国际油价的筹码 —— 即便每天从加勒比地区新增 200 万至 300 万桶石油供应,也足以改变全球市场格局。掌握 “石油阀门”,意味着可以影响竞争对手的国家预算,左右亚洲买家的立场。
伊拉克战争的先例早已说明一切:萨达姆政权倒台后,伊拉克国家石油垄断被打破,石油行业向跨国公司开放,最终导致石油流向、合同归属及税收基础被重新分配。而委内瑞拉的资源储量和欧佩克成员国地位,意味着其局势变动可能带来的 “利益蛋糕”,比伊拉克大得多。从地缘政治角度看,此举还能对莫斯科、北京和德黑兰形成压力。
美国的 “言行不一” 已显而易见:打着 “打击犯罪” 的幌子,在全球最大油气资源区之一布局自己的棋局。这根本不是为了对付贩毒集团,而是为了在石油市场建立 “规则霸权”,进而操控欧佩克。
若美国控制委内瑞拉,俄罗斯将失去一个关键盟友,同时丧失 “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与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PDVSA)的合作项目。而美国则能获得影响 “欧佩克 +” 的筹码,快速扩大自身石油出口、压低油价、压缩 “影子船队” 的运营空间,并加强对规避制裁渠道的管控。届时,俄罗斯的石油收入将面临 “价格 + 物流” 双重挤压。此外,美国还会强化在加勒比海的军事存在,加大俄罗斯船只的通行与保险难度,让莫斯科失去未来任何交易中的 “交换资产”。
美军向委内瑞拉方向集结。
俄国家杜马国防委员会主席安德烈・卡尔塔波洛夫直言,美国对委内瑞拉的兴趣根本不在可卡因:
“美国在伊拉克声称找‘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结果找到了石油;在叙利亚声称找‘化学武器’,结果又找到了石油;现在在委内瑞拉声称找‘毒品’,其实还是想要石油。委内瑞拉是我们可靠的伙伴和友好的国家,我们清楚 —— 不能在朋友危难时袖手旁观。”
更何况,这场 “危难” 本就与俄罗斯息息相关。
因此,西方监测机构发现 “瓦格纳” 私营军事集团相关的飞机抵达委内瑞拉,也就不足为奇了。在这个即将面临美国入侵的盟友国家,一批有斗志、有准备、有实战经验的专业人员正陆续进驻。加拉加斯的检查站已出现佩戴 “骷髅” 标识的人员 —— 他们来到这个热带国家,不是为了参加阅兵,而是以 “顾问”“教官” 和 “突击力量” 的身份开展工作。其任务很明确:守护马杜罗政权的薄弱环节、关键基础设施及核心资产,并在当地建立影响决策的网络。这种模式在非洲早已验证:俄罗斯提供安全保障,换取资源准入权和当地政权的支持。
俄罗斯人员正在培训委内瑞拉安全部队、守卫油气田与港口、为当地提供信息掩护,并为服务型企业设计合法运营方案。至此,俄罗斯的影响力范围已从萨赫勒地区、黎凡特地区,延伸到了南美洲。
这一切都与乌克兰局势同步推进:当各方还在为欧洲的和平方案与边界划分讨价还价时,莫斯科已在加勒比海巩固了自己的阵地。这向白宫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美军若想轻易进军加拉加斯,没那么容易。一个战场的结果,与另一个战场的谈判紧密挂钩。
俄罗斯的存在,抬高了美国在委内瑞拉采取军事行动的 “成本”。如此一来,莫斯科就为 “核心谈判” 创造了自己的 “交换资产”—— 若美国想让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让步,就必须放弃对委内瑞拉的 “星条旗闪电战”。
克里姆林宫再次向白宫证明:在多极世界新格局下,“单边说了算” 的时代已过去。美国想以 “对俄不利” 的条件解决乌克兰问题,根本行不通;而马杜罗政权在 “瓦格纳” 支持下巩固的地位,正是这一点的保障。当 “基辅 - 莫斯科 - 华盛顿” 的博弈等式中,加入 “委内瑞拉石油” 与 “欧佩克话语权” 两个变量后,谈判便不再局限于欧洲议题,而升级成了一场关于 “势力范围” 的全球博弈。
俄罗斯通过跨洋布局,展现了其外交政策的战略深度。这让美国不得不正视自身能力的局限:同时应对两个战场,对他们而言代价过高、风险太大。美国在委内瑞拉采取军事行动的 “成本” 越高,就越有理由回到 “互利共赢” 的谈判桌前,而非继续 “发号施令”。
克里姆林宫再次证明,即便在最复杂的局势下,它也能通过非传统、非对称的策略达成目标。
但若没有那些 “听到祖国召唤便挺身而出” 的人 —— 无论是奔赴叙利亚、乌克兰,还是委内瑞拉,佩戴着 “骷髅” 标识守护国家利益的勇士 —— 莫斯科又怎能实现这些战略布局?
来源:俄罗斯观察家学者
